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原来过年的传统习俗这么多,讲究!

文摘   2025-02-04 11:20   重庆  
春节将至,万家团圆。可别小看这短短几天的假期,里面可是蕴含了无数代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秘那些鲜为人知的古代过年习俗,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欢度新春的。这个瓜,保熟!


据可靠消息,连环画泰斗王弘力的《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中,生动描绘了许多古代过年习俗。


这位王老先生可不是一般人,他被誉为“连环画泰斗”,其作品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百科全书。


这次,我们就借他的画作,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新年之旅。



0{h2_count}


晋朝的“馈春盘”:古代版“年夜饭”


想不到吧,“年夜饭”的传统竟然可以追溯到晋朝!那时候的人们在立春这天,会互赠“春盘”,这可不是普通的盘子,而是一道包含五种辛辣食材的特殊菜肴。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这“五辛”指的是大蒜、小蒜、韭菜、云苔和胡荽。古人认为,这些食材能够“发五藏之气”,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养生套餐”啊!


有趣的是,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元代。元代大文豪耶律楚材还专门写了一首《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的诗,里面提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做春盘。看来,这“春盘”的食材是越来越丰富了!




0{h2_count}


唐朝的“驱傩”:古代版“驱邪仪式”


唐朝人过年,可没咱们这么安逸。他们有一个叫“驱傩”的仪式,说白了就是驱除疫鬼。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需要一整套“装备”:有人吹笛子、敲鼓,还有人涂着红脸、赤着双脚,手持桃木弓箭和茅草鞭子。


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中这样描述:“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看来,这“驱傩”仪式可是声势浩大啊!


更有意思的是,孟郊的《弦歌行》中提到:“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这“瘦鬼”指的就是扮演鬼怪的人,他们脸上涂得花里胡哨的,只露出白牙。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是不是有点像现代的万圣节?



0{h2_count}


唐朝的“镜听”:古代版“占卜”


唐朝人过年还有一个奇特的习俗——“镜听”。这是一种占卜方式,特别受到思念远方丈夫的妇女欢迎。


根据《月令萃编》的记载,新年前夕,人们会在灶前点香、放水,然后拿着镜子到门外偷听路人说话。听到的第一句话就被认为是来年的预兆。


唐代诗人王建的《镜听词》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可以想象,那些思念丈夫的妇女们,是怀着怎样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在进行这项“占卜”啊!



0{h2_count}


唐朝的“饰梅花妆”:古代版“网红妆”


要说古代的“网红妆”,非“梅花妆”莫属。这可是唐朝妇女们在正月初七“人日”的必备妆容。


传说这个妆容的由来还挺有意思。据说是宋武帝时期,寿阳公主在含章殿休息时,檐下的梅花飘落在她额头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宫女们看了觉得好看,就纷纷效仿,以红点点缀额头,这就是“梅花妆”的由来。


这种在脸上画点点的习俗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长沙出土的楚国女俑脸上就有圆点图案。到了唐代,这种妆容更是发展成了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0{h2_count}


唐朝的“送穷”:古代版“辞旧迎新”


唐朝人送走旧年的方式可有意思了。他们有个叫“送穷”的习俗,就是在除夕这天驱赶“穷神”。


据《金谷园记》记载,人们会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用柳条扎成小车、用草扎成小船,然后在巷口把这些东西烧掉,象征性地送走“穷神”,祈祷来年不再贫穷


唐代大诗人韩愈还专门写了一篇《送穷父》的文章。另一位诗人姚合也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看来,这“送穷”可是全民参与的大活动啊!



0{h2_count}


唐朝的“放灯”:古代版“熬夜看灯会”


元宵节可是古人最爱的节日之一。唐朝时,这个节日的规模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可以说是元宵诗的经典之作了。


更有意思的是,唐睿宗时期的元宵灯会,居然搞了一个高达二十丈(约60米)的“灯树”,上面点了五万盏灯!这阵仗,恐怕现代的灯光秀也要自叹不如吧?


而且,唐朝在元宵节这天还会特别放宽宵禁,允许市民连续三天彻夜逛灯会。这不就是古代版的“通宵达旦”吗?



0{h2_count}


宋朝的“燃爆竹”:古代版“放鞭炮”


说到过年,怎么能少得了鞭炮呢?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古人认为爆竹声能驱除“疫魃”(一种传说中的疫病之神)。


真正让“燃爆竹”成为全民狂欢的,还得归功于火药的发明。自从有了火药,这个习俗就变得更加热闹了。每到新年,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那场面,想必比现在还要热闹吧!



0{h2_count}


总结


通过这次“考古”,我们可以看到, 许多我们现在熟悉的过年习俗,其实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


从晋朝的“馈春盘”到唐朝的“驱傩”、“镜听”,再到宋朝的“燃爆竹”,每一个习俗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期盼、信仰和生活态度,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了连接古今的纽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呢?它们是否能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一些启示?

呦呦星
没有更好的样子,只有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