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腾 红色浪潮 | 跟着档案走中国之宁夏篇

文摘   2024-12-18 18:02   宁夏  

流淌千年 泽润古今

——宁夏引黄古灌区的“蝶变”之路


档小河:天下黄河富宁夏。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浩荡奔流,润泽苍生,在贺兰山下,宁夏川上,塑造了丰富多元的地理风貌,书写了深厚隽永的华夏文明,留下“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美谈。依偎在母亲河身旁的宁夏,作为中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中阔步前行,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华美乐章。今天,让我们走进和美塞上,探寻大河之治、宁夏先行的档案记忆。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是黄河干流上的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盛赞其是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与长城一样,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

水润塞上 千载不息

水利兴则天下安。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九曲黄河向东奔走5400余公里,跨越9省区,其中纵贯宁夏397公里。因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且河面稍低于地面,在黄河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于是,古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天堑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造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水利传奇。自秦汉时期,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屯垦戍边、兴修水利,引黄灌溉农业得到初步发展,并产生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先后开凿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惠农渠、大清渠等干渠。民国时期,社会动乱,水利失修。1944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根据抗战发展形势,以及水利建设的需要,责成前黄委会成立宁夏工程总队,于1945年至1946年测量并绘制灌区1:10000地形图83幅,测图面积6631平方公里,还测量黄河大断面567个、渠道断面1337个。至此,宁夏引黄古灌区终于有了一份较为精确系统的地形图。至1949年宁夏解放前夕,全灌区直接从黄河引水的大小干渠共有39条,灌溉面积192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水利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主要采取“裁弯取顺”的办法,扩整原有渠道,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型材料,改建新建闸、桥、槽、涵等主要建筑物,增大了旧渠引水输水能力和安全保障,同时增开支干渠,扩大耕地面积。

可以说,2200多年悠久持续的引黄灌溉实践,推动了宁夏平原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对区域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支撑国家稳定边疆、加快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筑坝引水 开创纪元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即把治理黄河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1952年秋,毛泽东前往济南、徐州、兰考、开封等地进行考察,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选定为第一期开发项目。1956年3月,水利部批准《青铜峡灌溉工程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计划任务书》,明确“结合远景开发的措施,比较选择并确定水利枢纽的位置和布置,提出建筑物的形式和尺寸,以控制水量,减少泥沙,达到经济用水和减少岁修费用的要求”。

1958年8月,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典礼。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供图

1958年8月,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兴建,作为“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全国各地5000多名水利水电专家、技术职工组成的建设大军,在青铜峡开始了为期10年的艰苦奋斗。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举全区之力,从12个县市先后动员1.8万余名民工,他们自带干粮和工具参与建设,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1967年12月,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1978年,8台机组投产并网发电。自此,以灌溉、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和工业用水等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梯级开发的第一期大型水利工程,也是黄河上游龙青段规划中的最后一座梯级水电站,是中国唯一一座闸墩式电站。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该段的黄河水位抬高了18米,结束了引黄古灌区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为西北电力工业和宁夏工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水脉传承 福祉绵延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并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光荣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夏跳出一时一域,从国家战略全局、全国生态体系建设、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角度看待自身定位和发展,牢牢扛稳“上游担当”,在全面治理环境问题上先行先试,深入推进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同治”,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乡污水、农业退水“五水共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以大河之治、宁夏先行的魄力,保护黄河、治理黄河,使黄河成为造福宁夏人民的幸福河。

如今,引黄古灌区稻香鱼肥,风景如画,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连年丰收,葡萄酒、枸杞等“六特”产业蓬勃发展。这里集中了宁夏66%的人口、80%的城镇,创造了85%的经济总量、94%的财政收入,生产了74%的粮食,汉、回、满、蒙等30多个民族在此安居乐业。除了灌溉农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外,引黄灌溉也改善了水资源条件,大幅优化生态环境,沿黄湿地面积多年稳定在300余万亩,实现了黄河保护、利用与生态、发展共赢。

流淌千年,润泽古今。黄河记录了曾经的艰难,也创造着无尽的希望,它浇灌着千里良田,也镌刻着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一代代宁夏人在黄河的臂弯中,沐浴母亲河馈赠的恩泽,履行保障黄河安澜的责任,接续书写治黄兴水、富民强区新篇章。



来源:国家档案局

宁夏唐徕渠管理处
感谢您关注宁夏唐徕渠管理处!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