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故事丨打通冰城地下动脉

文摘   2024-12-22 21:07   广东  


此通讯报道在12月11日第1442期

《筑港报》头版刊登

11月26日冰哈尔滨城市地下,一条承载着期待和希冀的交通动脉全面贯通运营。这便是哈尔滨地铁3号线。


“3号线闭环运营后,将与现有地铁线路交织成网,连通170余条公交线路及铁路、公路客运,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投运现场,城交公司哈尔滨地铁项目经理石立民难掩激动,“6年鏖战,我们创造了多项全线乃至国内外的地铁施工新纪录,为这座充满魅力的北方名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哈尔滨地铁3号线是黑龙江省在建的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地铁项目,全长约32.2公里。作为全线施工任务最多的参建单位,一航人承建了其中约9.1公里的段落,包括6站8区间,其中便包含了东三省首个富水砂层地铁叠落区间、国内首个叠合装配式车站、全线最大最深车站等施工难点。


穿城建轨,复杂的地质条件是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道难关。丁香公园至河山街区间紧邻松花江,均为富水砂层,2至5米以下地表水位十分丰富。“盾构施工好比水下走钢丝,稍有不慎涌水就会威胁到施工安全。”项目总工程师杜有超心有余悸。为此,团队经多轮比选,决定采用气垫式“泥水平衡盾构机”。与传统盾构施工相比,泥水盾构时会在开挖面上形成不透水泥膜,能够有效抵御开挖面水压力,确保盾构施工稳步推进。经过连续219天耐心细致地操作,盾构机有惊无险地穿越了这片“水幕”。“除了优化盾构设备,我们还对富水的土体进行改造。在河山街站至河松街站区间联络通道,我们就采用了全冷冻暗挖施工,用零下28摄氏度的盐水将地层冻结,解决了涌水的问题。”在石立民看来,因地制宜、见招拆招是团队攻坚克难、穿城遁地的一大法宝。


然而,即便克服了恶劣地质的难题,盾构施工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在河山街至河松街站,河松街至公路大桥站区间。为了减少盾构施工对地表高架桥等构筑物的影响,原本左右平行的双线隧道,不得不改为一上一下的叠落式,这在东三省盾构施工中尚属首例。“前进路高架桥是连接松花江大桥通往江北的重要交通干道,每天车流量多达数万台。盾构施工来不得一丝马虎。”石立民反复强调。为了保障叠落区间隧道掘进安全,团队按照先下后上的顺序施工。上隧道盾构在施工前需完成中间夹层土体注浆,提高地层稳定性,确保地基承载力。上隧道施工时,下隧道内需采用支撑台车进行顶部支撑,确保叠落区间施工安全性能稳定可靠。


在建设者的努力下,盾构隧道为地铁筑起钢筋铁骨。一座座拔节生长的车站,为市民们享受便捷交通打造高效窗口。“每一个车站都有着独特韵味,但丁香公园站是全线最大的亮点。”石立民介绍,丁香公园站位于游人如织的丁香公园旁,作业场地极为受限,安全文明施工压力巨大。基于此,该站建设采用了叠合装配式工艺。

“这种新工艺既具备了全装配式施工的高效又兼顾了传统现浇施工的质量优势。”石立民解释道,“全装配式施工往往需要大型预制场和大型运输吊装设备。而叠合装配式工艺,采用的都是小型预制板,结构小巧、施工灵活。就拿侧墙来说,预制板是一片饼干,墙体是另一片饼干,而混凝土就是馅料。预制板拼装好之后在墙体间浇注混凝土即可。”


结合具体施工,项目团队根据车站结构利用工厂流水线,预制出多个规格共计1045 块预制板,在车站侧墙、中板、顶板等施工中,用叠合预制板取代传统临时模板拼装一段,浇注一段,不仅减少了模板的使用,还开辟出了比传统现浇模式更多的作业面,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在新工艺的加持下丁香公园车站拔地而起。在2021年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认定为国内外首创,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从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决心,到攻坚克难时的热血拼搏,再到如今地铁顺利通车乘客络绎不绝,石立民感慨万分:“打通冰城地下动脉,挑战大但收获更大。这是团队的一座丰碑,也将激励我们继续创新前进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美好与便捷。”

内容转自《筑港报》

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
传递公司讯息,传播企业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