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位博主分享了某位“双非”高校硕士生导师的招生要求:图片来源:google scholar据悉,这位硕导每年都会给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发邮件,告知上述要求,并请考生认真考虑是否适合从事这种强度的研究,是否继续参加考研复试。这位导师向我们展示出了一幅非常“艰苦”的读研画面:第二,每天的实验室工作时间达14小时。除了回寝室睡觉,你基本走不出实验室了。第三,被录取后,须立刻马上进实验室工作,即便离正式开学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些网友很赞赏他的坦诚,把丑话说在前面,把劝退工作作在复试之前。有些网友则表示质疑。质疑集中于两方面:付出、所得。一方面,科研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不应要求每个研究生把全部时间、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人生不能只有科研而没有生活和娱乐。这样枯燥无味的科研并不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网友@sci_accepted 的评论也有代表性。这位硕导坦言:学校是”双非“。然而,若能有上述狼性态度,毕业时至少会有一篇一区SCI论文入账。不少网友对此并不买账:1、“双非”文凭成色不足,后续就业、读博都不好办。2、SCI论文是有,但不知道能排第几。这恐怕只有该硕导实验室的人才知道了。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某博导要求博士生5年发8篇一作SCI才能毕业。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不是硬性规定,只是博导的激励手段。大部分网友认为,每天工作14小时确实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在实验室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必将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疲劳、压力增加和健康问题。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其实这还不够用,因为我既要独立做这边自己的课题,还要协助各位完成你们的课题。那么对你们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周50小时吧。希望是真实而有效率的50小时,思维和四肢都处于激活状态的50小时。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国外就不用比了,单就国内而言,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比50小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否认我们学生的天赋,但我们的天赋大约不会比北大、清华、中科院或者Stanford, Harvard,UCBerkeley的学生高很多。一周工作40小时或更少,我们拿什么去竞争?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曾给自己的博士生写了一封信。信中坦言: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31、三个学习有机化学的良心APP
32、全网最专业的有机化学学习笔记
33、发光材料十本专著
34、ChemDraw使用教程(PPT)
35、Suzuki偶联反应
36、晶体生长方法简介(PPT/32页)
37、精通二维核磁共振谱图解析实用教程
38、材料专业必备十大表征分析软件(附软件安装包)
39、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化学,1400页总结
40、有机化学中官能团的反应总结(PPT/119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