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的宿命论

职场   2025-01-14 22:48   北京  
(图/《完美的日子》)

或许是因为经历了过去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国人对迪拜式的奢华早已失去了兴致,反而对一种温吞且平静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渴望。加上从北京飞大阪,全程只要两个多小时,淡季往返机票总价不到三千,无论是时间还是经济成本都颇为低廉。
因此,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仿佛都是朋友圈里那个颇具小布尔乔亚色彩的旅行目的地。从关东地区的浅草寺和镰仓,到关西地区的清水寺和奈良,有人可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反复复去打卡。
经历过「失去的三十年」以及「乡村振兴」的日本,现如今城乡之间的差别已经不大。街道干净整洁,不过分喧嚣,极具文艺气质的咖啡馆和居酒屋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貌周到,同时又保持着恰如其分的边界,这些很容易就能给「游客」留下不错的城市观感。
日本的影视作品同样偏爱记录普通人「岁月静好」的一面,「游客身份」身处其中极易被蒙上一层滤镜,在此短暂停留的人,往往很难窥见城市文化背后的真实延展。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库索的新书《离岛》,这本记录了她在日本游历和生活的作品中,有这样一段与本地人的对话:
我问美德为什么不在家里也装一台(电视),她对我说:不希望孩子们对世界的判断受到电视新闻的影响。孩子们不应该通过那些基于意识形态的报道认识世界,那个世界充满了偏见和假象。她认为,他们应该直接触摸实际的人事物,从而了解真实的世界。    
人总是更倾向于选择去接受自己相信的那个「真相」。因而很多时候,与其说是互联网带来了信息茧房,倒不如说是人主动选择了留在某个信息茧房之中。

实际上,被称为「i人天堂」的日本,滤镜下还暗藏着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耻感文化、资源匮乏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文化烙印与思想规训。

|01 森严的等级制度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耐心、谦卑,不过都是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规训的结果。
比如在日本的职场中,就有一套明确的等级礼仪。遇到同级同事时,要鞠躬15度;遇到上级或者是重要访客时,应双手紧贴裤缝鞠躬30度;如果是向对方表示歉意等特殊场景,则要鞠躬45度。电梯里的站位、行走时的排位、接待时的坐位……也都有着明确的长幼尊卑。
新人不能跟同期在走廊里闲谈,否则会给旁人留下很糟糕的印象。而如果你只是一个小专员,在茶水间里主动跟部长打招呼,对方不搭理你实属正常。但等你升到部长跟他同级之后,他可能就会主动过来跟你打招呼。
但升部长这事,又不能靠当「奋斗逼」实现。有人就曾经问过,为什么蜡笔小新的爸爸一直升不了职?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野原广志升不了职,而是日本年轻人都很难升职。
众所周知,二战后的日本职场推出了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这种制度本质上是默认年龄越大,工作经验就越丰富,对企业的贡献也就越大,自然而然地就应该获得更高的劳务报酬。你上面一堆「前辈」,你怎么升?
早上上班得提前十到十五分钟行朝礼(ちょうれい),大伙先一起喊「早上好」,领导说「今天也要充满活力地加油」,然后大家再一起回应「今天也要加油」。
晚上下班也不是说你工作干完了就能下班,而是要等到「前辈」干完了,客套一句:「今天工作结束了,以后还要继续辛苦各位。」,然后大家毕恭毕敬地回答:「以后还要请您多多关照。」,这套夕礼(ゆうれい)行完之后,才能下班回家。
而日本职场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酒会(飲み会)文化。就有点类似于咱们的团建,是一个同事之间的社交场,频率一般最少一个月一次(基本都是一周一次),一年大概10到20次左右。
这种酒会通常每次都会连着开两场,即便你再感到有压力,第一场也是必须参加的,否则你很快就会被边缘化,甚至丢饭碗。
我之前有个同事,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真的,我发誓这辈子都没遇到过脾气这么好的同事。当时实在是老板傻X,来来回回地改想法,最后在大会上骂她的方案不行(多少还带了点人格侮辱),她还一直很耐心地回复说是自己的问题,马上改。就是那种态度真的令人印象深刻,根本不是咱们中国人平时装出来的那样,是骨子里的认同。我当时心想,这是在日本呆傻了吧,换作是我,早掀桌子了。
日本这种等级制度,其实主要是受「武士」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忠诚、服从、集体荣誉这些。从江户时代起,日本的社会阶层就已经严格按照「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在排序了,这里面的「士」就是指「武士」。我们从一些影视剧里也能感受到武士在日本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农民、工匠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依次递减,不同阶层的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待遇有着非常明确的界限。

而且早在飞鸟时代(公元592年到710年),中国的儒家思想就传入了日本。从江户时代起,儒家思想正式成为日本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强调「三纲五常」「长幼尊卑」。所以说等级观念,是早就已经深入日本人思想里的,他们只是遵守这种等级制度。

|02 不添麻烦的文化
本人不怎么给别人添麻烦(めんどうをかけない),也是我们感触比较深的一个点。
比如工作尽量独立完成,避免给同事或者是上司添麻烦,公共场合尽量保持安静不打扰到他人,以及参加活动前会充分地做准备,确保不给对方带来不便……
但这种现象,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发达国家受教育程度高、有素质,而是受了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观念影响。

首先,日本文化属于典型的「耻感文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1946年出版的《菊与刀》这本书里提出的。

在耻感文化下,人的行为更多是受到外部社会评价所约束。日本人非常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受到别人负面评价,所以即便这件事情再违背自己的意愿,但考虑到让别人不高兴的话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印象,就会刻意压抑自己的表达。
比如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中,采访里斯本丸号船长经田茂的儿子时,他就说过,「日本是一个很难表达与他人意见不同的国家」
其次,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意识比较强。这跟前面提到的武士精神是相对应的,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集体利益与社会和谐至高无上。如果因为你个人的行为影响到了集体中其他人的工作、生活和情绪,那这是不被允许的。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日本经常地震,咱们中国人在地震中被救出来,一般表达的都是感谢,「谢谢你救了我」。但日本人不是,他们被救出来表达的是歉意,「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
把我刨出来是给别人添麻烦,听起来离谱,但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只是这个庞大社会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大家的目标很统一,就是让这个大机器顺利地运转下去。一旦你做出了任何超出社会机器运转的事,那么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在给社会添麻烦。
另外,日本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岛国。国土面积小不说,山地和丘陵还占到了71%,耕地面积很少,矿产资源全靠进口,还经常遭遇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所以他们逐渐形成了资源匮乏要珍惜资源、避免浪费,在灾难中形成了要互帮互助的生存理念。
以及那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比如见面鞠躬、相互问候、着装要求、座次规范等等,在日复一日中内化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行为。
|03  相信宿命论
你也许很难想象,日本人特别相信宿命论。
在日本,有很多很有名的神社。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他们本土的宗教神道教,神道教中有「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信仰,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神灵所掌控,人类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结婚、事业等方方方面,也是神灵预先安排好的。都是天意,无法改变。
日本的很多文学作品也都体现了宿命论的思想。比如日本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源氏物语》,写的就是贵族公子光源氏的一生。即便有身份有样貌,但拧不过命运的安排,一生坎坷。
还有就是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君主制度之一。从古代起,就没有改朝换代过,始终都是皇室一系的血亲,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不是命这是啥?
加上自然灾害频发,让日本人更加地听天由命,一般灾害发生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不慌、也不跑,还会尽量维持某种秩序感,比如整整齐齐地站在路边。
所以,日本人只看重「这一世」,对虚无缥缈的「来世」兴趣索然。他们敬神礼佛的目的,也主要是求这一世的平安发财,非常的现实主义。
其实,在这种等级制度森严和耻感文化的规训下,时不时还要经历点自然灾害,换作是你,你也信命。而人一旦信命了,可不看起来就「Peace and love」了。
·END·

商务合作、稿件邀约、媒体专访等事宜可直接扫码添加「知趣同学」的微信,一起「交个朋友」
更 多 精 彩 阅 读
互联网行业     当代青年    中产家庭
知识分子的思维陷阱 |她们都在教育里被创伤 | 2025年会更差吗? | 日本「失落的一代」究竟经历了什么 | 过度竞争的一代:走向劳务派遣 | 北漂中产如何选择第二城市 | 时代给穷人的红利 | 211硕士学历的无力 |  不婚主义者的人生指南 | 普通人的生活没有生活护城河 | 基层女性的底线思维  | 中年男性比想象中孤独  | 城市咖啡馆最懂新中产 | 无可避免的老后破产 | 学历是衬衫上的第一粒纽扣 | 小镇做题家的中年均值回归 | 大厂被裁的人先享受世界

知趣同学
虎嗅、澎湃新闻认证作者,十年互联网市场搬砖女工。曾任职于百度、知乎,现关注新青年一代如何更好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