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两档脱口秀节目上最闪耀的群像,是一群超级敢讲的女性脱口秀演员。
她们成长的经历不同,性格天差地别,但都不约而同地分享了女性视角下的职场、家庭、婚姻和成长经历。
Echo用一种平静的口吻,讲出家里的重男轻女:“三种孩子我爸妈不打,成绩好的不打,别人家的不打,儿子不打。”
菜菜打破月经羞耻,在聚光灯下坦然地说出“月经”这个词:“他们是来这里追求梦想的,我来是赚‘经’费的。”
唐香玉描述了一种“女性无家”的处境:“你弟的媳妇将来进了门,以后你就是外人了。”
张慧讲的是语言中的性格偏见:“怎么没有人说我好woman啊?”
决赛现场,山河最后的感言更是真挚动人:“女生的对手不是女生,我们的对手是这个世界的规训和刻板印象。”
幽默诙谐的段子下,实际上呈现是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处境。
豆瓣上的“脱口秀大会小组”里,有网友统计了《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到第五季女演员的数量和占比,从第一季只有2位女演员、占比10%到第五季17位女演员、占比31%,再到今年两档节目一共26位女演员,上升的数字变化令人感到欣喜不已。
或许有人会问,只是站在台上讲段子,就能够对父权制造成什么影响和冲击吗?
当然可以,正如鲁豫说的:语言改变行动,然后行动改变思维方式。
这一点,在一本社会学经典之作《性别打结》中,也有过相同的论述:
“某种(也就是父权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巨大影响的东西,但我们不知该如何谈论它。而假如我们不能谈论⼀个问题,就几乎不可能理解它,更别说去探索如何解决它了。”
《性别打结》是一部出版于1997年的性别社会学著作,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性别打结》繁体版评分
这本书繁体版在豆瓣一直保持着9.3的高分,无数读者都在翘首以盼简体中文版,现在终于由中信出版引进上市!
《性别打结》
性别研究经典之作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无数读者的热情推荐,让这本书迅速占领社交媒体:
“可以作为本科通识教育教材,或者干脆点,直接进中学必修课程。”
“我读过的最好的女权主义入门读物,好到我虽然没钱但还是想给身边所有朋友一人送一本。”
“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没有读过每一句都想抄下来的书了。”
这是一本写给女性,也写给男性的性别研究必读之书,更是一本行动指南。
本书清楚犀利地阐明了“父权制是什么”,它何以成为了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思维、习惯以及几乎全部的生活。
本书所揭示和批判的,是男性拥有特权、女性遭受剥削的现实,更是父权制这个把世上一半人变成加害者,另一半人变成受害者的有毒结构,它让所有人都成了问题制造者和后果承受者。
所以,同样的,要想拆解性别死结、拆除父权制铁屋,也只能靠我们所有人。
最初的含义都是中立的
何谓父权制?《性别打结》中这样定义:
一个遵奉父权的社会,通过男性支配(male dominated)、男性认同(male identifed)和男性中心(malecentered)来促进男性特权。它也是围绕着对控制的痴迷而组织起来的,其中一个关键方面涉及对女性的压迫。
暴力也是父权制的一种体现。图源:美剧《大小谎言》
父权制的核心基础是一系列符号与观念,它们构成了一种文化,从日常对话的内容到战争实践,处处都体现着这种文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迹可循。
举例来说,在当代用法中,“老巫婆(crone)、“母狗”(bitch)和“处女”(virgin)这些词被用来形容女性具有威胁性或无异性恋经验,因此是不完整的。
然而,在最初的含义当中,这些词勾起的是全然不同的形象。
“crone”是生活阅历丰富,因此具有洞见和智慧,受人尊敬并拥有改善人们生活的力量的老妇人。
“bitch”是阿耳忒弥斯-狄安娜,狩猎女神,通常与陪伴她的狗联系在一起。
“virgin”指代的只是未婚的、无主的、不被任何男人拥有的女人,其因此是独立和自主的。
每个词都从一个关于女性力量、独立和高贵的正面文化形象,变成了侮辱或徒有躯壳、丧失内涵的词。
更甚的是,侮辱男性的词也常常与女性联系在起——娘娘腔、婆婆妈妈、小妞、妈宝。然而,要侮辱一个女人,最狠的办法不是说她是个男人、“爹宝”或混男人堆的,而是依然说她是个女人,但是以一种中伤的方式——贱女人(bitch)、婊子(whore)、淫妇(cunt)。
今年综艺中无数脱口秀女演员的发声,正是一场从语言上对父权制的抵抗。
中产白男写的性别研究
值得一读吗?
《性别打结》的作者艾伦·约翰逊(Allan Johnson)是美国社会学家、非虚构作家,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研究性别、种族和社会阶级等问题。
这本书是基于艾伦·约翰逊三十余年来对性别不平等议题的深耕——从阅读、教学和研究,到在集会上发表演讲,到在立法委员会面前做证,到撰写专栏文章,再到进入企业和学校,与那些试图理解生活于一个父权制世界意味着什么的男男女女一同工作。
在这本书的写作中,作者并不回避自己的身份:男性、白人、异性恋、中产阶层。作为父权制的“既得利益者”写一本性别研究,能够中立客观吗,这样的一本书还值得一读吗?
父权制的关键是“权”,而不是“父”。
作为成长和生活在美国的男性,艾伦·约翰逊认为这本书是由他的经历所塑造的。比如比起橄榄球,他更爱文学,他常常觉得自己是小男孩的大男子气概圈子的局外人。
他在序言里写道:
“我认为,这于我而言是一个优势,它最终让我将很多有关性别的东西看得更清楚,并察觉到许多若非如此,我本可能会忽略的事情。”
父权制不是男人的“代名词”,父权制社会不是男人的集合,而是⼀种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参与的社会。如果不把整个社会等同于⼀群人,这本身就会带来足够多的问题。
中国台湾的少年叶永志因为“不够有男子气概”而被霸凌致死
作者作为⼀位“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从男性视角出发解构父权制,阐述了两性在建构父权制当中的共同参与,并将矛头直指结构性的根源:解开性别之结,突破男女对立,从零开始打响父权制反击战!
解开性别之结
父权制之所以有问题,不仅因为它强调男性支配,而且是因为它推动着人类把支配与控制当成目的本身。
作者在书里无数次强调,拆除父权制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个体男性,我们要拆除的是控制、支配。
书的第三大部分,给出了拆除父权制遗产的行动指南。
作为普通人,我们所做的是“顽固的微薄力量”,但走向更好的未来,正是在这些微小的选择中发生的。
我们可以试着从这些行动开始:
第一,承认父权制的存在。
第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歧视。
第三,学会倾听。
然后,是冒点小小的风险:采取行动。在这一步上,是从小事开始,不再走阻力最小的路(选择父权制正是那条阻力最小的路)。
比如,组织起来,与他人合作,阅读书籍,讨论问题,或者和其他任何想对父权制采取行动的人一起玩。
比如,制造声响,让人看见。去做志愿者,发声,在活动中露面。作者说,打破沉默对男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打破了父权制所依赖的男性团结的假定。
比如,敢于让人不舒服,从自己开始。在听到别人讲性别主义笑话的时候,发起质疑。有人可能会说,让人不舒服的做法不太好,但父权制做的可比让人不舒服更严重,允许它继续存在肯定也不好。
再比如,积极去改变体系中父权价值和男性特权的组织方式,从在家庭中大胆谈论性别平等问题开始,支持同工同酬和女性晋升,支持母亲与儿童的福利,公开反对针对女性的暴力和骚扰,以及反对影院、社区和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等等。
艾伦·约翰逊说:
无论你的下一步是什么,你都可以努力去做,努力承担可承担的风险,你做出的贡献可以帮助你在无法避免成为问题的一部分的同时提供一些平衡,无论多么微小。只要你做了一些事情,它就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