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药品味 | 人参

文摘   2025-01-24 14:19   浙江  





人参好,

滋补众元身。

养神生津强胜所,

多吃慢饮壮优暾。

谁不爱人参?



“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

巍巍长白山,云蒸雾漫,积雪千年,在林立的莽莽群峰里,孕育着一味古老而又神秘的本草——人参。 

人参,常以根入药,可补五脏,药用价值高。它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距今已有千年的应用历史。作为名贵中药材中的“佼佼者”,人参历来备受人们的青睐,素有“百草之王”“稀世珍宝”之美誉,名扬四海。


探寻前世传说

古老的“植物活化石”

人参根


人参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植物物种,它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万年,有“植物活化石”之称。


繁杂的古代称谓

《本草图汇》中的人形人参


在古籍中,关于人参的记载很多。古时人参称作人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薓。”许多本草中都常见人形人参,如19世纪的《本草图汇》。

人参常被称作“神草”。在传统五行学说中,人参因色黄属土,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古人认为人参得地之精灵,也称之为土精、地精。又因其背阳向阴生长的特性,称之为鬼盖。

苏东坡曾赋诗:“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诗中的“海腴”即人参,此乃文人墨客创作的新词。


人参的神秘传说

古时,人参生长于深山密林,寻找和挖掘都非常困难,不易获得。又因其酷似人形的特征,再加上当时科学条件所限,古人不知其中缘由,便用神话传说予以寄托,人参诸多神秘的传说故事就此诞生。

传说中的人参神奇无比,能幻化、会隐遁,一日能翻九个山头,还能起死回生、消灾解难,且知善恶、扶危困、惩奸佞、助正义,千百年老参还有龙虎护佑,或被百草拱卫令人难以近前,充满神秘感。

南朝宋刘敬叔在《异苑》中描述人参啼哭:“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铧,便闻土中呻吟声,寻音而取,果得人参。”唐代有吃了人参精可以长生不老的传说。明代《五杂俎》中亦有“千年人参,根作人形,中夜常出游,烹而食之则仙去”的传说。

此后,人参渐被封为神灵,流传于民间,人们津津乐道,特别是在辽东地区,人们塑造了千年人参仙翁、人参仙女等诸多神灵形象,还有活泼可爱的穿着红肚兜的人参娃娃,尤其招人喜爱。

随着现代科学的揭秘,人参褪去了迷信的外衣,成为长寿、健康、吉祥、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悠久的人参药用史

我国已知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中即有人参药用记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人参治心下痞坚、不食呕吐等。约成书于汉末的《名医别录》中记载,人参可调中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人参方剂多达 358 条,应用非常广泛。《药性论》中有人参“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唐代不仅在人参应用方面超过了历史水平,还通过鉴真大师把我国应用人参的成果传到了日本。

明代人参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方面达到历史巅峰,人们对人参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道,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审识现代沿革

特殊的生长习性

常言道,非常之境方出非常之物。

古人视人参为祥瑞,有“摇光(北斗七星的第七星)不明,人参不生”“下有人参,上有紫气”之说。说明人参要在云遮雾罩的深山老林中才能生长。现代研究发现:人参非常“娇贵”,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近于苛刻。它既喜光又怕光,一方面要求有较长的日照时间,另一方面又要求不被烈日直射,因为光照过强会对人参生长造成危害,严重者会被直接晒焦。只有在土质疏松、肥沃,空气凉爽,湿度较高的森林环境中,它才能正常生长。

人参的植物形态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人参种子发芽当年只有 1 片由 3 个小叶组成的复叶,俗称“三花”。第二年长出 1 片由 5 个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俗称“巴掌”。第三年长出 2 片掌状复叶,俗称“二甲子”。往后每年会多长 1 片掌状复叶,依次被称为灯台子或三匹叶、四匹叶、五匹叶、六匹叶,一般最大为六匹叶,之后叶数不再增加。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人参植物地上部分掌状复叶的数量,来判断人参的大致生长年份。掌状复叶数量越多,表示生长时间越久,挖出的人参也就相对大一些。

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如此严苛,却能在复杂多变的地球上延续千万年之久,这充分说明了人参生命力顽强,且具备诸多特殊的生存技能。

人参原植物





明辨真伪优劣

纷繁的人参加工品

刚采挖的新鲜人参肉质肥厚、鲜嫩多汁、质地较脆,有人作为一种独特的滋补养生品,或煲汤,或泡酒,参味十足。但由于新鲜人参含水量高、体内酶类活性强,保质期很短,常温下存放三至五天即开始发霉腐烂,必须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因此,除了人参产地外,市场上很少见到新鲜人参。近年来,随着医药、食品工业的发展,各种保鲜剂和生物调节综合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新鲜人参的保质期也越来越长,在超市中也能时常见到保鲜的人参商品了。

人参加工历史悠久。《名医别录》的人参项下即有“竹刀刮,曝干,勿令见风”的加工记载。宋代《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高丽人参生熟二等,生者色白体虚,药用味全,然经夏暑易蠹之。若经汤釜熟者耐久而贮之。”可知当时人参已有生熟之分。

总之,人参加工的历史,大致是从鲜参晒干到水煮晒干,再进一步发展到蒸熟晒干或烘干。人参经不同手法加工后,其有效成分种类与含量不尽相同,药性和功效也有一定差异。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商品,根据加工方式可分为生晒参、红参、高丽参、糖参、活性人参等。


生晒参


生晒参是人参的主流商品之一,加工方法简单,只需将新鲜人参洗净处理后干燥即可。生晒参在加工过程中未受过高热,其成分比较原生态,特别是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及挥发油类等受影响较小

金须生晒参


按加工时须根的去留,又可分为全须生晒参和生晒参两种。全须生晒参完整地保留人参各个部位的特征,芦、艼、体、须齐全;而生晒参常常艼、须根、部分支根均已除去。其余特征二者基本一致,表面黄白色;主根由于原料差异有圆柱形、纺锤形等多种形态,体轻,有纵沟,有的中上部可见环纹,质地较硬;断面淡黄白色,具粉性,有一明显的棕黄色环纹,皮部有多数放射状裂隙,并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气香特异,味甘、微苦。

生晒参的性质与鲜参较为接近,温补作用较小,主补气,适合气虚者用。常含服、泡酒服或制粉服。


红参


红参也是人参的主流商品之一,是将新鲜人参先置于锅上用蒸汽进行高温处理,使其含糖成分发生变化之后,再使其干燥而成,有的还会剪去须根,压制成型。参体经加工后呈棕红色或褐红色,故得名“红参”。

新鲜人参蒸熟后,人参中富含的淀粉,在高温蒸制和烘烤过程中转变为红糊精,使人参颜色变红,且经干燥后,质地变得坚硬。同时,鲜品中多种成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不耐热的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发生水解,形成新的红参特有皂苷和聚乙炔醇类化合物,这导致人参生物活性的变化。

在外观性状方面,红参呈红棕色半透明角质;有的主根上部有不透明的暗黄色斑块,形同穿一件黄色的马褂,习称“黄马褂”或“姜皮”;质地坚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略显放射状纹理;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传统观念认为,红参以身长、条粗、色红、无黄皮、无抽沟及破痕、体坚实、气味浓者为佳。

相较于生晒参,红参药性更温,特点是火大、劲足,补益功效强,对虚证的治疗效果较好,适合用于老年人久病体虚。但由于红参的温补性较强,误用时的反应也较明显,使用时应当注意。



糖参


糖参又叫白糖参,通常将新鲜人参洗净、晾干,用排针刺满细孔,投于已煮沸的冰糖锅内,令其饱吸糖汁并充分膨胀之后,再冷却脱水而成。在嫩、胖、洁白的参体上,粘满霜雪似的白色结晶体,使其显得更净白。

糖参


人参在糖渍的作用下可改变其固有的口感,便于服用。由于白糖参口感好、食用方便,被人用于日常进补品。一般不入处方,只在为儿童益智或治尿床等轻症,或作解除疲劳、醒酒等情况下食用。



明辨优劣防忽悠


人参受产地、栽培方式、加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补益功效强弱与临床偏重的差别。在购买人参时,要根据自身进补需求,结合专业药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人参服用。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药店买到的人参很多时候已经被切成片状了,因此简单辨析各种人参片的真伪优劣势在必行。目前医院、药店里最常用的人参饮片有:生晒参片和红参片。



红晒参片                   红参片


生晒参片呈圆形或类圆形薄片;外表皮灰黄色,切面淡黄白色或类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性裂隙;体轻,质脆;香气特异,味甘、微苦。

红参片多为长椭圆形斜片或类圆形薄片,周边外表皮红棕色,有纵皱纹;切面平坦,环纹和树脂道小点不明显,致密无裂隙,角质样,半透明,中央有浅色圆心;质硬而脆;气微香而特异,味甜、微苦。

人参价格昂贵,储存不慎,容易变质,因此,购买好的人参必须妥善保管贮存。家庭贮存以密封法为好,可将人参与食品级干燥剂用纸隔开,一同放入可密封的储存罐中,放置到阴凉干燥处即可。

有人喜欢把人参直接放到冰箱内保存,随用随取,颇为方便,但由于冰箱内时常混放荤腥、蔬菜等食品,人参容易吸潮、吸杂味,长时间存放还可能生霉、变色等。因此,还是需要先将人参装到小的密封罐内,再放入冰箱存放。






品鉴百味烟火

大补元气双调节

中医认为人参能大补元气,矫治虚证。人参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扶正祛邪。

有意思的是,人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它既可以使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可以使机体从亢奋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恰当地服用人参,白天会感到精神舒畅,晚上休息时则觉得睡眠酣熟。人参对人的血糖调节也有明显的双向作用,在过于饥饿而导致肢冷晕眩时,立即嚼服人参,能促使血糖值回升;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累治不效的状况下,加用人参,往往可以收到奇效。

此外,现代研究表明,人参具有影响心血管、促进食欲和蛋白合成、性激素样作用、促进造血、延缓衰老、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作用,还能显著提高脑力活动的耐受能力,使脑力活动的强度加大、持久力增强。


正确服食忌滥用

中医常说“外邪未清,切忌纯补”,否则就易“误补益疾”了。

因外邪入侵而生病的实证患者,如感冒、发热、疮疡等疾病患者,与健康人士的新陈代谢情况有较大差异,服用人参可能加重病情。另外,服用少量的人参可能会使人的血压值升高,故肾炎、高血压等疾病患者也应慎用人参。

新生儿承受力弱,身体各个器官非常稚嫩,不宜服用人参制品。体质虚弱或发育迟缓的少儿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健康的少年儿童不宜服用人参,容易出现性早熟等问题。

此外,一些食物不宜与人参同时服用。浓茶、绿豆、李子、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含有鞣酸,会降低人参的功效。萝卜、萝卜籽亦能影响人参的补气药力,不宜与人参同食。

人参的适用范围广,用法、用量须根据使用目的和具体情况,遵医嘱决定。常见的服用方式有:


含服


也叫嚼服。将人参切成薄片含入口中,轻轻嚼咬,如嚼糖果一般,利用口中的唾液,将其有效成分溶解咽下。这种服法简单方便,参片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服用。每日总量为 2 ~ 3g,分多次嚼服。服用前最好先漱口,尽量减少口腔内残留的细菌。


研粉


将人参的薄片烘干,研成细粉,作粉剂或装入空胶囊。该法可减少人参在口中的气味所带来的直接刺激作用,通常每日 1 ~ 3g,分 3 ~ 4 次吞服。


泡水


将人参片放入杯中,倒入开水浸泡十几分钟即可饮用,不断续水,当晚可将杯中人参细嚼咽下。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实用,每日用量 1 ~ 3g,注意勿用金属容器盛放。


煎水


人参片加水,放在陶器中熬煎数次,合并水煎液分次服用或与其他中药煎液同服。该法可使人参有效成分在水中急速溶出,且浓度较高,服用时吸收快,药效明显,但熬煎时温度会急剧升降,对有效成分影响较大,用量需大些。


泡酒


将人参片浸泡于优质白酒中,加盖密封,置于阴凉处,每日摇晃 1 次,浸泡15 ~ 20 日后,即可开封饮用。每日早、晚各饮 1 次,每次饮 15 ~ 20ml。该法易为人体所吸收,是生晒参类常用服食方法之一。


药膳


人参鸡汤


原料: 人参 15 g,母鸡 1 只,调料适量。

制法: 鸡剁块,放入瓦罐,加人参、水,隔水炖 1.5 小时。待鸡八成熟时放入适量的葱、姜、盐、黄酒、胡椒粉调味,炖至鸡肉烂熟即可。

功效: 补中益气,养心安神。

应用: 适用于各种劳伤虚损、气衰血虚、体倦健忘、心悸失眠等。每次 1小碗,食肉喝汤,连服 3 ~ 5 天。(见《中国药膳大辞典》)


人参枸杞粥

原料: 人参 15g,枸杞子 20g,大米 150g。

制法: 将人参、枸杞子、大米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 800ml,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 35 分钟即可。

功效: 补肝肾,明眼目。

应用: 适用于肝肾虚寒、真阳衰弱、中气不足、四肢欠温、自汗暴脱、阳痿遗精、高脂血等症。早餐或晚餐食用。(见《高血脂肥胖症营养食谱》)


人参蒸甲鱼

原料: 人参 10g,红枣 10 颗,麦冬 9g,丹参 10g,甲鱼 1 只,葱10g,料酒、酱油各 10ml,盐 3g,姜 5g,鸡汤 300ml。

制法: 甲鱼洗净,斩去头、爪,除去内脏,把人参、红枣、麦冬、丹参放在甲鱼身上,抹上料酒、酱油、盐,盖上甲鱼甲,加入姜、葱、鸡汤。把甲鱼放入蒸笼内,用武火、大汽蒸 35 分钟即可。

功效: 滋阴补肾,补气补血。

应用: 适用于肾阴虚患者。(见《心脏病药膳》)



科普支持单位: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



    
2024年中药质量与安全风险防控大会暨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第二轮通知已发(见下),欢迎参加中药质量与安全风险防控大会。



浏览器地址栏输入
bj.qstcm.org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大会官网




历届学术年会回顾
点击图片回看当年盛况


2023年@北京


2021~2022年@北京


2020年@海口


2019年@武汉



2018年@广州


2017@武汉



QSTCM_ORG

中药质量与安全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中药质量与安全”

微信公众号

各搜索引擎搜
中药质量与安全

即可进入专委会网站

www.qstcm.org

获取
“中药质量与安全”
最新信息

中药质量与安全
本公众号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的认证服务号。我们为中药质量与安全评价研究提供政策及技术支持,开展信息交流、专业培训、书刊编辑、展览展示、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工作。让我们一起为促进中药质量与安全,推动中国中药质造而不懈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