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俊隆:守护红色根脉 砥砺绿色崛起
虎俊隆,195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宁夏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曾多次荣获“全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走进孟塬乡草滩村古庄院,门口一座高近5米、篆刻着“中央红军第十三大队宿营地旧址”鲜红大字的石碑巍然矗立。几孔修葺整洁的窑洞内,一件件红色物件静谧安详,无声地诉说着它们曾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故事。这里就是倾注了虎俊隆所有心血和积蓄的地方。
68岁的虎俊隆退休前是医学专业的大学教授,先后在固原卫校、固原师专、宁夏师范大学任教。2015年退休后,虎俊隆回到他从小生活的地方孟塬乡草滩村,用尽自己半生积蓄一砖一瓦修复原本废弃的古庄院,倾尽所能地挖掘当地红色故事、搭建红色展馆,又开辟出近40亩荒地种植红梅杏,当起了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的守护人。
红色记忆的守护者
虎俊隆出生的彭阳县孟塬乡曾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宁夏时的主通道,虽然红军队伍只停留了短短三天两夜,但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英雄战斗的足迹和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虎俊隆从小在父辈们讲述的故事中耳濡目染,红色基因在他年幼的心里扎下了根。从上大学时,虎俊隆就开始收集红色藏品,红军长征时使用的器具、随身携带的物品、解放军颁发的各类勋章、奖章等,都是虎俊隆痴迷的红色“物件”。
漫漫四十载,虎俊隆不放过任何外出学习的机会,甚至专门远赴北京、沈阳、青海、甘肃等多个地方,深挖各地军事博物馆、红色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的故事,走访民间寻找每一个可能存在历史意义的老物件。43年间,虎俊隆收集了2万余件红色“珍品”。问起展馆里的每个物件,他都能滔滔不绝讲出背后的历史故事。
红色文化的传承人
2015年,虎俊隆退休返回老家,在翻修老宅时,从窑洞口的牲口槽中挖出了一颗手榴弹和两枚手雷。他立马联系了彭阳县史志办,经确认这些物件系红军长征过彭阳休整时遗留下的武器。从此,虎俊隆便踏上了寻找这些红色“物件”主人的艰辛之路。
虎俊隆说,那时候仅凭着村里老人提供的那句“手榴弹和手雷的主人可能叫郭文海,曾在西安一个汽车站当过站长。”和一张郭文海的老照片,他便只身奔赴西安,拿着照片在各汽车站点一个一个走访。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虎俊隆终于在2018年12月7日见到手榴弹和手雷的“主人”。
正是郭文海与孟塬百姓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让虎俊隆觉得自己有义务让这段封尘了80年的红色故事重见天日,也萌生了将郭文海的故事和自己收集到的红色“物件”办成展览馆的想法。他将古庄院里郭文海曾与战友夜宿过的窑洞打造成了红色展览馆,自己身兼展览馆“主人”和“讲解员”双重身份。如今,摆满了红色史料的中央红军长征十三大队宿营地旧址被命名为固原党史宣传教育基地,每年免费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虎俊隆让大家通过“穿一次红军服、吃一顿红军饭、走一段红军路、体验一次红军战。”来感受长征精神。
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退休几年来,虎俊隆为了热爱的红色事业,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整个红色展馆勉强用退休金维持着。近年来,恰逢彭阳县大力推广种植红梅杏树,虎俊隆凭借着多年来对园林种植的喜爱,决定在自家展览馆附近的山坡上尝试种植红梅杏。整地、选苗、栽植,全都自己操持。他努力钻研修剪、防冻等果树管理技术,一年时间就创收10万余元,把这些收入又补贴到了展馆。
虎俊隆看着满园的硕果满心欢喜,可面对全村大面积“红梅杏子甜,却鲜为人知”的现状,这位老党员犯了难。作为孟塬乡为数不多的老知识分子,虎俊隆告诉自己一定要发挥余热,帮着组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乡亲们解难事、办实事。后来的几年间,虎俊隆带动草滩村发展集体经果林40亩、农户种植红梅杏400余亩。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虎俊隆一直默默无闻地坚持着自己喜欢的双拥事业,他从不计较经济利益,更不在乎个人得失,用满腔的热血谱写双拥模范的赞歌,用辛勤的劳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虎俊隆用“守护红色根脉,砥砺绿色崛起”这十二个字诠释着人生。
来源 | 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