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本手稿|《十送红军》资料共享

文摘   2024-06-29 07:04   北京  



谈论《十送红军》创作的两篇网文 【点击←标题取阅旧文】 息发出后,张先生给我发来几幅图,是他收藏的朱正本先生手书文稿,写于2003年7月。此稿提交给谁、具体用途未知,从公众号“好歌印记”的讲述看,疑似是朱正本在《十送红军》版权出现争论时写下的。我把这篇文稿转成文字发一下。小标题为公号编辑所拟。
2004年4月6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王庸诉朱正本、中央电视台、王云之侵权案。担任审判长的是宋鱼水女士。此案作为宋法官主审的案例记录于很多文献。庭审具象描写,公众号“好歌印记”有详尽叙述,本文不再陈述。


关于《十送红军》 

文| 朱正本



01

上世纪六十年代收集素材


1960年春,我与歌舞团汪洋团长、李跃先,陈杰等同志赴江西九江观摩民间汇演,汇演中赣南代表团演出了一个表演唱(名字记不得了)。这支歌用了江西赣南采茶戏《长歌》的曲调。我还比较熟悉,是一首送别的歌。这支歌多段歌词一个曲调。我当时就把它记录了下来,第二天我和汪洋团长等都去参加了赣南代表团的座谈会,,我在这个会上又把我的记录和他们的两位演员(一男一女)核对了一下,改正了几处错误,同时他们在座谈会上又哼唱了许多《长歌》,根据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曲调,我都把它们记录了下来,作为素材保存了起来。



空政画册上展示建团初期“元老”的页面


02

《十送红军》编创简况



刘亚楼同志


1961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要文工团排练《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送红军北上一场中,张士燮写出了《十送红军》(以下简称《十送》)的歌词交给我,当时我就想起在江西九江记录的那首送别的表演唱,并且找出我1955年在音乐书店购买的《赣南采茶戏》。综合参考这本书中的《长歌》以及我记录的赣南代表团及座谈会上演唱的材料,开始谱曲。因《长歌》只是一段曲调,而《十送》六段歌词,我就采用了回旋曲的形式,又重新写了两段曲调,运用多种声乐表现手法,结构成A、B、A、B、C、A的曲式,加上过门间奏,把《十送》谱写完成。由汪洋署名为“江西民歌 ,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四十多年,流传全国,没有听到任何异议。


编辑注,下面的录音自《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密纹唱片。也是《十送红军》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录音。






03

电视剧《长征》与《十送红军》》


2001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长征》。剧中使用了《十送》。使用前,事先并未通知我,也未和我商量。片头作曲写的是王云之,《十送》的民歌出处、词曲编等完全删去,在当时的《中国电视报》上刊载《十送》也把民歌出处、词曲编等完全删去。据此,我们和王云之及中央电视台交涉,7月3日开始,《长征》剧后面印了“主题歌《十送红军》 ,张士燮 编词 朱正本 编曲”。



补充署名前并未联系我确认,所以没有注明“江西民歌”的情况我也并不清楚。“编词、编曲”这个表述,并非电视剧首次用。2001年4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及有关单位筛选出80首歌曲编成《红色歌曲》一书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宣读了应选歌名,有《十送红军》。署名是“江西民歌 张士燮编词 朱正本编曲”。编书的人也没有联系过我。



因《长征》使用《十送》发生的几件事:


①与王云之交涉后,王承认失误,并写了道歉书,称其要在多种报纸上登载声明,表示道歉(至今未果);


②《长征》制片人王**在2001年7月中旬,忽然托人给我打电话,要求“私了”,我没同意;


③ 7月20日,我们团的老领导牛畅打电话告诉我,电视台为我们录制的“影视同期声”的播放时间公号编辑注 :是不是董卿主持的那台节目?。我刚放下电话,马上就有人打电话说赣南有人要告我,要我做好精神准备;


④赣南某人向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负责人声明,要在《人民日报》上写文章。不久中央电视台收到了赣州红土地文化研究会胡国链、舒龙来的传真,名曰“《十送红军》的曲调是赣南民歌。”他们的意思大体归纳就是朱正本是整理,不是编曲。而且不应该写“江西民歌”而应该署“赣南民歌”。他们似乎只对被署名的朱正本有意见,没有提及电视剧音乐作者。有人出于不平,看到赣州传真后给胡,舒打电话,回话说:“我们和王**注:此处指电视剧《长征》的制片人很熟悉……”问到你们打算怎么办?答曰:“静观待变”。



04

江西创作人员王庸又有著作权主张


2002年11月,歌曲《送同志哥上北京》(以下简称《上北京》)的编曲王庸从上海女儿家回江西,随即接到舒龙的长途电话,并拿到舒寄去的材料。王庸在报刊上发表了 “《十送红军》源自《送同志哥上北京》”,随后拟好的两封信寄给我和团里,都是特快专递。他认定《十送》是根据他编曲的《上北京》改编的,并提出《长征》的《十送》中未写“江西民歌”、把“搜集整理”改成“编曲”是侵权行为,王的主张与胡、舒一个调子,要和我“双赢”解决,否则将告上法庭。去年年底,王庸给汪洋团长来电话,要求汪“从中斡旋”,把他的名字署在《十送》编曲的前面。



05

我对《送同志哥上北京》无从了解


我和王庸不认识,《十送》和《上北京》本无瓜葛,可不回答。但为澄清问题真相,我暂提供一些情况:

①前文已讲《十送》是我根据《赣南采茶戏》中的《长歌》,又参照 1960年在江西搜集到的送别歌以及座谈会记录的《长歌》曲调改编的。据江西同志讲,《长歌》是一首即兴填词的歌,送哥、送友、送郎都可以唱,而且可以唱到十送、十二送,曲调有所不同。

② 王庸及他们的团和他的《上北京》根本没参加60年的江西民间会演,我无从通过舞台演出记录《上北京》。王说,原井冈山文工团团长罗德成(已故)给了“我们”资料,就有《上北京》,以此来说明我是用《上北京》改编了《十送》。王的证人名曾宪屏,他给出的证词说法不一。一说,是罗德成接待了我们(空政一行);又说是他和罗一起接待了我们,罗把十几首歌交给了我们。

③ 王庸写到北京的信非常肯定地说“罗德成把《上北京》交给了朱正本”。罗、曾二人我都不认识,不可能接收他们的东西。带队的汪洋团长证明,在井冈山,罗是交给他一些材料,是为了便于我们生活采访。罗从井冈山管理局拿来了一些井冈山斗争史,包括大小五井、茨坪、五大哨口、井冈山纪念馆一些资料,无任何音乐资料。

④《十送》第一段编曲时,我用的《赣南采茶戏》中《长歌》的原谱还在,上面还有我当年的笔迹。

⑤ 《十送》1961年8.1开始演出,9月《歌曲》第一次发表词曲。我应编辑部之约,在曲后说明中讲述了《十送》源自《长歌》。即首次发表的时候,我已经说明民歌素材是哪一个。

汪洋团长向我说起过,矢明(江西文联副主席)、刘天浪(江西音协主席)孙孝祖(江西音协副主席)解策励(江西音协副主席)等同志都和他很熟悉,四十年间多次见面。如果《十送》来源于《上北京》,江西音乐界肯定都知道(王庸说《上北京》是江西的名曲),而这些同志,从来没有向汪提到过这个问题。

⑦汪洋同志四十年来多次去南昌,也见过王庸,彼时对《十送》和《上北京》的问题,王从未向汪提到过。


晚年朱正本


06

“十送”与“上北京”像在哪里?



《十送》第一段和《上北京》并不是像王所说的一点也不差。

1.前奏是我重新写的;

2.谱子上有多处不同,尤其是小间奏,有的我用的是《长歌》的,而《上北京》用的《长歌》的音符却未说明,只强调那是《上北京》的段落。

3.《长歌》歌曲共22小节,《十送》第一段和它相似的有19小节。而和《上北京》相似的是2小节,另一小节我有改动。

4.我现在所写材料提到的《上北京》指1960年的歌谱(公号编辑注:1960年9月期刊《歌曲》刊登《送同志哥上北京》,标注为 江西民歌),它与《十送》第一段词曲结合大相径庭(尤其是第一句),词曲是不能分家的。奇怪的是,王庸最近提交的证明把《上北京》第一句的词曲结合完全变成了《十送》第一段的词曲结合,这是怎么回事?

5.《长歌》的特点,是唱半句停一下、一个小间奏,而《上北京》的头两句(后面也有)就没有这个特点,而是一句一气呵成,把小间奏填上词。《十送》更靠近《长歌》。

6.被指出《十送》第一段中酷似《上北京》的几小节曲调,是我从江西文艺晚会及座谈会上记录下来而后摘用的。我手中还有几种《长歌》的谱子版本,都有很多不同处。出现《十送》第一段中酷似《上北京》的几小节,我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长歌》原来就有这种唱法;二是给我唱“采茶戏”的人用了《上北京》;三是《上北京》用了人家的。



朱正本 2003.7.1






总想过太平日子,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是不切实际的。

建议加公号团队联系人微信 XIANGWANG-2012 ,下好先手棋。

另,本号有别苑,可顺带关注 ↓



感谢您对本号的支持




六零后说声乐往事
1940-1990年间中国声乐的内容,兼有影视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