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建大学,紧急刹车的背后!深圳也不能幸免,多所高校集体暴毙……

时事   2024-09-19 21:24   天津  


近日,有网友在问政赣州平台上咨询赣州工业信息职业学院建设情况时,根据南康教育科技体育局3月7日的回复:

南康区原先申报的民办高职学院(赣州工业信息职业学院)纳入了江西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并于2023年12月30日举行开工仪式。

近期,根据市委、市政府最新要求和赣南师范大学的迫切希望,提出拟由南康区负责承接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整体搬迁及转设工作。该学院是一所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教育部确认、由赣南师范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属全日制本科院校,现因办学面积小,不符合本科院校设置标准,须转设办学。该学院与南康区拟建设的民办高职学院(赣州工业信息职业学院)相比,不仅办学层次更高,而且可开设家具、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等适应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的专业,完全可替代并且优于民办高职(赣州工业信息职业学院)。

综上,为避免重复建设,南康区主动将民办高职学院(赣州工业信息职业学院)的设置规划提请省、市层面统筹调剂给其他县(市、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承接好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整体搬迁及转设。


赣州市南康区教育科技体育局的正式回复,意味着赣州工业信息职业学院的建设,被按下了暂停键。

需指出的是,已建新大学被叫停的并不只有这一所。

2023年12月底,广东省韶关市人民政府发文明确,广东韶关健康职业学院项目划转至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据了解,韶关健康职业学院占地面积约524亩,总投资概算6.8亿元,原计划建设23栋教学楼,已完成20栋楼的主体结构封顶。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接力建设广东韶关健康职业学院项目,该项目暂命名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莲花校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拼命建大学的深圳,迎来腰斩。

前段时间,深圳市教育局回复网友的询问,称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学院、华南理工·罗格斯创新学院三个合作办学项目均已终止。

深圳的高校扩张之路似乎拦腰折断。


深圳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一线的经济,四线的教育、医疗”。

深圳当然也没闲着,每年1所新大学的速度着实不慢,“高校荒漠”的帽子似乎眼看就能摘下了。

南科大、哈工大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大深圳校区的先后突围就是例证,既有本土自建高校,也不乏引进的一流大学,迅速弥补了深圳高教短板。


既然如此,这些新高校为何“搁浅”了?

三所高校原因不一。

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学院的搁浅是因合作方计划有变

华南理工·罗格斯创新学院,则因华南理工大学在广州建设了国际校区。

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则受困于禁止跨省异地办学的禁令。

这种说法不是第一次出现。

3年前的武汉大学深圳校区被取消,官方的答复就是—— “教育部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

禁止跨省异地办学,影响的不只是深圳,还有一众东部经济强市。

比如苏州的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也最终改名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慧港”,意味着失去了高校的定位,影响可见一斑。


近年来,多地正在限制大学的新增


随着少子化进程逐渐加剧,各级学校都将面临生源不足的挑战,高校更需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指出,目前中国高等学校的总量与实际需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基本的平衡,除非能够建出更高水平的大学,否则新建大学的需求不是太强。

《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严控制设置数量,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严肃性、约束性。系统分析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结构、类型,编制“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未纳入规划的高校设置事项原则上不受理申报

此后,多省发布通知,明确严控高校设置数量。如《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通知》提出,严格控制高等学校设置的数量,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严格按照规划有序实施“十四五”期间全省高等学校设置项目,不得擅自启动任何规划外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提到,严格依照规划和程序稳妥推进高校设置工作,对于未纳入规划的,原则上不予受理。《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合理控制高校增量,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

此外,在2022年8月,揭阳市教育局回复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咨询时也提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市已实现公办本科高校(校区)、高职(高专)院校全覆盖。后续除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统筹谋划部署外,原则上不受理粤东粤西粤北地市政府提出的公办高等学校设置事项在此之下,普宁大学等受政策影响也停止了建设。


为何要禁止跨省异地办学?


前些年,东部一些教育薄弱的经济强市,争相与中西部及东北的985高校合作办学,前者有充沛的财力,后者有一流的师资和声誉,双方可谓不谋而合。

据不完全统计,“双一流”建设高校异地办学中,西部流向东部20个、东北流向东部13个、中部流向东部15个。


这些跨省高校,最多的是异地研究生院,随后开始逐步升格为校区,实现从本科生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全链条培养,说是全新的高校并不为过。

这些新高校的设立,迅速改变了东部经济强市的教育格局,但也虹吸走大量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和生源,一些985高校东部分校的录取分,甚至远远超过本部。

人往高处走。东部经济强市,往往都是高校收割机。

高校跨省开办分校,对于高校本身或许是好事,对于沿海城市意义更大,但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却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更不利于教育均衡。

除此之外,在教育部门看来,跨省异地办学的弊端还有很多。

诸如稀释高校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品牌,学校摊大饼式发展导致治理水平下降,异地校区难以有效共享原有教学科研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办学积淀积累薄弱等等。

为此,早在2017年,教育部门就开始叫停跨省异地办学。

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

 “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这其中,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办学,被冠上了“特别”的字眼,足见其针对性。


而针对各地普遍泛滥的跨省设立的研究生院,教育部门同样发文明确:

 “自通知印发之日起,一律停止新设异地研究生院、研究生学院及其他类似机构。
所以,除了此前就已成立的哈工大深圳校区、人大苏州校区、清华深圳研究生院等依旧保留之外,绝大多数跨省办学机构都遭遇了治理。

可以看到,一批高校的跨省异地校区被叫停,部分跨省的研究生院被取消,一些已经存在很久的研究生院最终被迫改名。


深圳,全国唯一能钻空子的城市


虽然一批新高校被叫停,但深圳拼命建大学的势头并没有丝毫放缓,这几年仍有一批高校不断诞生。

究其原因,其实在于政策为深圳特意留了一个口子。

虽然内地高校不管跨省还是省内建设分校都属于严控之列,但是在港澳高校在珠三角建设分校这件事上,一直是给予极大的政策鼓励。

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毕竟是更高维度的政策规划。

在此基础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先后建成,而香港大学(深圳)、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理工大学(佛山)也在筹划或建设之中。

与香港一水之隔,且以港深双城记著称的深圳,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而且根据十四五规划,深圳将加快推动香港大学(深圳)等高校建设,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外,再添一座世界百强高校。

其实对于深圳来说,限制异地开设分校反而是一件利好。

因为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扩建高校的路子基本算是断了,但是深圳还有香港这条大腿可以抱。

香港八大高校里,有5所在世界排名前100,而这些高校都有在深圳开设分校的可能性和空间。


等于是说,深圳成为了全国唯一一座还能继续大规模扩张高校数量的城市。

给特区留下的红利从来都让人眼红。


不缺大学,缺的是好大学


中国的高校数量,放眼全球都位居前列。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共有3072所高等学校,其中普通高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

与此同时,全国全国高考报考人数1291万人,大学生毕业生1158万人,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所以,大学早已不再稀缺,而面对人口生育带来的压力,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新建大学。

对此,教育部门已经开始收紧新建高校: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严控制设置数量……编制"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未纳入规划的高校设置事项原则上不受理申报。”


然而,大学不少,但顶尖高校仍旧有所不足。

在3000所高校中,传统的985高校只有30多所,而最新的双一流大学也不过147所,许多省市连一所顶尖大学都没有。


郑州的高校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南昌的高校数量位列全国第10,但很少有人会认为这两座城市是教育强市,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从深圳、苏州、青岛,到郑州、南昌、石家庄,无不希望引进一流名校,或新建“省”字头乃至“国”字号的大学,以此扭转不利局面。

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大学”被热炒就是一例,引来无数城市蠢蠢欲动,最终中国工程院出面辟谣:目前没有相关计划。

这也说明,大学争夺战越来越白热化,这一切还只是开始。


不再疯狂建大学的背后


1 , 最主要是钱的问题,没钱即使有好大学也养不起!

高校办学并不是一次性的,是像高铁站和地铁一样,建起来是一回事,维护很难,达不到就会闲置、浪费。

而这些维持是靠“中央拨款+地方补贴+社会捐赠”源源不断的支撑,否则很难留住人和保持现有的口碑。

再来看这些学校的经费,清华大学去年413.59亿,超过200亿投入的有4个,每年的总经费,大部分都是上涨的多,减少的比较少。

每年投入这么多,钱从哪里来?

就比如各个城市最依赖的土地出让金:

6月份出让金同比负数占比比较多,同比下滑52%。

1-6月出让金10387亿元,同比下滑35%,在2021-2024年这段时间连续4年同比下滑。


最简单直白的就是收入减少。

浙江大学的投入经费要花掉浙江整个6月份的出让金收入,就这还不够。更别说其他城市了,养一个浙大需要湖南半年的收入。

关键的是,因为没钱,这两年不少学校研究生全日制专硕不再提供宿舍,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高校得到的资金不多,肯定优先于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基本设施改造基本要靠自筹资金。

这点在2021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时比较明显,招标的4000多万基本来源于此。

2、造成人才的虹吸效应加速!

东南飞现在已经成为趋势,直接去看毕业生的流向,就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来说:


比亚迪,华为,阿里巴巴等基本上都为广东,杭州培养人才。

这点高校比较多的武汉颇有感触,坐拥130万大学生,在 2021 年,有 56.6% 的毕业生留下,这是抢人之后的成果。

更细节化,武大和华科,2017年的留下人数只有20%上下。

本身都是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做嫁衣,如果再建到这里,虹吸效应更强。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武汉大学与深圳签分校没有成功的原因。

3、高校和地方合作办校,会削弱高校的办学实力。

对于中西部来说,一些高校由于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不充足,排名下滑,所以马太效应也呈现。

2020年深圳哈工大校区分数超过本校,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你想想,像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分数直接超过双一流,211甚至985。

如果放开异地办学,这些地方上演高校奇迹,中西部本部会更艰难。

4、人口转变,大学过剩。

这张毕业生和新生儿的数量图,直接给我们答案。


2001年,新生儿是毕业生的14.8倍,接下来,两者的差值一直减少,慢慢新生儿与大学毕业生数量逐渐趋同。

到2022年和2023年迎来大的转折,直接低于1倍。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不建设大学,10来年后的孩子基本上都可以上大学,甚至还多了2百多万的学位。

从历年的数据看,新生儿是下降的状态,如果依旧维持在900万人,那么,相对比1179万人的2024年毕业生来说,过剩率在23.6%。

保持现在的大学数量,未来还有20%以上的大学要关门或者合并。



一所新大学,特别是高质量大学的诞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的高等教育水平。但新大学不可盲目建设。《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主张从严控制高校设置数量,优化存量,加快构建更加多元、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说明教育部对高校质量的重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撰文表示,新建大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增加一所大学、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而在于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没有改革的理念,新建大学依旧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既耗费资金,也难以起到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他还提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要聚焦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即便举办新大学,也要基于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来进行。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米宅、香港直通车、国民经略高考直通车及网络媒体公开报道,仅用于信息分享,转载请注明。

END


靠谱英语——助你知世界,学英语!


给你带来最新双语国际趣闻时讯

出国必备英语知识和学习技巧

&育儿心得和留学资讯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靠谱英语
翻译介绍海外趣闻时讯,讲解英语知识,分享育儿心得和留学资讯,助你知世界,学英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