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照华
爷爷是个读书人,外公是个师公道士,他们的毛笔字都写得好,受爷爷和外公的影响,我从小就十分热爱书法,跟着他们写毛笔字。爷爷要我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黄自元帖》。由于他们的严格要求,毛笔字进步很快,读高小时开始给村里做红白喜事的写对联。每一次写完后,当事家的人奖励我四个鸡蛋和一碟瓜子,心里乐滋滋的,非常有成就感!
当兵入伍后,由于忙于训练和打仗,就把写毛笔字搁置了!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又由于事务繁忙,完全无暇顾及写毛笔字!这一荒废就是几十年,确确实实只留下那点点“童子功”了。
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突发奇想,组织全市工商系统的书画爱好者在娄底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庆祝香港回归书画展”。因为是当时全市由单位自发组织的第一场书画展,引起了许多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和书画爱好者纷纷前来参观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由此,受到启发和激励,再一次唤醒了自己沉睡了几十年的书法梦想!
有梦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目标,有目标就有了投入书法的动力。抱着一颗尽力推进娄底书法事业发展的热心,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力配合其他几位同志,参与筹建了“娄底书法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紧接着多方协调,招贤纳士,筹建了“娄底市企业书画家协会”,并担任主席,发展会员360多人。同时还担任娄底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娄底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特别是退休以后,积极参加各种书法活动。如书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等,连续多年组织参加“送春联”活动,为“娄底书法现象”尽了一份力量。
特别是连续10多年组织的全市企业系统职工的书画展,全身心投入,从组织策划方案,协调筹措资金,发出征稿通知,收集作品,组织评审,装裱、编辑作品集,布展到撤展,组织开幕式,宣传报道,自己都亲自参与,尽职尽责。因此,10多场书画展都没有出现任何大小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以书会友,以笔传情,与书法同行。书法是情感的表白,是心灵的倾诉。自从加入几个书画协会,并担任相应的职务,这为自己参与书法活动搭设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大家一起相互切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受益匪浅,乐在其中!特别是通过协会这个平台组织开展书法公益活动,让中国的书法传统瑰宝重回百姓之中,让更多的人热爱传统文化,普及书法艺术。每年组织一场书画展,看到许多基层百姓中的书法爱好者,能通过协会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书艺,感到莫大的欣慰和自豪!
回顾自己的习字历程,一步步走来,体会多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热爱书法。热爱某件事情,是一个人心灵深处对这件事物的无尽渴望,它会赋予无穷的力量,让一个人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焕发出无限的激情。我从爷爷和外公那里接触写毛笔字开始,就找到了快乐,在书写中找到一份宁静与自由,从此书法的魅力让我痴迷。记得从读小学开始,每天都坚持写两张毛边纸。那时的毛边纸2分钱一张,但累计起来,作为农村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那时农村抽食旱烟是用毛边纸卷喇叭筒的,为了节约点纸钱,我和村里抽食旱烟的人商量,一张没有写过字的毛边纸换三张写过字了的纸。此后村里好多人都买毛边纸来换,这样下来,一年也是节约了不少钱,这件事得到了父亲的赞赏。因对书法的无比热爱,写毛笔字从来不要父母亲去督促,每天都很自觉地练习。
二是潜心临帖。学书法,要名师指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名师就是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通过临帖,领会传承古人的书艺技法。我小时候,最初是爷爷指导我临柳公权的《多宝塔碑》和《黄自元帖》,一直临到当兵入伍。当兵后没有条件写毛笔字,转业后又没时间写,直到退休才有充足的时间练习,荒废了几十年。重拾写毛笔字后,开始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集字帖》《兰亭序》,继而临习过米芾的《蜀素帖》《研山铭》《多景楼》,后来又临习了孙过庭的《书谱》、王铎的《淳化阁帖》、魏碑《元怀墓志》。从临习这些字帖中把握好:“认真读帖”一字一字地读懂后再临习;“做到无我”,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争取要临得和字帖上一模一样;“先对临,再意临,后背临”,分三步走,先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帖上的字临,练一段时间后,看一眼就意临,根据印象去临习,临一段时间后再背临就是完全不看帖,全凭自己的记忆去临,经过这几个过程后,再从帖中走出来,开始创作,这时才能“有我”,即把个人创作的想法融入进去。临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一个书家,一生都离不开临帖,活到老临到老。
三是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书法流派众多,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之说,各朝各代对书法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孙过庭的《书谱》将书法理论知识推到了巅峰。我的体会是,以一种书体为主,再吸收各家之长。我是以王羲之的《圣教序》为主,再吸取米芾的洒脱灵动、王铎的放纵、沙孟海的枯笔、智永的连带,魏碑的方笔、圆笔。特别是在创作书法作品时,近代和今人有许多高明之处,千万不能拘泥于“学古不学今”的框框。古人流传下来的大幅作品不多,近代和今人的书法创作中有许多创新,有些是可以吸收的。如作品的章法、结构、笔势、大小、枯湿、疏密、连带、字眼、平正等方面。所以,学习书法定要博采众长。
四是恒心勤练。书法无涯,坚持为岸。练习书法,需要恒心和毅力,持之以恒,临帖不辍,方能神采飞扬!练习书法和做其他工作一样,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锲而不舍,日积月累,有始有终。这个体会,自己太深刻了,本来小时候很早就学习书法,也有长进。但由于当兵入伍等客观原因,一停就是几十年,到退休后再重拾毛笔,因为许多东西已经定形,所以练起来就很困难了。如果中间这几十年不搁置,书法成就可能就比现在要好一些。因此,如果一旦选择了书法,就不管什么情况,不论如何困难,都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否则就会半途而废。
五是传承创新。传统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审美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传统书法线条变化多端,章法布局优美,通过笔墨的挥洒,将自己的情感、个性和修养融入字中,具有独特的意境和韵味。传统书法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因此,要通读有关书法理论知识。比如汉代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笔势》《九势》,魏晋时王羲之的《书论》,唐朝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议》《书断》《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欧阳询的《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随论》,宋朝欧阳修的《试笔》,苏轼的《论书》,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赵孟頫的《松雪斋书论》,明朝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清朝康有为的《广艺双舟辑》到当代孙晓云的《书法有法》等。当代少数人标新立异,假借创新之名,胡乱涂鸦,出现了让世人痛批的“丑书”“吼书”“裸体书”。所以,作为一个热爱书法的人,一定要从传统书法中吸取精华和营养,明辨是非,坚守传统,在守护流传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去创新。
六是注重字外功。翰墨的功夫在于字外,只有眼高才能手高,否则,作品就会落于俗套。字外功夫包括许多方面。首先,凡是练习书法之人,必须先了解书法史,从书法的起源、传承,到其发展脉络都要进行深入学习,通读各类书法理论知识;其次,多交流,多参展,多参与群众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之长。其三,远离名利,把书法作为自己的爱好,但不能利用书法去追求名利。各级书协组织,有条件能加入就加入,但决不强求,先练一颗纯洁的心才能练好书法,千万不为名利所累!练习书法的人,许多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书法只要埋头苦写就会成功,其实,书法的许多秘诀都在字外,所以,要注重字外功夫。
七是作品内容完整。包括标题,作者,正文,落款,铃印等元素。内容选择非常重要,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修养水平和创作目的。创作时除了讲究技巧,风格,多样的款式和章法外,选择的内容必须是正能量的,大众化的,健康向上,富有哲理和诗意的。比如有教育意义的古诗词,历史名人的著作,励志的警句名言,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等。
总之,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需要长时间投入和持续努力的活动,才能达到陶冶情操,遣情舒怀,登上书法艺术的高峰!
(本文原载《李照华墨迹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