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

乐活   2024-12-12 10:18   浙江  

拙,通常代表愚笨、粗略、不灵活、不纯熟、有缺陷……起初就是一个贬义词。因而,“精”可以和“美”登对,“拙”却要与“劣”苟合。

藏巧于拙,出自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藏巧于拙,抱朴守拙人行于世,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愚昧来收敛自己,藏巧于拙,才是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

比如,中国艺术讲究“拙”:画家迷恋枯笔焦墨,诗人以拙句为奇作,匠人以粗朴成雅器……那些看上去粗陋、欠雕琢的东西,在中国人眼中呈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甚至连做人也追求“拙”,在为人处事上,主张藏巧于拙、以退为进的智慧。拙,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一个特色命题。



古拙,朴拙,稚拙,清拙……以“拙”为中心,中国人展开了广阔的审美视界。拙,也赋予了我们对事物的另一种执着与热爱。


《诗经》有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明智的人总是善于置身事外,保全自己。我们为人处事,行自己之路,有自我之格,有自善之准,适度超脱,并不逾越。


藏巧于拙,要懂得在与自己无关的人事纠葛中内敛、藏愚、退避,人生在世,有时候“难得糊涂”会让人受用无穷。

平淡才是真实,繁华反而不可信任。苏轼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来解读老子的“大巧若拙”傅山写书法,也讲究“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因为太甜腻的技巧,只会让东西变得俗。



拙,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庄子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人生在世,宁可显得笨拙一点,也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锋芒毕露易夭折,深谙藏锋露拙之道,才更容易在纷纭人世安然处之。


真正智慧的人,知道不该出头的时候不能强出头,平时总是表现出“笨拙”的样子,其实他冷眼旁观、分析局势的变化,必要的时候,却能一语点醒梦中人。

我们常听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拙,一种是非心外的宽容人生如棋,退一步不为亏我,在与人的产生矛盾之时,利用藏巧于拙的智慧巧妙回避矛盾,主动以宽容之态钝化矛盾,此后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解决矛盾,这必然会消除众多才艺中伤。

藏巧于拙是是非心外,是对小恩小怨的不执著,不计较,是幸存忠厚,是体恤宽容。观世人,多对人斤斤计较,于自己得过且过,若世人都能换个视角,对自己多检点,对别人难得糊涂,则天下太平矣。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慨叹:"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可见,"拙"一点,人生比较顺坦。

人行于世,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愚昧来收敛自己,藏巧于拙,才是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


要达到拙的境界,需要一种虚静的心境:无争,不强为,不造作,无机心。拙,不是笨拙,而是不刻意求取

拙,常常有一种在时间里打磨出来的厚重感,因而附着了“古”的气息。古拙之中,有时间的沉淀,有静穆的崇高,有超脱的情怀。书法强调的金石气,就是一种古拙。在斑驳的拓片上,历史的风蚀给文字带来了独特美感,沉寂的黑底白字,映出令人庄敬的单纯和从容。



古拙,呈现于苍老之境。东方人尤其能领会枯槁之美、苍老之趣。枯木怪石,残荷听雨,枯藤老树昏鸦……虽然看似丑陋、颓废而无生气,但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在衰朽中透露出活力,在平定中饱含着智慧。苏东坡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人生经历再多繁华,也要回到淡泊中体会。



拙,让我们在最沉寂的状态里,也可以寻到新的生机。古拙平淡的美学风尚,推崇的是一种“老”的境界。然而,“老”并不代表额头上的皱纹、鬓边的白发,而更意味着一种天成之妙,在成熟和淳朴中,透着天真与烂漫。从而人生到达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真正的“拙”,不再依赖的技巧,而是通过内心,对世界重新审视和感知。哪怕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也能令人流连忘返,带来内心深处的震撼。


拙,是以生命本然的真实去印认世界,而不是以知识去分别世界。“拙”,通常被当作一个美学境界,而回到根本上,其实是人生的命题


守拙之人,守的是生命内在的自然本性,守的是精神里的天真与纯净以拙心表现拙态,进而体味生命的拙境。在平淡而天真的生活里,才能获得内心的逍遥。求拙不易,在浮华的世界里,守拙更难。但也唯有拙于喧哗吵闹的世间,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包围下,做到宠辱不惊、淡泊宁静,愉悦地生活。


『歲時記』



图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2025年《以花之名》花历
点击图片购买
淘宝现在也可以购买|搜“花庐家”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进入商店

設計目錄
用設計看世界。用美來傳播觀點。做最美的微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