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们不惯着这个社会的「上位者」了

职场   职场   2024-04-14 20:47   北京  
(图/《我,到点下班》)

上周,北京邮电大学15名硕士研究生联合实名举报导师郑某存在严重的师德师风问题,在网上一时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在这份长达23页的举报文档里,学生们指控了郑某肆意侮辱谩骂学生、大搞情绪暴力、不合理的加班要求、以及克扣薪资待遇和缺少学术指导等不端行为。
除此之外,郑某还安排学生日常接送其女儿、帮助其女儿做作业、重要考试作弊、创新比赛造假等一系列与学习和研究无关的事务。
这让大家的精神和身体都不堪重负,一部分学生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
面对举报文档里罗列的种种理由,有人看乐子,有人却在照镜子。
我想,对于绝大多数的研究生而言,上述的这些事或许都不足为奇,可能每天都在自己的身上上演。倒不是说全都能碰上,但类似的事情肯定不少;也不一定都如此的过分,但本质上并无区别。
即便走向社会后,普通人在职场里、在生活中、在这片土地的不同角落,这种「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掌控,「下位者」不得不顺从讨好的事情,其实一直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发生着。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通常都是「下位者」的角色,但似乎对此又习以为常,内心不觉得有什么不公,甚至认为这就是成年人之间的「人情世故」。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向来如此,便对么?」

事实上,不仅仅是这15位北邮的学生,当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在用不同形式的反抗和行动在证明着「向来如此,人人如此,也不一定就对。」的社会约定俗成。‍‍‍‍‍‍‍‍‍‍‍‍‍‍‍

当意识到「吃得苦上苦」,只能「伺候人上人」,「我敬你一尺」,「你给我一棒」时,90后、00后这群后浪们,已经开始不惯着那些掌握着社会话语权与资源分配权的「上位者」,所既定的病态社会规则和价值观了。

|01 反对歌颂「苦难」
如果说70后、80后大多遵循着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逻辑,那么在90后、00后的认知里,苦难本身并不值得歌颂,因为普通人的人生向来不缺少苦难,每个人都能过得轻松、幸福,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时代进步。
比如前几天,在智己L6新车品牌发布会上,其联席CEO刘涛为了凸显「造车艰难」,发表了一番关于智己员工态度和企业文化的言论,试图以此来展现智己团队的敬业精神和对产品的极致追求,结果却被大众的质疑和吐槽推上了热搜:
我们的同学甚至连自己小孩的出生都会错过。
我们有小伙伴在短期当中连续四次「阳」,还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
我们有同学一狠心,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去寄宿学校,一周才能匆匆见一面。
在这个事件里,舆论普遍认为,企业应该更加尊重员工的个人生活和劳动权益,而不是把违背基本人性的做法当作典型案例来「歌颂苦难」和「煽情营销」博取大众的同情。
事后也有很多媒体分析智己的CEO揣着明显有价值观缺陷、会给企业惹麻烦的烂故事走上舞台,在内部却没人发现和制止的缘由,大多都将问题归结为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服从与讨好,是聪明人集体默契地对齐了颗粒度,选择了沉默
我倒是觉得或许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像智己这样的传统企业里,市场和公关等团队的掌事人年龄偏大,在他们过往的经历和认知里,事情能做成,就得靠「牺牲自我」,所以这些「人生憾事」都是无可厚非、并无不妥。
而他们作为「高位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着时代变迁,后浪们观念嬗变,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这种与「以人为本」理念相悖的价值观在后浪们看来是陈旧的、腐朽的。
因此,这本质上也是一场70后、80后与90后、00后的价值观矛盾所引发的冲突。

当资源和财富大多并不掌握在后浪们的手里时,苦难被歌颂之后,自然还是要靠后浪们这样的「下位者」来发扬光大,只是现如今后浪们直接用行动告诉「上位者」:谢邀,别来沾边儿。

|02 职场中更「自我」
事实上,随着95后、00后毕业陆陆续续走向工作岗位,这样的价值观冲突在职场中表现得愈发明显。
最近一两年,我不止一次听到大厂85后部门leader吐槽「鸡不动」这届下属。
倒也不是说他们工作不认真、能力不强,相反,后浪们的新脑子甚是活泛,总能有很多出其不意的好创意和新玩法。
但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的界线划分的很清,上班时间工位搬砖,下班之后立马开启勿扰模式,总之,怎么画饼都不太好使。
作为一个资深打工人,我倒不认为前浪们真的在故意「压榨」年轻人,这不过是前浪们一直以来「把工作当成生活安全感全部来源」的认知在驱动罢了。
只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价值观确实发生了改变,而且人类也是进化地越来越聪明。
因为互联网信息的足够发达,后浪们总是能够借助工具和信息,更快地参透事物运行的本质与底层逻辑,意识到那些所谓「表现得好」,不过就是「讨得了上位者欢心与满意」换来的一种评价,但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
所以不再愿意相信刻苦、隐忍、圆滑就会成功,也知道逃避和认怂不是办法,所以选择为「做自己」反抗一把。
坦白来说,当职场中的「下位者」开始集体不再想要讨好「上位者」时,那些所谓的「内卷」、「尔虞我诈」自然而然就少了很多。
|03 群体活动中更「团结」
前有华中农业大学11位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后有北京邮电大学15位学生实名举报导师人品不端,这都让我们看到了在勇气之外,后浪们的真诚与团结。
关于团结这一点,但凡在职场中上过几年班的人,内心都会很清楚这有多难得。
从古至今,大到国家政治,小到团队管理,「上位者」向来都是少数,面对占据更多人数的「下位者」,既要能享受到权力,又要能做到不让「下位者」群体揭竿而起,「上位者」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在「下位者」彼此间制造疑虑,从而分化瓦解大家的反抗。
就拿北邮这件事来说,学生们在前期沟通的过程中,但凡有人煽动别人举报自己却躲在后面不出头,或者是以出卖其他同学换取老师少一些的欺压,又或者是口头答应之后转头告密邀功,那么这件事可能都做不成。
勇气、真诚、团结是后浪们独有的可贵,这对于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深谙明哲保身、理性计算一切的前浪们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当然,我无意「怂恿」年轻人为我这样懦弱的中年人出头,因为坦白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并不存在真正公平的评价体系与晋升机制,多数情况下,「上位者」就是可以决定「下位者」的一切命运。
我只是感谢时代的后浪们,不仅教会了我们「重新做人」,也在帮我们争取一个「真正做人」的机会,当然也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价值观。
正是他们不惯着这个社会的「上位者」,在让「上位者」作威作福的代价变大,在让「下位者」是大多数的社会慢慢变好。
·END·

扫码可直接加「知趣同学」微信,备注「进读者群」,可以跟「知趣同学和她的朋友们」一起「交个朋友」。如果写作偶尔有了收入,也会在群里给大家发发红包。
推荐阅读:

《迷茫的年轻人,还不想认命》

知趣同学
虎嗅、澎湃新闻认证作者,十年互联网市场搬砖女工。曾任职于百度、知乎,现关注新青年一代如何更好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