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 ◆ ◆
文 | 张 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彰显了中共中央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使命担当,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前提。从历史上看,任何一场社会变革,无不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思想解放的程度,往往决定了社会变革的深度。中国改革的兴起,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整个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越是深入,就越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状态。要通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价值取向,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改革全过程,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要坚守改革开放初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做到“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要推出一批能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重,就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越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也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新事物、新创造,都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中央把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经验加以概括提升,形成政策加以推广,才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浪潮。事实表明,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农村改革是这样,城市改革也是如此,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样如此。以往的改革开放靠的是人民群众,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依然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和动力。这是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尊重群众就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实践就是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改革重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是党长期的中心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是基础,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法宝。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牢牢把握,始终不渝地加以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可谓千头万绪,但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领域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着力健全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的体制机制。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督等领域还亟待加强。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影响着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要切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敏感性更加突出。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效。如果不沉下心来狠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必须聚精会神抓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反复抓,抓落实,直到抓出成效。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抓住关键,持之以恒,直至抓出成效。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亲自部署,亲自抓关键环节,亲自抓落实,一直抓到底。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只说不做,夸夸其谈。要健全激励体系,强化责任担当,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
干工作,抓落实,最终要见成效。我们党实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什么,推进什么,人民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使改革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得到人民群众拥护。
改革的源泉在人民群众之中,改革的活力在民间,改革的动力在民间。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既鼓励改革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开放更符合实际,更接地气。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11月04日 第05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