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为破解基层社区“小马拉大车”这一难题,深入实施城市社区党建“零距离”工程,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为“车”减负的同时,以“两聚一增”(聚力量、聚资源、增质效)为抓手,着力为“马”赋能,让“小马”拉得动、拉得快、拉得实。
强化“三支队伍”聚力量
建强社区干部队伍。雨山区持续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选、育、管、用、爱”链条,建立社区党组织书记“一月一课一题一分享”、选拔优秀年轻社区“两委”赴长三角地区跟班等学习培训机制,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推动社区干部队伍治理能力提升、工作争先进位。为了让社区工作留住人、吸引人,用足用好公开招录、“乡编村用”等政策,先后累计向社区“两委”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17名,遴选4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挂任街道党工委委员。
组强网格治理队伍。持续推动“多网合一”全要素网格建设,按照社区网格300户左右和“一格一员”标准,及时为全区452个社区网格配备网格员。积极整合网格治理力量,在全区组建了一支由网格员担任队长,物业人员、小区党员、居民志愿者、执法部门人员组成的近5000人“1+N”网格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跑腿代办、矛盾化解等服务。
2024年10月,雨山区半山花园社区开展全科社工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会。
培强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社区离退休党员和热心居民特长,在社区组建成立爱邻爱家、家电维修、便民缝补、治安巡逻、小区规划师等2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有效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先后催生了“先锋护学岗”“红色菜篮”“社区闺女”“金元伟工作室”等一批社区公益志愿服务品牌。积极面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开展低价换电、免费体检、爱“新”送餐等活动,引导近80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化身“民情前哨”,融入城市基层治理。
深化“三项机制”聚资源
建立社区“大党委”,扩大治理“朋友圈”。雨山区建立社区“大党委”,充分吸纳社区驻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定期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建立年度联建共建项目清单,有效推动资源下沉社区,共同帮助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目前,全区35个社区(含1个社区筹备组)级兼职委员共吸纳100多家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美好社区,已累计实施党建联建共建项目900余个。
实施吹哨报到,撬动部门“千条线”。“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一直是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2019年4月,雨山区全面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通过建立社区定期吹哨、组织部门派单、职能部门接单工作机制,细化问题征集、吹哨响应、结果反馈、核实结项、年度评价等阶段性工作闭环管理流程,撬动部门职能资源沉到社区治理一线。5年来,雨山区通过“吹哨报到”,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没人管”“不好管”的问题。
建立结对帮扶,解决群众“心头事”。实施机关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城市困难群体“干群连心、组团帮困”行动,组织区直机关党组织赴结对共建社区帮扶联系3—5户困难程度较深的家庭,每个区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至少重点联系1户困难家庭,在职党员常态化进社区开展居家养老“微服务”、特殊人群“微关怀”、点亮群众“微心愿”。今年以来,全区机关单位党组织共结对帮扶困难家庭150户,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共联系困难家庭38户;600多名机关在职党员常态化到社区报到,认领困难群众“微心愿”446个。
优化“三项服务”增质效
做实党群阵地服务。雨山区以开展“八有八建”试点工作为契机,大力推动党群服务阵地服务集成,重点从整合资源空间、优化阵地布局、推动力量导入、创新运维模式等方面破题,推动各类服务力量、服务要素在党群服务阵地集聚。今年计划改造提升新建党群服务阵地17个,目前贵都花园小区、中山花园小区、大治村小区等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阵地已建成投入运营,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养老助餐、家电维修、医养指导、免费理发等服务,让社区服务更贴心、居民生活更方便。
做深“红色物业”服务。开展小区业主委员会组建攻坚行动,目前已累计组建小区业主委员会144个,组建率达98%。持续深化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三方议事”机制建设,每月定期开展小区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三方议事,今年以来小区“三方议事”推动解决物业管理服务事项4230余件。深入开展小区物业管理专项整治,整合各类资金700余万元,改造增设小区充电桩、微型消防站、监控安防等基础设施,强化物业管理硬件支撑。
做优数字治理服务。持续优化半山花园社区“微脑”系统建设,优化便民终端服务和交互功能,推进群众诉求“指尖反映、数字跑腿、‘码’上办理”。截至目前,“微脑”系统归集各类基础信息20701条,处理上级部门派发工单6980件,基本实现社区信息“一点即明”、社区工单“一键派发”,社区工作质效得到显著提升。4885户居民注册使用“家在半山”微信小程序,覆盖率达93%,先后累计处置居民反映问题1638件,居民线上预约社区场馆、参加社区活动等达3773人次,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度、满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