想象一下:你生下来就被妈妈抛弃,和父亲关系疏离,13岁起靠酗酒度日,21岁遭遇车祸全身瘫痪,瘫痪后仍然长期酗酒。《别担心,他不会走远的》中,男主约翰就过着这“一坨烂屎”似的生活。全身瘫痪只能被固定在病床上,他说自己“算是在十项全能冠军和一具尸体之间游走”,还形容自己是“外太空来的七彩霓虹瘸子”。永远把轮椅开得飞快,收到杂志的拒绝信,他调侃“有人看《纽约客》吗?”已经从轮椅上摔倒,尿袋都漏了,还欣然开着轮椅和孩子们一起去玩滑板,当然,再次摔倒。他以漫画的形式表达思想,晚上画画时,“白天运转的智慧、理性在我的脑海中融散了,而以一种近乎本能的动物性的方式流动着。我很快乐,想法和画面都流过我脑中,展现于纸上“。“混蛋”、“他妈的”是口头禅,经常因为情绪失控而把简单的小事处理得很糟糕,酗酒近十年,逃避内心深处的情感缺失。“我知道关于我生母三件事:爱尔兰裔美国人,红头发,还有她是学校老师。哦!还有,她不要我。好的,是四件事。” 妈妈不要他,11岁就恨爸爸入骨,觉得没人爱他,就用喝酒掩饰自己的感受。从13岁偷喝第一瓶酒开始,到21岁车祸全身瘫痪之前,再也没有停下来。那次车祸,也是喝到烂醉如泥,还和酒友驾车赶场,“去看更靓的妞”。顺着约翰眼中这“一坨烂屎”似的生活,追溯原因,理解、同情他的负,知道这一切“是他的痛,不是他的错”,已经不失为一趟难得的人性之旅。但是,导演却把这一切当作起点,他要追问:是的,已经“一坨烂屎”了,然后呢?以下D天性的人,本应自在灵活、创意创想,然而,如果一个D未在自由放松、兴趣引导下成长,却被施于“严谨严格、强调规矩责任”的教育,D将成为负D:不放松、不耐烦、紧张焦虑又尖锐尖刻。电影结尾,约翰说,“感谢所有让我今晚能够在这的人,如果没有你的话,我想我自己是办不到的”。由负转正,很不容易。长期逆天性的教育带来很多缺失,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没有支撑自己稳定前行的力量。首先介入的是医生。陪他复健、给他轮椅,借助它,他可以转圈,甚至跑得飞快,轮椅成为他身体的延伸。他从教育片中得知,性行为是重新认识自己、建立信心的机会。有医生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向他讲解像他这样瘫痪的人如何实现勃起。还有护工,给他送饭、洗澡,照顾他的起居。虽然不够尽责,也可以满足基本所需。即使瘫痪了,仍然是独立的生物意义上的【人】,仍然值得存在、值得尊重,这是自我接纳的底线。最初,作为医院志愿者,她躺在地上注视着约翰、听他唠叨,像夏天早晨明媚又柔和的光。后来,她成为约翰的爱人。他们陪伴、亲吻、相视而笑,身体的不便丝毫没有影响两人享受爱情。有生命、有爱情,如果再能戒酒就更棒了。辅戒员唐尼,以及他的戒酒互助小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也曾酗酒,真实坦诚:我有两条裤子,一条有沾屎,一条没有,而我并不在意穿了哪一条。他深谙人性,循循善诱:你明知道他醉了,为什么还上车?为什么要做那件事呢?现在你还会这样做吗?你会和一个你明知喝醉的人上车吗?你当时是为什么呢?在唐尼和互助小组的帮助下,约翰完成了戒酒的12步骤,自己戒酒成功,还把经验分享给其他酗酒的人。如果医生和护工的力量来自社会支持,安努的爱情来自命运垂青,唐尼和互助小组的帮助来自群体融入,约翰发现自己喜欢漫画、擅长漫画就更多是自我发现、自我追逐了。他上画画课程,申请奖学金,在报纸开设专栏,甚至,还被邀请出版自己的漫画作品。因为双手无力,他需要两只手握住笔,用力不稳,线条并不平滑流畅,但这并不妨碍漫画成为他表达自我的渠道。他一张又一张地画,在学校画、在家画、在餐馆画,画他的家乡、画他的经历,边画边笑,作品发表时,拿去给路边的人甚至狗狗看。他开始感受到巨大的能量。他的生活的确烂透了,可还是有新鲜的希望在命运转角处,给他注入力量。被理解、被支持、被需要,慢慢积累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慢慢生出接纳、原谅、和解的底气。即便有上述力量在缓慢累积、给他力量,约翰仍然走了长长长长的路。瘫痪后,他仍然长期酗酒。开始戒酒,是在一个绝望时刻之后。那天,看护提姆离开,给他一瓶没有开的酒。约翰这个可怜的人呐,连开酒瓶的力气都没有。他用大臂搂住酒瓶,牙齿用力咬着瓶塞,只咬掉一些木屑,酒瓶不小心掉到地上。他捡不起来,又晃遍家里,所有的酒瓶都是空的。那一刻,他是否在想:给我一瓶酒吧,给我一瓶酒吧,只要喝一瓶酒,我现在的痛苦就能过去了,以前都是这样的,以前每一次难捱的时候,喝酒都能过去的……可这一次他不能了,因为他连从地上捡起酒瓶都做不到。他看着墙上妈妈的画像,乞求帮助:妈妈,你在哪里?你把我丢在这里,我是个残废……你在哪里?最终,没有酒喝,时间也过去了。他感受到妈妈拍他的肩膀,温柔地说:约翰,你是个好人。你能帮助自己,你可以停止酗酒,你可以变得快乐健康。我知道你在呼唤我,我爱你。一次被迫面对的意外,让他知道:原来,不喝酒,时间也能过去。原来,除了喝酒,我还可以有其他选择。这个转机非常令人振奋,但如果你对转正有心得,就会知道:向正的发心动念很珍贵,但以后他还会面对一个又一个需要喝酒的理由,那时能否坚持住才是真正的考验。毕竟,向正的意愿和真实的转正能力之间,并不对等。那么多年受“病”负思维的影响,没有积攒起足够的应对能力,是很正常的。接受自己在努力,但也一时难以做到,才是正确的转正之道。因为转正本身指的从来不是到达“正”那个终点,而是一点一点向正的过程。果然,当再一次扛不住想喝酒时,他才终于接受:我想改变,可是我无力改变,我需要更强大力量的帮助。终于,他接纳了自己的现在。接纳了自己想戒酒但是做不到,接纳了自己无法掌控生活。不对抗,意味着自己秉持的评价标准不再是是与非、对与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事实、一种存在。“是的,我酗酒”,对抗意味着:是的,我酗酒怎么了?或者,是的,我酗酒,我一无是处……我酗酒,仅此而已。我努力了,但现在还是戒不掉酒,仅此而已。这之后的约翰,画漫画、参加互助小组、读书,而且,没再喝酒。因为,他已经不需要喝酒来对抗生活了,他接纳了“自己暂时不能掌控生活”本身。在一次小组讨论上,约翰开启抱怨模式。那些拒绝他或评论他的信、称他为“不稳定肇事者”的社工……唐尼用平平淡淡的语气,和约翰有了一场直面内心的深度沟通:-你明知道他醉了的话,你为什么还上车?为什么要做那种事呢?现在你还会这样吗?你会和一个你明知喝醉的人上车吗?你为什么那么做呢?退无可退,再没有埋怨别人的借口,约翰终于敞开心扉,流着泪回忆了让他受伤的童年。原本他以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得到父母的原谅,毕竟他一直不被父母接受。但唐尼说,不,不是你的错,是他们做错了,他们让你觉得不被接受,没有认真做好家长的角色,还有了其他孩子,你的生母把你遗弃。你有原谅他们的权利。他原本以为,重大时刻会是一个无比精彩的时刻,整个崩溃、大哭一场,然后就此痊愈,没想到他却感觉这一刻没什么不一样。每天都斗志昂扬迎接暴风雨喊着“我要改变”的人,我会向他行注目礼,勇气可嘉。但他还没有走到真正的转正路上,因为真正的转正就在如常的生活中。就像唐尼说的,这就是你的重大时刻啊,没有雷电交加,以万钧之力击退你所有的鸟事。有些痛苦不会消失,有些羞愧将永远存在。但是,你已经学会了如何面对它。后来,他向被他捣乱过课堂的高中老师、偷过衬衫的商店、关系紧张的父母、针锋相对的社工……一一道歉。早在遇见你之前,我就开始搞烂自己的人生了。我其实是想跟你说,对不起。那事我也有错,而且我相信,你一定为此非常难受,我想你自责了那么多年,我不希望你感到内疚或难过。你要知道,我这日子过得挺美好的啊,真的,过得很好,真的真的很棒。这意味着他不再害怕承担责任,也不再揪住别人的错误反应过度。他原谅了妈妈,也原谅了自己,原谅自己想去看更靓的妞,所以坐上了那辆车。是的,即便是伤人的负D,也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伤害过别人,原谅自己做出过错误的选择……谁又不是呢?即便是错误的选择,也是那时自己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可能心力有限、视野有限、格局有限、方法有限,做出的选择并不完美。但是,这才是事情发展的真相呀!所有的现在都是由过去堆积而成的,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完美的过去才值得。因为现在的我们值得,所以过去的一切也都值得。——抛开酒精的因素,谁人不是“酒鬼”呢?购物、游戏、赌博、家暴、吸毒,自杀……这些都是媒介。——戒酒互助小组的成员,从不发誓终身不再饮酒,也从不保证明天不去喝酒。因为无数经历告诉他们,这样只会让他们重蹈覆辙。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只为当下负责。只需要告诉自己,这24小时内我不饮酒。请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要求自己不再“病”负。试着告诉自己,今天,我会平和、从容。——反复太正常了,加入戒酒互助小组之后的约翰也喝过很多酒。反复从来不是问题,只要认识到反复、接纳反复,采取不伤人不伤己的方式度过反复,反复也就只是通往转正的过程,而已、——“病”负转正,和年龄无关,和心力有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可以转正。正的了人,都会有重新开启生命之感。——身体的缺陷不影响正的状态,但绝不是只有像约翰那样经历重大事故才得以转正。我们不必经历那样的失去,也可以把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对话当作转正的开始。转正,永远在真实的生活中。投身真实的世界,发现向正的力量,接纳自己,愿每一个人“病”负人,都获得向正的勇气,展开向正的实践。如下四段循序渐进的内容,可以建立初步的认知:
1 泡爸的经典18分钟视频演讲“不一样的天性,不一样的教育”: 2 “顺应天性的教育”公开课,自2015年以来,这节课已经讲了几十期,如下是26分钟精华版:请识别添加如下企业微信号,加入“顺应天性的教育”学习群。学习群交流天性教育方法、提供免费课程。
顺应天性的教育怎么做,100多篇“顺应天性的教育”真实案例和分析文章集锦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 以大人感兴趣、孩子更喜欢的故事型知识,开阔眼界,趣味驱动,培养4到12岁孩子的求知欲,提升家长知识储备。
- 以“顺应天性的教育”方法,解决亲子教育问题,培养孩子正向性格。
- 童书作家。出于给泡泡讲知识的原因,“不小心”成为作家。已出版《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历史》、《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时间简史》等十多本知识童书。
- 教育学者。著有亲子教育书籍《你的蜜糖 他的毒药》、《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