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尔璋,字兰溪,陕西宁夏府贺兰人,清康熙五十四年进士,中第三甲十名。雍正年间任临安知府二年(1724年)任,三年(1725年)复任。授检讨,官至广东道御史。
栗尔璋与天缘桥
天缘桥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完工;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被洪水摧毁;于清嘉庆三年(1799年)重修。
天缘桥桥梁全长(包括引道)121.00米,桥面宽7.83米,是一座3孔石拱桥。
天缘桥清雍正六年(1728),嘉庆四年(1799)重修。桥因“成于不日,众以为若非天假之缘,从善者众,焉能共勷盛举”,故将建桥之功,归于“天缘”,当时的临安知府栗尔璋即以“天缘”命名其桥。
清代栗尔璋的诗作《青铜禹迹》:
铜峡中间两壁蹲,何年禹庙建山根?
随刊八载标新迹,疏凿千秋有旧痕。
凭溯远流推远德,采风作述识高门。
黄河永著安澜颂,留取丰功万古存。
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作者栗尔璋,清代陕西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人,康熙年间进士。曾任工部郎中、广东道监察御史等。这首诗是作者游览黄河青铜峡峡谷时所题写。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
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泛滥,大山阻水,一片汪洋,大禹劈山成峡,从此水出峡谷,奔腾东流,人们也引水灌溉农田,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鱼米之乡,也就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后人感念大禹,在峡谷之上建造了“禹王庙”,塑了禹王神像,做为纪念。大禹在华夏大地上治水,留下了众多的禹迹,为后人所瞻仰崇拜,他在青铜峡治水的地方,被后人尊称为青铜禹迹。栗尔璋的《青铜禹迹》一诗通过峡谷开凿遗迹、疏通河道、终使黄河安澜,盛赞了大禹的丰功伟绩。诗意悠远,境界开阔,通俗易懂,富有文采,留下了一段黄河治理的诗作佳话。
栗尔璋 1732年作 书法手卷
栗尔璋与牙行
关于牙行介绍中,最早是栗尔璋奏折提到的。牙行除了评定物价,中介买卖外,牙行其实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承担大小文武衙署差徭义务,也就是本文最初提及的牙行应差自述。这项差务并未写入会典或则例中,我们只能从官员的奏折、县府的告示或牙行的诉状中勾勒轮廓。根据协理陕西道事广东道监察御史栗尔璋的观察,“迩闻地方大小衙门,凡公私所需,俱用牙行伺候,如缎、衣着以及猪鸡日用之需,悉令牙行向铺户居民索取”。栗尔璋是在乾隆元年(1736)十二月上的折子,这是目前所见有关牙行差役最早的文献。所以牙行应承衙门差役最晚应在雍正末或乾隆初即已开始。
临安府暑”忠孝” ”廉洁”碑
云南建水又称临安,和南宋时期杭州的名字相同,因此建水明清时期的府署门口匾额上写的便是“临安府署”四个金色大字。
在建水古城里的临安府署矗立着清代临安知府栗尔璋书写的“忠孝”“廉洁”碑,格外引人注目。
(栗玉芹拍摄)
惠宣堂又称二堂,是官员审阅案卷、办公议事的地方。二堂前莲池的设立别有深意,莲池谐音“廉耻”,白色莲花又有“清白”之意,因此在此处建池,就是为了提醒为官者要时刻保持清醒,保持清正廉洁。
(栗玉芹拍摄)
在建水流传有廉洁清风润古城的故事,建水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中的廉洁因子,形成独具建水特色的清廉文化品牌,让廉洁文化在基层扎根。打造成为廉洁文化教育“现场课堂”,让红色历史、红廉文化深深植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
(栗玉芹拍摄)
阅读推荐:
2.热烈祝贺五龙口栗氏家族2025年元旦联谊会暨家谱颁发仪式圆满成功
编辑制作:栗海亮
审稿校对:栗 新
监 制:栗胜菊
推 送:栗国兰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你的亲朋!阅读后顺便点亮【在看】,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把它传播出去,谢谢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