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制约了河南的发展?

文摘   2024-08-18 09:36   河南  

最近和上海的朋友聊天,他谈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身边的河南人变少了。可是我查了下数据,发现实际上外出人口是逐年增加的,2010年外出人口是1014.64万人,到了2020年是1610.09万人,虽然疫情期间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但大体上外出人口还是增加的。

实际数据归实际数据,感受归感受。之所以发现河南人变少,还是我们外出的河南人口音更接近于普通话了。

随着房地产的衰落,老一代农民工群体逐渐回到家乡,新一代年轻人,更能融入城市。

之前出了门都可以听见“我X他der啊’、”你这个孬sun”,现在几乎都很少听见了,所以你也无法判断他们来自哪里。

随着河南本土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普通话自然越来越六,口音的区别也就越来越少。

2023年,河南有超过80万高校毕业生,其中大部分选择了北上广深等城市。这些城市除了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水,还有更包容的年轻文化。

什么是更包容年轻文化呢?我举一个例子,最近带一个朋友来谈生意,当端上来一盘鱼的时候,我心里就想:坏事了,这帮朋友要遭殃了。

河南这边的规矩是:

一条鱼刚上桌,叫年年有鱼,在座每位喝一杯。

接下来重头戏,头3尾4,坐在鱼头鱼尾宾客要喝7杯,还有背5肚6。

这还没完,如果宴席当中有人给你夹鱼眼,那叫高看一眼,3杯。

鱼翅,也是3杯,鱼鳔,俩人碰6杯。

筷子没动呢?人均2斤。

而且每次劝酒都有句顺口溜,还美其名曰本地风俗要尊重下。

过去河南地方穷,主人家不舍得喝酒,就把好酒留给客人。可是大清都灭亡100多年了,有必要还要留着辫子么?

时至今日,很多河南人谈生意还局限在酒桌上,觉得酒喝好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谈,如果事情没有谈妥,那一定是酒没有尽兴。

生意需要注重契约精神,签的首付款多少就要打多少,签的什么时候交货就准时交货,签的什么质量要求就要满足质量要求。

因为深处内陆,我们依然深受内陆文化影响,依然固守在乡土社会当中,认为商业就需要“感情到位”,至于契约,那都是撕破脸皮之后的事情。

过去我们总说土地红线制约了河南的发展,其实河南的工业用地并不少,拿郑州为例,富士康占地1500亩,比亚迪占地16000亩,整个港区50多平方公里,约为75000亩,装下5个比亚迪绰绰有余。

如果旧有的陋习不改变,依然是熟人之间的“心领神会”,不成文的习俗,甚至还是一条鱼喝2斤酒,别说生意谈不成,本地年轻人都留不住。

过去上一代外出的河南人多是农民工,他们操着一口方言,干着重体力活,建设着一座又一座新兴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却给不了他们户籍,孩子上不了学,就医只能回老家。

随着各城市落户政策逐渐开放,越来越多河南年轻人可以选择在沿海城市工作,定居,享受更加多元、更包容的文化。

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写了一篇论文《中县干部》,虽然写的是豫西南县城政治生态,但是反映了大部分河南基层情况。

在基层,社会关系形成了一张牢不可破的大网,别说一个外地人,只要没有婚姻或者亲缘关系,本地人都很难渗进这张网,他们牢牢把控着本地有限资源,周公子、电三代、烟二代,在他们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事情不是“一条鱼”解决不了的。

在出生人口不断锐减的大环境下,河南考生却每年都在暴涨,这些奋进的年轻人,想到的不是学业有成,回家建设家乡,而是逃离河南,远赴北上广。

我们知道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供给,过去我们依靠“人口红利”,希望富士康能够招纳越来越多的工人。可是新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发展,更注重人才的质量。

未来传统的、重复性高的工作岗位正在被自动化系统取代,如简单的流水线工作。同时,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等,这些职业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未来的劳动市场将更需要那些能够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

提及人工智能,大家都会觉得像河南这样的省份没有机会,其实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不仅需要前端的研究,还有更多应用的机会需要二次开发,比如医疗、保险、教育等,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再开发。比如艾灸机器人,南阳是全国最大的艾产业基地,积聚了大量的艾产业从业者,如何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病症艾灸,这些数据的训练都需要从业者来开发。

河南人造金刚石能占据全国95%以上产量,因为我们汇聚了一大批金刚石技术人才,形成了国际金刚石产业的核心区域。河南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如力量钻石等,这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所以我们不用自卑,觉得自己完全没有机会,但是也要看到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没有足够人才储备,今后的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



高广银
历史不是表演,历史里有人付出了时光和生命,我们以此借鉴参考,照亮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