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应朋友之邀,我游览了慕名许久的新化大熊山十里杜鹃。
先天晚上,我们赶到圳上镇的朋友家住下。夜晚,几位好友坐在屋顶的平台上聊天,望着满天繁密的星空,听着田垅中此起彼伏的蛙鸣,看着远处几位村民点着油灯抓泥鳅的时隐时现的灯光,大家谈兴很浓,时而聊起圳上的几位将军,时而联想起辛弃疾那首“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词来。但是谈得最多的,还是杜鹃花,一会儿大谈京剧《杜鹃山》,一会又逐字逐句斟酌与杜鹃二字有关的诗句,什么李珣的“杜鹃啼花落”,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不管是讲杜鹃鸟的还是杜鹃花的,都谈,为什么?因为明天要去看她!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方还只露出丝丝鱼肚白,我把几位朋友都叫醒了,大概是先天晚上谈杜鹃花太久太久的缘故,那种赏花的心情就格外的急,只想乘着太阳刚刚出来,踏着晨曦,趁杜鹃花瓣上的露珠还未隐去,一饱杜鹃花娇妍的眼福。
上山的盘山公路正在改造中,炸石填方,坑坑洼洼,坐在车里好像跳蹦蹦床,但由于看花的兴致很浓,什么也不顾了。公路只到半山腰,车上不去了,改乘马,马沿着它自己踏出来的羊肠小道,高一脚,低一脚,驼着人,喘着粗气,呼吱呼吱地往上拱,爬过三道梁,过了两道沟,看到了稀稀疏疏的杜鹃花的身影,坐在马上,看得见花,摸不着花,坐马观花,不如干脆下马赏花!
爬山是我的爱好,因此,一点也不知累,不知不觉沿着山脊又翻过了两道山峰,带着兴奋和欢笑,走进了十里杜鹃林。啊呀!连绵十多里全是杜鹃花,花山、花坡、花沟、花峰,一丛丛,一簇簇,一团团,似火、似霞、似珠,我们仿佛来到了杜鹃花的海洋里。有全开了的,花瓣又红又嫩,垂涎欲滴,摘几片放进嘴里,酸酸的、甜甜的;有半开的,花蕊刚刚露出,象害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成群结队的小蜂和蝴蝶在上面钻来钻去;还有含苞未放的花蕾,更是神秘莫测、多姿多彩,美丽极了。
站在山坡上,隐在花海中,头顶着蓝天白云,望着远山尖上的缕缕云丝,细听对面坡上的一群黄牛哞哞叫唤,时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声,但声音最大的,还是满山游客的赏花嬉笑声。杜鹃花的美沁透了大家的心田,姑娘们站在花丛中留影,争抢镜头;男孩子在摘选最硕大的花朵 送给同伴或女友;几位摄影爱好者,闭着一只眼,对着取景框,在挑选最佳的角度,想把最漂亮的杜鹃花印入他的作品中;最有味的还是那几位平时喜欢吟诗的眼镜先生,面对杜鹃花沉思,在酝酿写杜鹃花诗的腹稿,时不时还传出“啊”的吟诗感叹声 !游客的赏花情景,还打动了那位牵马的后生,他一手牵马,一手抚花,也想留一张影,但不敢开口,我猜出了他的心思,举起相机咔嚓给他照了两张,尽管是个农村牵马小伙子,但那股青年所特有的英俊犟姿,是城里青年娇作不出来的。回到家里,洗出来寄给了他,我想他一定也和我们一样在分享十里杜鹃花的美。
杜鹃花有600多种,是世界著名的美丽的观赏花。我看过贵州草海的百里杜鹃花,那里的杜鹃花树太高太大,人站在树下往上看花,看不清她的全貌,很不尽兴。我看过井冈山上的杜鹃花,那是烈士鲜血染红的花,太多的严肃和敬仰,放不开心扉。我看过莽山的杜鹃花,那里的杜鹃花开在悬崖绝壁的山顶上,要提心吊胆地冒险去赏花。我还看过好几个地方的杜鹃花,但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最好看的,印象最深的,还是大熊山上的杜鹃花。
在十里杜鹃林中穿梭来、钻过去,各种形态的花实在看不够,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浮想联翩。为什么杜鹃花都长在土地很脊瘦高山上?是杜鹃花想远离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嚣尘!是杜鹃花想站在高山顶上看得远、看得清、看得透人间争权夺利的一切!为什么杜鹃花喜欢高山上的寒冷?是杜鹃花想锤炼自己的傲骨气节,对宇宙间的冷峻不屑一顾!为什么杜鹃花这么红?红得格外诱人,是她的本色,还是她的本性,但绝不是她的风骚,是她向世人展示她火一般的胸腔和美丽!真让人猜不透的是杜鹃花很少散居,她们习惯群居,一个家族紧紧连在一起,一个山坡接一个山坡,一道山沟连一道山沟,十里、百里地连接起来,充分体现出中华炎黄子孙大团结的氛围!难道她们早就有市场经济的头脑,知道 ‘组建集团’才有竞争力,难道她们要展示的是大众美、群体美,从不突出个人的美!猜不透的太多了,反正杜鹃花是鲜红的、杜鹃花是不怕严寒的、杜鹃花是纯真可爱的,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杜鹃花!
大熊山上的杜鹃林,一天是看不完的,日头偏西了,我乘着赏花的兴致,没有骑马,一溜烟下到半山腰的休闲“农家乐”,捧一口山泉,透心的清凉,一看自己,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脸也晒得红黑红黑的了,古铜色的脸上染上了杜鹃花色。在山上的“农家乐”,有新化县政府的领导和几位朋友在等我,忘了疲劳,忘了饥饿,我们坐在一起又谈起了开发杜鹃林的远景。正好,新化县旅游局的同志在拍一部《十里杜鹃》的录相片,应他们的盛情,我这个没有资格题字的老粗也趁兴提笔写下了“十里杜鹃”四个字作为纪念。
大熊山上的杜鹃花确实很美。到了明年三、四月,我一定多邀几位好友再赏杜鹃花,愿明年的十里杜鹃绽开出更美更诱人的花来。
(本文原载《李照华墨迹留影》,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