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是怎么把春节过得有滋有味的

文摘   2025-02-02 08:17   重庆  
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千年前的盛唐,一探究竟那个黄金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欢度新年的。据史料记载,唐朝人过年可谓是有模有样、有声有色,让人不禁感叹:“这波操作,简直太有料了!”


我们得先纠正一个小错误。 严格来说,唐朝人并没有“春节”这个说法 。


他们称新年为“元正”,意为一年之始。


唐玄宗还专门颁布了《假宁令》,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没想到吧?


唐朝就已经有“黄金周”的概念了!


这波放假操作,不得不说,唐玄宗老李同志真是懂得体恤民情啊。


除夕夜,唐朝人的狂欢就已经开始了。 最具特色的活动非“傩戏”莫属 。


这可不是普通的戏剧表演,而是一种融合了祭祀、歌舞、戏剧的综合艺术形式。


想象一下,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身着奇装异服、面带诡异面具的演员,载歌载舞,驱邪祈福,那场面,绝对比现在的跨年晚会热闹多了!



据一位民俗专家透露:“傩戏在唐代已经从单纯的宗教仪式演变成了一种娱乐形式,深受官民两界的喜爱。”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现代的各种跨年活动,看来人类对于狂欢的热爱,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啊。


除夕夜的另一项重头戏就是守岁了。 唐朝人守岁可是有讲究的,不是简单地熬夜等天亮 。


李商隐在《隋宫守岁》一诗中描绘了宫廷守岁的盛况:“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惊欲雷。”光是想象那种奢华的场景,就让人感叹“真是吃瓜吃到皇家啊”!



而在民间,守岁同样是重要活动。


孟浩然的诗句“守岁家家应末卧”,生动描绘了普通百姓也乐此不疲地熬夜迎新年的场景。


除此之外,点蜡烛、立门神、贴春联、压岁钱、挂年画等习俗,在唐朝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街道上张灯结彩,五彩缤纷,俨然一场灯会盛宴。


据一位历史学者爆料:“唐朝时还没有能升空的烟火,孩子们玩的只有'爆竹'。”想象一下,如果唐朝有现代的烟花,以大唐的国力,除夕夜的天空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吧?



元日一大早,拜年活动就开始了。 唐朝人拜年也是有讲究的,男女有别 。


据可靠消息,男性需要双膝跪地叩头,而女性只需站着往前弯腰拱手就行。


这个细节颇能体现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让人不禁感叹:“唐朝女性的地位,怕是比某些现代社会还要高啊!”


拜年必须带“拜年帖”,这个习俗始于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


这波操作直接把“官宣”玩出了新高度!


随后,这种做法在民间迅速流行开来,人们用梅花笺纸代替金箔,称之为“飞帖”。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微信拜年表情包吗?



元日这天,长安城家家户户都设酒席,客人们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用餐。这种“随意串门吃吃喝喝”的方式,不就是现代版的“蹭饭”吗?只唐朝人的待客之道更为慷慨大方。


对于在京的官员来说,元日可不全是狂欢。 他们必须先参加元日大朝会,这可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朝会 。想象一下,刚熬完夜,还得穿戴整齐去给皇帝拜年,这操作,简直是“吃瓜吃到自己家”啊!



更有意思的是,据一位曾在唐朝当过官的穿越者透露:“唐德宗时期,由于国家事务繁多,德宗采取了'单双号'式放假。


腊月二十八放假,腊月二十九上朝,以此类推。”这种“既要放假又要工作”的操作,怎么看怎么像现代社会的“双休日加班”啊!


对于皇帝来说,新年可能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要接见文武百官,接待藩属国使臣,还要举行大陈设,展示“国器”。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国际峰会”加“阅兵仪式”吗?


最后还要颁布大赦令,让一部分囚犯回家团圆,这操作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春节特赦”啊!


唐朝人过年的方式,既有传统的仪式感,又不乏创新和开放。


从守岁到拜年,从宫廷到民间,处处体现着大唐盛世的繁荣和包容。


这些习俗中,有些延续至今,有些则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


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成为了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让你穿越回唐朝过年,你最想体验哪一项活动呢?是观看热闹非凡的傩戏,还是体验一把宫廷守岁的奢华?

呦呦星
没有更好的样子,只有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