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助听器由一个简单放大器,逐渐演变成一台智能化的数字终端,而助听器验配师在进行康复咨询指导时更像是在推销一款新式手机,而忽视了助听器作为听力康复重要工具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过程。每一个患者的耳道声学、响度感受、生活需求等存在差异,能否为患者个性化地调配助听器的增益与频响,这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也直接影响患者的满意度。
本文是临床听力学专家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际,总结出一套临床实用的助听器调配六步工作法。
步骤1
音量是否合适?
距离患者1m远,以正常音量、自然语速说一段话,让患者体会音量的高低。注意一定要让患者心态平静地去体验,只需体验声音的大小,而不去在意是否能听清。若声音偏小或偏大,只需提高或降低总体增益直至其感觉音量适中。
步骤2
声音的动态范围是否恰当?
现实生活中有高声喊叫,也有窃窃私语;有面对面的交谈,也有隔着几米远的听课或者会谈。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小声听得见,大声受得了”。我们只需用较小的音量在较远处说话,然后用像大教室中授课教师那样的音量高声讲话,就能让患者及其家人体验到助听器压缩特性是否合适;分别调整对小声和大声的增益值,即改变助听器的压缩比,使之符合患者的重振(即较陡直的响度增长函数)特征。
步骤3
助听后的音质如何?
前两个步骤主要关注助听器的增益及其压缩特性,有关音质的内容则主要涉及助听器的频响,当然也与压缩电路的启动-恢复时间有关。不同品牌的助听器在此问题上的设计理念不同。强调舒适度设计的助听器,往往采用慢压缩;而强调清晰度设计的助听器,往往采用快压缩。不同的设计各有优势,需要助听器验配师加强理论学习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步骤4
能分辨出互不关联的词语吗?
这一步骤实际上是助听后的言语识别率测试。由于语音由验配师本人现场发音,而患者家人也在现场,助听器是否提高了患者的言语分辨能力一目了然,所以是最有说服力的验证方法。有经验的验配师还会有意选择诸如“司机”“机器”“自私”“知识”“瓷器”“衣服”“奇迹”等高频辅音居多的词汇,以利于分析影响患者语音识别率的因素。
步骤5
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听起来如何?
这一步骤重点考察堵耳效应对舒适度的影响。许多老年性听力障碍患者低频听力尚好,高频听力逐渐减退,听力图呈现斜坡型趋势。这类患者往往因堵耳效应而有这样的抱怨:“感觉自己像是在水缸里说话一样”“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嗡声嗡气、有回音的感觉”。这需要增加通气孔的尺寸、改用开放耳选配模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牺牲低频增益的代价来解决堵耳效应。
步骤6
在嘈杂环境中的感受如何?
助听器使用者最常见的抱怨是在嘈杂环境中言语理解不佳。美国的助听器市场年度报告称,只有30%的助听器使用者对助听器在嘈杂环境下的使用满意。临床实际验配中,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助听器在这方面的局限性,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在噪声中近距离交谈能听清,同时对环境噪声能够耐受”。如何提高患者在日常嘈杂环境中言语感知的清晰度和舒适度,一直是助听器设计工程师致力解决的问题。
在执行上述六步工作法时,应始终注意由验配师来主导工作流程,而不要被患者或其家人的问题打乱。
声明:本文内容仅作为科普,不能取代临床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个人医学问题及用药情况请前往专业医院咨询专科医生。
1
END
1
合作咨询
商业合作请扫描左边二维码或call:153017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