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案例中,有许多听力损失程度达到中、重度或以上的弱听人士,他们通常在选配助听器时发现,虽然听力损失在助听器验配范围内,但无论是戴基础档的助听器,还是高档助听器,仍然抱怨改善效果不佳,言语清晰度差。
这类弱听人士碰到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耳蜗里有个“死区”没能从常规的纯音测听里显示出来,而实际的听力可能更差。
听到但听不清的原因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可能较少提及的知识点“耳蜗死区”。
要说清楚耳蜗死区,必须要说说长在我们头颅两侧的耳朵,那是个精密且复杂的结构,其中的内耳尤其如此。
我们知道,内耳里负责听觉功能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耳蜗。
耳蜗里有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其中内毛细胞约3500个,外毛细胞约12000个,它们有序地排列着。毛细胞连着听神经,其中95%的听神经与内毛细胞相连,还有5%的与外毛细胞相连接。
内毛细胞是连接着将声信号往里传的传入纤维,负责将传入内耳的声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听神经传入大脑听觉中枢。而外毛细胞则负责调整并增强内毛细胞的敏感度。
当有轻度听力损失时,通常是外毛细胞功能受损,而内毛细胞仍健好。由于外毛细胞受损,内毛细胞的敏感度减弱,但功能无碍,通过助听器放大后,较大声音刺激内毛细胞仍能保证合适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听觉中枢,如此才能听得到、听得懂。
但当听力损失为中度及以上,除了外毛细胞,内毛细胞也会开始受损。通常认为,听力损失超过65dB或70dB,内毛细胞肯定会有损伤。这时,受损的内毛细胞转化和传递神经冲动出现问题,不能将正确的信息传输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系统,大脑在“翻译”错误信息后,患者听到的就是失真的声音,即听到但听不清。
学术上,我们把耳蜗中的内毛细胞或其相邻神经功能出现严重障碍,不能正常工作的区域,称为耳蜗死区,表示耳蜗功能出现严重损伤。
耳蜗类似于蜗牛壳一圈圈的螺旋形状,其中蜗底负责接收高频声音,蜗顶负责接收低频声音。
正如耳蜗容易先被损伤高频,耳蜗死区最常见的区域也出现在蜗底,即高频区。听力专家认为,这通常是由于暴露于高强度噪声引起的。
较少见的是耳蜗顶端的死区,即低频死区,这可能是由于晚期梅尼埃病引起的。
但是,耳蜗死区可能会出现在耳蜗基底膜的任何地方,并且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例如遗传、疾病或有毒化学物暴露。
关于耳蜗死区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它到底有多普遍仍不知,但是临床上可以通过“等阈值噪声测试”(Threshold Equalizing Noise,简称TEN测试)来评估。
TEN测试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耳蜗死区的方法,通常在纯音测听后多花几分钟就可以测出来。
测试时,通常是在测试耳既给纯音,又相应给一定强度的掩蔽噪声,如此测出掩蔽下的听阈,即为TEN阈值。
如果弱听人士为耳蜗性聋但无耳蜗死区,则TEN阈值仅略高于TEN强度几分贝;如果存在耳蜗死区,那么死区频率的TEN阈值会明显高于掩蔽噪声强度(通常为10dB以上)。
(验配朋友们不妨看看你手头的听力计设备能否单侧同时给出纯音和噪声,可以的话,不妨试试TEN测试,具体操作方法请咨询你的听力计设备供应方哦。)
耳蜗死区了,戴助听器有效果吗?
应该怎么调试?
2007年,Vinay等的研究表明,听力损失大于70dB HL的听障人群中,50%以上存在耳蜗死区。这类患者即便选配助听器后,在常规的调试下可能仍会抱怨助听效果不佳,听得到声音,但言语清晰度不满意。
那么,有耳蜗死区的患者,戴上助听器后应该怎么调呢?
如果高频区域存在耳蜗死区,那么,增加高频增益对提高言语识别能力帮助有限,反而有可能导致啸叫或失真,建议可以适当增加低频增益,降低高频增益,或者使用助听器的移频功能。
如果低频区域存在耳蜗死区(梅尼埃综合征),那么,不合适的低频增益反而有可能造成对中频区域的向上掩蔽,反而导致言语理解力的降低,建议适当降低低频增益,增加高频增益,充分利用中高频的言语信息。
不管你是弱听人士,还是验配师,如果你也碰到这类助听后听到听不清的问题,不妨考虑下可能存在耳蜗死区。
毕竟,在程度越重、拖得越久的听力损失中,耳蜗死区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这也再次强调了听力损失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的重要性!
声明:本文内容仅作为科普,不能取代临床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个人医学问题及用药情况请前往专业医院咨询专科医生。
1
END
1
合作咨询
商业合作请扫描左边二维码或call:153017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