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不是给他世界观,而是带他观世界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
为什么,同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业会天差地别?
为什么,同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业会天差地别?细细回顾,其实背后有很多隐秘的因素。大学生“就业难”这件事儿,已经不新鲜了。但最近看到一张图,还是刷新我对这件事的认知。这是一张高校PPT截图,内容是23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目前,上海市高校平均就业率32.8%;而这所高校的就业率还要低17.91%。”下面评论区还说:这个学校还是上海海洋大学,双一流高校,就业率依然不乐观,更不用说其他普通大学了。这张图,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本书,叫《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作者采访了62位大学生,均来自清华和复旦两所顶尖高校。按理来说,能考入同一所大学,这些孩子的天赋、资质都差不多。但毕业后,他们的人生境遇却相差甚远:有的人四年,都没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迷茫下选择读研读博;有的人更惨,考研失败;履历空白,就业困难,只好选择延毕。为什么,同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业会天差地别?细细回顾,其实背后有很多隐秘的因素。提到毕业后发展差异,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家境和阶层不同”。
对这个62个名校毕业生的追踪,确实也证明了,个人的发展和家庭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孩子里,那些早早树立职业目标的孩子,往往出身中产,家境不俗,父母替他们提供、筛选信息。而依靠直觉探索的孩子,大多出身寒门,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父母很难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她从湖南乡下考到了复旦,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并且打心里觉得:“考上大学后,就能松一口气,完全跟着自己的兴趣学习了。”生活中我们可能也都见过冰倩这类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所有心思都花在学习上,只以考名校为目标。在整个小学到高中阶段,老师和家长也许都会跟孩子说:“现在紧张一点,等到了大学就轻松了。”但是当这些孩子真的步入到大学,就会很容易失去目标感,在迷茫和焦虑中跌跌撞撞,凭着自己的感觉兜圈子。这一类孩子的行为,也被称之为“直觉依赖模式”。冰倩就是个典型代表。大学前两年,冰倩跟着室友刷剧,上一下自己喜欢的课,时间就这样荒废过去了。转眼到大三,同学们开始考虑就业或者考研了,冰倩才突然意识到:“我几乎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大学成绩不够好,没有资格免推考研,想就业,又没有任何的实习经历和行业履历。匆忙下,她开始准备考研,半年后因为几分之差落榜,进入大四,无书可读,无业可就的她只能选择延毕。冰倩被采访时,曾不止一次感叹自己“好傻”,傻在不懂得绩点的重要,傻在傻在轻信了那些鼓吹,自由与兴趣的鸡汤。其实,像冰倩这类孩子,他们在就业上的“尴尬”,并不是因为“傻”,或者“能力不行”。而是并不知道“成为好学生”和“找到好工作”,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高考前,大多数孩子被极力培养成一个“好学生”,但进入大学后,游戏规则变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好学生”们遵循着以前的经验,却又隐约觉得不对,只能跟着感觉走。这种“直觉依赖型”的孩子,上大学时往往可能走向2个极端:要么是过于专注于学习,不社交也不重视实习经历。要么是像冰倩一样,认为大学就是放松,不再努力学习,也没有长远规划。这类“直觉依赖”型的孩子,可能要走很远的弯路、付出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时间,才能表现得足够优秀。
目标掌控模式:
在62位学生的采访中,还有个叫泽斌的孩子走得是跟冰倩完全不同的路。他属于毕业后就业待遇比较好的那类人,毕业后起薪就是20万,每半年还会调薪一次。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泽斌原本是学光电工程,从事的却是某游戏公司的商业营销岗位。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做的规划和选择。泽斌很早就意识到:自己不喜欢搞科研,相比专业知识,自己更对商业营销感兴趣。于是上大学时,泽斌更多把精力放在了企业实习上。他选择的行业,也是自己想从事的商业营销。同时他也明白,工作能力再出众,也需要文凭这块敲门砖。大学四年,他靠考前突击和有技巧的选课,把成绩维持在上游,却又主动放弃了保研的资格。可以清楚的看到,无论是成绩,还是实习,泽斌一切的行为都是为将来从事的行业服务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直坚信就是所有东西都是,我想最重要,我想往哪边发展。我一直都在慢慢地往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靠近。漫无目的地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泽斌这种,很早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能根据目标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的行为方式,称为“目标掌控模式”。这些知道哪里要用力,哪里能省力,省去了试错时间的孩子,在个人成长方面,往往会比同龄人起步更快。其实看无论是“目标掌控者”还是“直觉依赖者”,从本质上看,他们之间不是能力的差距,而是眼界和认知的差距。不可否认,这种差距跟家庭密切相关。因为认知本身,是亲身经历、成长环境、父母教育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我们也许很难给孩子提供太多的金钱和物质,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很多方面的努力,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差距。知识能改变命运没错,但是往死里鸡娃,却忽视孩子的承受能力,往往会得不偿失。二是怕内驱力消磨殆尽,上大学没人盯着,孩子直接摆烂躺平。我们平时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课本之外的引导,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孩子有对生活的热爱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成功。越往上走,接触的人越多,孩子会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们很可能会被别人在眼界、思维等高度上“吊打”。《金榜题名之后》这本书中,就有寒门学子表示:大学陌生的环境,让他感到无所适从;同龄人丰富的经历,让他感到自卑和羞赧。同样的境遇,有的孩子会走出来,有的孩子会被情绪裹挟。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内心承载能力不同,抗挫力不同。而这种内心的强大,是父母用鼓励、接纳和爱从小浇灌出来的。第一代通过踩坑改变认知,踏出一条血路;第二代在第一代的认知的基础上积累原始资本,第三代才有可能改变阶层。”父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该给钱,给资源,当然是最好的。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有些认知差距,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很难突破和改变的。所以,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指手画脚,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孩子的人生。这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勇敢走自己的路。也许孩子会比同龄人花更多的时间试错,磕得头破血流,但只要他还有心气儿,还愿意向上努力,那他的人生就不会太差。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关注公众号“泡爸讲知识”
回复“历史26”,可免费收听:
《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历史》泡爸语音版全集26节
查看公众号菜单,获取如下泡爸知识课程:
让孩子着迷的语文之美、数学之美
让孩子着迷的唐诗唐史、宋词宋史
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时间简史(视频版)
适合6-99岁的史记故事课
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自然百科
西游记泡爸改编版(最好听的西游记)
找到教育的规律泡爸公开课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泡爸讲知识”
知识传播+家庭教育
泡爸:
童书作家。出于给泡泡讲知识的原因,“不小心”成为作家。已出版《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历史》、《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时间简史》等十多本知识童书。
教育学者。“顺应天性的教育”思想创建人。著有亲子教育书籍《你的蜜糖 他的毒药》、《天性》。
以大人感兴趣、孩子更喜欢的故事型知识,开阔眼界,趣味驱动,培养4到12岁孩子的求知欲,提升家长知识储备。
以“顺应天性的教育”方法,解决亲子教育问题,培养孩子正向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