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商品的标价都是XXX元, 看影视剧里几百年前买东西的时候,商品的标价可能是XXX两银子, 标价单位的改变来源于100多年前的金融结算制度的一次变革。
中国在长期的金融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银两”制度,在清末外国以“圆”为单位的机制银元不断涌入后,市场上有很长时间是两种制度并行的。 然后由于外国银币规格统一,计数方便,逐渐被民间认可,逐渐在民间形成了”含银九成的外国银币比含银九成九的银锭还要贵”的情况。 中国本土试铸的银圆,比如台湾的“老公银”,规格就是参照外国银币的“壹圆”的重量,但是印上了“库平七二”(七钱二分)的字样,就是为了对标外国银币,方便流通。 中国最早流通银币广东光绪元宝,也是用“圆、角”的规格配上了对应了传统的重量文字,方便百姓使用。
19世纪的最后几年,各省在广东铸造银币成功后,纷纷建厂铸币。 1899年前后,清中央看到铸币利润可观,统一币制后还能打破“各省只用各省自己的,不认隔壁省的”的地理、文化禁锢。遂有统一意欲。 然而在征求意见时发现中央和地方大员们对于币制意见不一。一派认为应和已经在中国长期流通的外国银币,还有各个地方已经铸造流通的本土银圆一致,主币应为七钱二分的“壹圆” ,辅币以此类推;一派认为应和中国传统的银两制度一致,主币应重壹两,辅币以此类推,两种各执己见,背后是支持“两”的后党和支持“元”的帝党的派系之争。“两、圆”之争反映了清末政治格局的斗争。
1908年造币总厂铸造的光绪元宝系列因”两、圆之争“未有结论,并未在全国大规模的流通。
这段争论期间,清朝中央试铸了以“两、钱”为单位的中字系列、户部系列,以“圆、角”为单位的丁未系列。给今天收藏界留下了很多精品。
此时各省也有试铸,包括北洋一两、奉天癸卯一两、广东寿字一两, 还有只余拓片的“吉”字一两,今天都是收藏重器。
“中国机制币之父”张之洞虽然在广东和湖北铸造的都是“圆”制银币,“两、圆之争”时却是坚定的“两”派。 他在湖广总督任上,不仅铸造了湖北双龙一两,还推进到流通领域一段时间。这个著名的品种有大字小字两种版别。
1908-1909年间,由于光绪帝、慈禧太后和张之洞等相继离世,“两圆之争”暂时告一段落,以“圆、角”为单位面世的大清银币面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国币”。
此后虽然通过袁大头和孙小头等“圆”制国币多年推行,“两、圆”两种制度的结算方式一直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并行。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彻底将金融结算单位统一为“圆”,责令全国银炉停业,撤销公估局。中央造币厂的孙像船洋此时也陆续上市。 ”两、圆之争“至此彻底终结。
云南在1932年铸造的小双旗贰角银币,专门标注了传统的重量,而十几年后的胜利堂贰角银币,就没有标记重量,就是这个历史事件前后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天的我们,也早已习惯了“圆、角、分“ 的定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