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它依托“弘益人间”、负重前行、“身土不二”与和谐共生的国民文化精神,通过融入课程、聚焦文化与实证研究等途径,强化中小学生热爱国家及制度的政治认同教育、尊崇传统价值的文化认同教育、培育独立正义的历史认同教育和重视母语教学的语言认同教育。韩国的经验启示我们,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应将课程教材作为落实国家认同教育的主渠道,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丰富教育场景,面向国家未来,注重实证与行动研究。
关键词 国家认同;文化背景;课程教材建设;行动研究
作者简介 叶延武/深圳大学湾区教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深圳星河教育总校长
张小雪/深圳星河教育专业研究经理
(原载《全球教育展望》2024年第9期)
国家认同是一种国家公民身份的心理认同。它是个体对国家的积极情感与正向评价,也是一个国家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统一稳定的必要条件。[1]随着现代社会个人价值崛起、全球化重塑以及数字虚拟环境嵌入等新样态的出现,影响国家认同的变量日益增多,使之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话题。观照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实践,或为我们带来深刻启示。
01
韩国国家认同教育
的文化处境与特性
(一)文化处境
特定的文化处境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面貌,作为外力塑造着国家的文化特性,对形成怎样的国家认同观至关重要。这一点对于一直游弋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韩国尤为突出。
纵观韩国历史,其文化处境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中华文化的从属时期。在古代,朝鲜半岛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广泛吸纳中华文化,主动选择仿效中国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儒学上升为朝鲜王朝的统治理念和指导思想。
二是殖民时代。日本文化强行侵入,对韩国进行奴化教育,传播日本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以达到愚昧民众及文化同化的目的。
三是冷战时期。美国进驻朝鲜半岛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地区,通过宣扬美国主义的民主自由来重建朝鲜半岛的文化、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对美国文化与成就的理解与崇拜。
当今韩国,仍面临国家统一及政治斗争严重等社会问题。在这种外部文化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重压下,不管是主动选择吸收,还是被动接受文化输入,韩国本土文化直处于劣势地位。现代韩国认识到唯有强调国家认同教育,努力恢复、建立和弘扬自己的文化,才能保持民族的独立自主。当然,不同文化价值与韩国传统文化强烈碰撞的过程,也是韩国文化特性及文化体系形成的过程。
(二)文化特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因其历史嬗变形成特定的主体意识,从而追寻文化自我的独特方式。坚韧不拔、精诚团结、永不服输和集体优先是韩国国家与民族性格的典型特征,是韩国人骨子里最深层次的人格向往与生命追求,蕴藏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即“弘益人间”的利他品格、负重前行的民族意志、“身土不二”的自尊情绪及和谐共处的“我们”文化。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行为,表达了国民对国家的依恋和忠诚,构成了韩国国家认同教育的内核,奠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文化基础与精神依归。
第一,“弘益人间”的利他品格。“弘益人间”是古朝鲜的建国理念,是韩国开国檀君神话中的基本思想,主旨是令天下苍生共同受益。因与儒家的“仁义”、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相通,经过新罗崔致远转化为“东人意识”后,成为韩国文化的主流。[2]“弘益人间”在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自主的生活能力以及国民必备的思想品格,让人民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实现国家的发展与全人类的共同进步。[3]它包涵人我兼爱、先人后己的价值意识,鼓励所有个体为集体、国家甚至全人类作出贡献。
第二,负重前行的民族意志。韩国地处半岛,背靠大陆,面向海洋,高山河流阻挡,浩瀚海洋相连,对大陆国家既独立又依附,对外来文化时而开放时而排斥。[4]政治环境内忧外患,奠定了韩国现代历史学的基本底色,即反抗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不利的自然地缘与政治环境叠加,国家的生存环境异常艰难,独立发展的道路坎坷,这锻造了韩国人自强不息、坚贞不屈的民族意志,也养成了他们敏感而强烈的族群心理。这种特质融进韩国人的血液,构筑了韩国国民精神的重要支柱。
第三,“身土不二”的自尊情绪。“身土不二”出自《大乘经》,意为“身体与土地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5],后演化为“国产货”的代名词。二战后的韩国百废待兴,人们意识到只有自身奋斗才能自立自强。因此,民众自觉购买国货,强力刺激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身土不二”将个人与土地、国家结为一体,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能有效激励民众钟爱自己脚下的热土,自觉投入国家建设,从而汇聚起强大的国家力量。正是这种爱国情绪和民族意识的带动,铸就了镌刻在全体韩国人潜意识里的国家认同观。
第四,和谐共处的“我们”文化。韩国人的“我们”(우리)意识很强,在表现某一事物的所有属性时,习惯使用“我们的”“我们国家”“我们家人”甚至“我们妻子”等表达,在语言层面自然产生了亲近效应。另外,从古代农耕时期到现在延续着“共同体概念”,初始以家庭、亲族、村落为单位形成生活共同体、农事村庄共同体。[6]进入多元文化时代的韩国,倡导国民“成为世界公民,能够以关怀和共享的精神参与共同体发展的人”。[7]因此,“我们”这个共同体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国家;可以在一起分享共同的生活方式与历史经验,也可以对未来充满共同的期待。和谐共处的“我们”文化有效表达了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典型表现。
02
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的主要内容
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深受韩国本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教的“大一统”观、“仁义”观和等级观不仅内化为韩国人较强的国家意识、服从意识,也直接影响制度变革与社会构造。资源的匮乏和曾被殖民的经历激发了韩国人强烈的内驱力与竞争精神,他们坚信面对困难与逆境,只有充满斗志、奋勇拼搏才能实现国家复兴,成就民族大业。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后备人才,还要植入民族基因,唤醒国民精神,维护国家利益。
因此,2022年版《韩国中小学课程总论》及相关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社群意识与自我管理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感、遵守礼仪的公民道德及崇尚忠孝的家庭伦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语言认同等。其中,政治认同是根本,文化认同是核心,历史认同是基础,语言认同是载体,四者共同反映了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所体现的国民文化精神。
(一)热爱国家及制度的政治认同教育
政治认同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韩国国家政治认同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主观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成为有自主能力、积极参与意识的国民;重点表现为对国家与制度的热爱、对价值规范的重视、对国家法令的自觉信任及对意识形态的认可信仰等。
韩国的政治认同强调热爱国家及制度,灌输唯有国家强盛个人发展才有可能的教育原则。1949年颁布的韩国《教育法》要求“培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精神,为维护和发展国家的自主独立进而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1968年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则规定“爱国家爱民族才是我们的求生之道和构建自由世界的基石”[8],在政府推动、教育立法与教育理念影响下,旗帜鲜明地坚定政治共识,集中统一地灌输国家至上思想。
政治实体的认同是韩国国家认同教育的根本方向。如尊重国家象征物,正确挂国旗、唱国歌、爱国花;对民主政治的追求,自觉认可国家民主法治,自觉遵守法律与规则,对国家追求民主的伟大事迹引以为豪;强化国家意识,维护国家意志,认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为追求未来国家的统一状态而努力等。
价值和规范认同体现国家的政治倾向,是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引进了思想自由、民主政治等现代观念和制度。为避免被西方的“现代性”所淹没,韩国重视东方传统的价值与规范,突出“正义、诚实、 关怀、责任”的核心主题,将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相统一,养成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我们家人”的崇高情感。
同时,注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德育体系,营造培育孩子的道德、纪律和自我修养的浓厚氛围,滋养孩子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贤者。学校以道德课为主阵地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和规范培育,教授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及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在关系链接中形成基本行为规范。高中阶段开设现代社会与伦理、人文学与伦理、伦理文化探究等多门选修科目,更深层次、更丰富地探讨社会伦理问题,在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生活,将知识内化为国家认同的良好素养。[9]
(二) 尊崇传统价值的文化认同教育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血脉传承,更是民众的心理依托和精神家园。韩国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尤其重视传统文化和礼仪习俗,以此彰显国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文化与传统服饰文化,行为里的谦谦君子礼仪文化,文艺作品、文化遗产中的民俗艺术文化,精神世界里的孝、情等价值观文化,情感里的乡情民俗与节庆文化等。
韩国饮食文化追求简易、实用和节约,具有典型的平民文化气质,做工精细、酸甜适中的泡菜是家庭温馨的象征。颜色淡雅、线条优美的传统服饰是纯洁高尚的标志,常见于各种重要场合,深刻融入民众生活。韩国人重视民俗,如“春节”身穿韩服在家族里外“岁拜”,“中秋节”大规模回乡祭拜祖先等。政府还设立民俗博物馆,保护和修缮民俗村,让人们在游历中感受民族文化氛围。
韩国十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在1962年,韩国政府就颁布了《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将文化遗产作为国家财富甚至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截至2023年,韩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册的世界遗产有14项,人类无形文化遗产20项,世界记录遗产16项。[10]
韩国中小学文化认同教育内容从低年级开始就以各种形式出现,主要内容涵盖传统生活、艺术、民俗、游戏、神话等。诸如泡菜、打糕、大酱等传统饮食,投壶、踢键子、荡秋千等传统游戏活动,传统音乐板索里,传统神话《神柱》等,都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的礼仪教育也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幼儿园阶段即开辟礼仪室,由教师传习会客、茶道等,包括与人谈话时的面部表情、待人接物的礼数,不断夯实做人基础,以此厚植文化基因,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凸显砥砺风节、和气致祥及复兴国家的功能。
(三)培育独立正义的历史认同教育
历史认同是国民建立在历史记忆基础上的对本国历史的认同,是确立其国家认同的前提与基础。韩国一方面重视树立本民族内在发展的历史观,强调民族的正义性和独立性,特别推崇古朝鲜的国际地位及世界影响,为此将神话故事中的“檀君朝鲜”作为民族的开端,将高丽与宋朝、契丹一起作为主导东亚世界的力量,强调新罗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力等。[11]另一方面重视树立本民族历史英雄人物形象,并结合历史事件颂扬他们对韩国的贡献,如古朝鲜时期抵御外敌的名将姜邯赞、李舜臣,近代独立运动家安重根、尹奉吉等。
韩国历史教育主张“以变化和持续的观点来理解韩国历史的潮流,将我们今天的面貌与过去联系起来进行探索”[12],培养学生洞察现代社会的眼光,以及借古喻今、积极参与现代社会活动与世界活动的意愿。一方面,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与感悟,了解“从哪里来”的问题,引发对现实世界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另一方面,透过历史脉络,与他人、社会、国家形成共同时空记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人类命运相结合,在与世界的对比中实现对本国历史的高度认同。
学校开展历史认同教育要求掌握韩国史和世界史的基本事实和概念,了解各时代的生活面貌和重大历史事件,还会安排专门课程讲授韩国被侵略、被压迫的苦难历史,组织参观历史名流故居遗址、祭奠英雄纪念碑等,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高中阶段进一步开设韩国史、世界史、东亚史及现代世界等课程,将历史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基于调查、想象和判断的历史思维和史学能力,形成多视角、综合性的历史观。同时,通过这种富有张力的历史认同教育,锻炼学生在艰难困苦中永不服输、绝不言败的心理品质。
(四)重视母语教学的语言认同教育
“语言是存在之家”[13],语言认同既是培育国家认同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国家认同观的现实需要。母语“是民族文化、国家意志的显性载体,是学生形成国家认同的关键介质”[14]。历史上,汉字向来为韩国官方文字,直至1446年,由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韩文正式产生。为推广和发展韩语,韩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例如,2012年通过法案确立每年的10月9日为韩文节,并设立全国公休日;所有公立学校必须以韩语为教学语言等,以此突出韩文的崇高地位和独特价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因此文化精神的健康发育主要依靠阅读文学经典。韩国国语和文学教材里不乏本国经典文学作品,如体现忠孝思想的《沈清传》、彰显人本主义的《五友歌》、亲近自然的《青山别曲》、含蓄而坚韧的《金达莱花》和乐观主义的《东明王篇》等。学生可通过阅读品鉴,充分体会语言的魅力,沐浴思想的光辉,升华母语之爱。
韩国中小学语言认同教育包括两部分:从工具性角度,学习掌握正确的听说读写技能、韩语知识及文学常识;从人文性角度,认同文字背后的价值观、立场态度及情感等。学习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积淀和认同形成的过程,学生借助语言的接收与输出进行情感交流、信息互换和价值转换,培养时代所需的核心能力,如批判性与创意性思考力、沟通能力、共同体与人际关系能力、文化享受能力、自我反省能力、人格开发能力等[15],并获得审美的自我创造及语言的自信发展。
03
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
深厚的文化背景、丰富的教育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实践路径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韩国将中小学课程作为渗透国家认同观的主要场域,聚焦传统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合力“化人”,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与未来趋势,突出情境体验与行动研究,从而塑造国家主体地位,形成休戚与共的“我们”关系。
首先,融入课程,重视系统与渗透。韩国历次课程改革始终将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并寓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韩国中小学围绕未来国家所需人才的“人间性”与“核心素养”目标,构建系统性、融合性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课程编制运营的标准强调,学校的教育活动均需与地区、社会及家庭相连接,共同形成民族国家认同意识。[16]为顺应世界的复杂多变,课程标准提出“未来型课程”构想,以国家认同为基础,倡导“全球化创造性人才教育”的理念,确定包容且共享性的课程内容,反映了韩国面向未来的决心及走向世界的愿望。
韩国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学的途径主要有二:
一是将国语、道德、社会(含历史)三门课程作为主渠道,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品德行为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小学低年级尤其重视生活规范与道德方面的教育(见表1)。
二是注重各学科的广泛渗透。例如,艺术课要求学生用艺术作品进行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以正确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增进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体育课要求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挑战自我、团结协作的精神;家政课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技术课要求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了解生活和科技的联系等。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国 家认同教育,克服了纯理论教育的弊端。
表 1 韩国中小学国语、道德、社会(含历史)等课程课时设置情况(单位:课时)
韩国在小学1—2年级专门开设生活规范与道德教育类课程“正确生活”“智慧生活”“享受生活”;2年级以上则开设艺术、体育、家政、技术等课程。
注:数据来自2022年版《韩国中小学课程总论》。小学1-6年级每课时40分钟,初中1-3年级每课时45分钟;以上课时设置为最低课时标准,各地区及各学校可灵活安排。
其次,聚焦文化,融合传统与流行。文化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立国”的韩国,倾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化呈现,以传统内容与流行表达的结合为纽带,在年轻群体间建立精神交流与价值共鸣,风靡全球的“韩流”即为典型代表。“韩流”作品善于在传统中积极挖掘民族精髓,将文化元素有效融入现代生活,从而感化人心、引人入胜,唤起情感认同。以韩国影视作品为例,它们大多以呈现生动细致的人际关系和现代家庭生活见长,将孝悌之义、仁者爱人、礼貌待人、和合共生等优秀传统思想注入剧情,让受众在观 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传统礼教产生理解与认同。[17]
传统文化蕴含一个国家固有认同的独创性文化财产,能够帮助人们有效 认识自己国家的形象。[18]韩国在网络上推出“韩国之家”文化体验、《韩国乡土文化电子百科全书》、文化遗产频道、韩国口碑文学大系以及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引用流行方式具象化记载和讲述经典文化内容,将传统的动人之处与现代的流行之美有机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多样化和大众化。在传统与流行的对话中,文化实现了生活化、产业化和世界化,国民的精神昂扬感及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公民身份认同也得到强化。
最后,立足社会,注重实证与创意。韩国教育立足社会生活,培养公民基本品质。在教育形式上“强调通过观察、问卷、测量、采集、工作坊、田野考察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19],提倡通过与生活主动联系、及时反省学习过程、与科技链接等方式深入地学习;要求学校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亲身体验,以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与他人开展交流,分享认知与经验等。例如,分析反映地区特征和当前事件的具体案例,进行辅助教学;运用讨论、实验、情节设计、课题研究等形式使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获取社会生活中的国家认同教育资源,以此深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来加强认同感。
韩国中小学“创意性体验活动”是国家课程体系的一大类,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以本土资源为主要载体,旨在通过体察、探索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与忠于国家的创造性人才。“创意性体验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十分丰富,包括:
(1)自主创意主题类活动,学会应对环境变化解决日常问题;
(2)实践劳作、学术文化等社团活动,提升生活情趣与审美情感;
(3)社区服务、生态环保及公益服务等社会活动,以关怀之心了解社会、熟悉国情;
(4)自我探索、职业规划等前途活动,提升对自我及职业生涯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5)与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公民活动,学会立足于对本国社群的责任与世界进行沟通分享等。
学生在听、看及感觉的过程中思考和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形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在体验与实践中养成社群意识,培养作为公民的基本品质,确立与别人共同生活的态度,逐步升华国家情感和公民身份认同。此外,在学科能力培养活动和创造性能力培养活动中,韩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国家认同教育发展新样态,丰富高效化、创意化的学习情境,让国家认同教育更能适应未来发展。
检视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实践,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政府高度重视并颁布法律强化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四位一体”相辅相成联合推进;强调激发学生国民精神,鼓励忠诚国家、奉献国家,培养强烈坚定的国家自信与文化自尊,并将其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风、族风、公司理念,甚至校风、班风;通过课程、学科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并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渗透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但在某一段时期内,韩国一度主张去汉化,迎合西方思潮影响,照搬外国教育理论,偏重知识本位,忽视国家认同教育,导致学生的国家意识淡薄、公民意识弱化、道德滑坡,物质至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功利主义价值倾向盛行。
04
韩国国家认同教育的启示
通览当今全球化大潮,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亚邻国,皆不同程度地强化国家认同。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交流源远流长,有着高度相似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借鉴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对我们有许多启示:
(一) 课程教材是落实国家认同教育的主渠道
课程教材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体现国家意志、文化理念和学生发展方向的重要资源,是青少年培根铸魂的坚厚基石。韩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编制强化国家认同教育的主导方向、主体地位和主渠道作用,课程设计贯通,目标明确,教材内容占比大,教学评价具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并将其上升到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的高度。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充分发挥课程教材的主渠道作用,将国家认同教育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树立国家认同的课程价值导向,构建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整合校内外力量,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课程价值即课程的意义。应坚持国家本位、国家认同的课程价值观,制定国家认同教育课程标准,确保国家认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融合于课程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及评价制度设计等课程活动中,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 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及文化观。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认同教育[20],应学习并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实施细则,加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教育,增强港澳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爱国精神,自觉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共建中华民 族的精神家园,共塑中华民族团结之魂。
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内容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和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基于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主题、具体要求和呈现方式,做到阶段性与长期性统一;建立融合育人的课程教材体系,有机融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劳动等学科,同时打开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及环境课程的育人通道,实施全人教育,做到学科性与综合性相统一;学会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理解和评价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感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做到个体性与共生性相统一。
韩国将教育视为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尤其是以国家认同和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品德教育,家庭和社会也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我们应建 立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庭及社区共同参与的国家认同教育共同体,这是强化国家认同课程建设的组织保障。政府要明确责任,建立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建设督导机制,确保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始终浸润在国家与集体关爱的氛围中。
中小学更是“扣好第一粒纽扣”的关键,要将国家认同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鲜活的教材。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向孩子传输国家认同感,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使孩子了解和珍视自己的国家身份。社区是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课程的重要资源,可联动社会组织、企业等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以增强社区成员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自觉产生对国家的归属感与依恋感。
(二)坚定文化自信与增强文化自觉
历史文化是塑造个体身份的重要力量。塑造国民的共同记忆,深度影响国民对“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认识,对建构 国家认同至关重要。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奠定了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韩国”及“具有成熟市民意识、团结”的国民形象深入人心,使国民文化自信得到大幅提升。[21]借鉴韩国经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与增强文化自觉,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葆有坚定信心,是我们内化国家认同的现实基础。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生活在深厚文化中的我们需要积极挖掘、深入汲取并主动践行。应推动民族文化历史不断自我建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东方哲学文化精华,继承思想文化精髓,涵养“中国魂”,形成浓厚的家国情怀、自然的忠孝观念、顽强的抗争精神、智慧的通变意识与高远的天人境界。[22]
韩国强调热爱优秀传统文化,遵循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围绕“人性教育”,培养有包容性、有教养的人。面对长期的外来文化统治处境,韩国文化并没有被同化,反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走上了强大的文化输出之路。韩国教育善于吸收国外经验,但也不是对此毫无保留地全盘吸收,而是从中选择合乎韩国现代化进程、社会需求和适宜传授的内容。
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与传播已经成为世界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影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国家认同教育,应保持清醒的认知,一方面要抵制文化霸权的影响,另一方面需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体认多重文化价值,通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开展全球素养教育,关注全球议题,学习全球文化,促成全球联结,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来加强国家认同教育,[23]在理性智慧引领下形成国家认同与人类情怀的共生共融。
(三)丰富教育场景与面向国家未来
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虚拟空间让主体可以更为自由地构建自我身份,新的自我认知方式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现实身份认同,个体身份认同的数字烙印日趋加深。韩国在202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要及时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施行拥有更好未来的教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让教育更具活力和创新性。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科学技术变革的发展正在不断刷新人类认知边界,我们正在经历从现代教育到未来教育跨越的门槛,建成超越现代教育范式的“未来教育”范式成了教育界的全新课题。[24]国家认同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被推向了崭新的高度。
着眼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认同不再是孤立、单一、固化的存在,需要更加真实、丰富与开放。真实性表现在人文属性和实践属性,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理论预测和应用探索相结合;交叉综合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达到内涵上的融合延伸、拓展与深化;始终保持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应对态度,坚定核心价值认同特性的同时,保持生成的自主能力与创造力,以适应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方式。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韩国国家认同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时空观,以一种崭新的表述方式与科技发展相适应,丰富国家认同教育场景及实践样态。参考其经验,我们可利用“5 G+ VR”全景视角、多媒体互动、增强现实等技术,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立体化、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在实时交互中产生情感共鸣;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优化数字媒介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认同教育,通过线上学习、互动讨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国家认同的传播生态,促进个人日常生活中国家观念的微观建构;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国家的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未来挑战,共谋未来美好生活福祉。
(四) 注重实证与行动研究提升教育效果
培养中小学生稳定自觉的国家认同情感和行为要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阶段、发展水平和心理需求:认知发展从具体形象、符号象征过渡到对国家抽象形式的认同;情感动机从感官体验上升到理性对国家的信仰;行为实践由情感孕育走向价值澄清,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韩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善于综合运用情境教育、价值澄清和道德认知发展等方法,设计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型课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案例分析及道德困境中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同理心和道德判断力。借鉴其经验,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与国家认同的相关行为中做了什么,还要观察他们不做什么或不愿意做什么,以实证与行动研究揭示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认知与情感问题,以增强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实证与行动研究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及情境特定性。当前,我国国家认同教育研究说理的多,实证的少;思辨的多,行动的少;知识学习的多,深度认知的少。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实证与行动研究,具有天然的优势,能产生看得见的教育效果。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位学生都是观察员,能做到“为实践而研究实践”。学校通过课堂讲解、实地调查、观察探访、典型案例等行动研究,设置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真正观察传统的衣食住行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岁时文化、艺术文化等,让国家认同教育更具生活化和具象化。
提倡注重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证与行动研究,研究主体要不断思考研究设计中的变量因素,丰富国家认同教育观念,寻求教育实践意义;研究视角要横 跨大中小幼各阶段;研究场域要涵盖中小学、幼儿园及国际学校,并拓展到教育社区;研究样本要兼顾一线城市与其他区域的各类学校。
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证和行动研究是螺旋循环的过程,通过检验、调整、修正原行动,迭代新行动,在实践中认同,在体验中认同,在问题解决中认同,师生共同走上“发现—计划—行动—反思—分享”的实证之路。在小学阶段,可以儿童经验为中心,围绕认识自我、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区来建构活动方案,如欢庆传统佳节、为家乡代言、制作非遗作品、职业体验等。初中阶段,可以社会生活为中心,活动主题可深化为认识民族、认识国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如问题调查、公益服务、模拟法庭、游学旅行等。总之,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内外的教育教学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加深对国家现状的体验,尽可能搭建能让每个学生融入丰富生活场景的实践平台。
韩国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表明,中小学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化的工程,也是一个不断调适演进的过程。它不是一时一刻的应景之事,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实施中的生搬硬套。“任何成功的学科实践必然是以真理与价值统一为前提的。”[25]只有掇菁撷华、涵咏真情,让学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感悟渗透、内化升华,产生强烈共鸣与自我觉醒,才能充分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作者 | 叶延武 张小雪
图源 | 网络
顶思资源库
学校会员 | 薪酬报告 | 学校图谱 | 行业报告 | 多大IBDP证书 | IPGCE资格证 | 领导力硕士 | RAISE大会 | 教师大会 | HR峰会 | 升导峰会 | 猎聘服务 | 招聘管理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