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对于「小镇做题家」泯然于众的好奇与津津乐道,丝毫不亚于看待「学渣」逆袭走向人生巅峰。因为这样的故事,既能实现一窥别人伤痛所带来的快感,也能满足普通人对于罕见事物天然的猎奇。
但倘若处在诸如金融、互联网、甚至是医师公这些脑力劳动者更为密集的行当,或许就会发现一路拼搏过来的「小镇做题家」,中年后主动选择人生「向后一步」的并不在少数。
人生前十八年都在一个固定赛道上拔足狂奔、遥遥领先的一群人,为什么到了中年却走上了不同的路?有人始终保持「一往无前」,但也有人就此「沦为平凡」。
其实面对这样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其归结为阶级创伤对「小镇做题家」一生的影响,但如今细细想来,也难免会感到多少有些「以一言蔽之」的局限。
首先,985院校不止清北复交;其次,除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资源差异以外,即便是在一线及超一线城市,内部同样是阶层人生折叠。因此,真正能拿到出生和基因彩票的群体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当下这样一个经济自由度如此之高的社会里,很多具象的门槛对于个人才华施展早就失去了束缚,比如抖音里的大专毕业当护士的任志达、在东北农村生活的雨姐,他们的出身背景平平无奇,却依然做出了很多卓越的事。
「做题家」与「普通人」之间的这种人生反差,也让我想起了一个知乎答主曾提到过的「中年均值回归」现象。|01 人生存在均值回归关于「均值回归」这个术语,大多数人是在遗传学、经济学、统计学等领域有所耳闻。最早在1886年,英国遗传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研究人类身高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父母平均身高高于人群平均值时,他们孩子的身高会比父母低一点;而当父母平均身高低于人群平均值时,他们孩子的身高则会比父母高一点。
弗朗西斯·高尔顿把这种下一代的身高向均值「回归」的现象称之为「回归平庸」。但后来的研究结果又发现,「回归平庸」现象其实跟遗传学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一种统计学结果,被称之为「均值回归」。即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的平均身高也跟着升了上去,但弗朗西斯·高尔顿提出的「回归平庸」现象却依然存在,只不过这个「回归」的均值也在跟着上升。在现代社会里,「均值回归」在金融投资领域出现的更为频繁。比如在股市中,股票的价格始终是在波动,但无论这个过程里如何涨跌,最终都会回归它本身的一个均值。而一个人的生活,其实就跟「股票价值」一样,同样存在着「均值回归」。
对于个体而言,这个「均值」就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最强烈的渴望,再综合自身的实力,直接决定了我们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简单来说,它的底层逻辑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决定了他会有怎样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行为产生了结果。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固有认知是社会是一个金字塔,通过中考、高考、考研这样一次次的重大考试,一点一点地把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筛选出来。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正是在这样的认知驱动下,学生时代一直在拼命地学习,生怕会被早早地淘汰出去。事实结果也的确如此,不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对应着不同的就业路径。名校毕业生自然就去了互联网大厂和顶尖的投行,而三本院校毕业的学生,要么一个月领几千元的薪水,要么就是自己想办法倒腾点小生意,这一切也算是顺理成章。但如今,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也几近十年,当我回过头去看曾经熟识的同事、同学,却发现他们现在的生活,并没有按照给学霸或者学渣「预设」的人生剧本发展。我职场第一任真正意义上leader,毕业于人大法学系,后来进了互联网大厂,也拼死拼活地干了很多年,但在头两年互联网行情还很好的时候,就选择了回老家过安稳日子;而我第二任真正意义上的leader,教育背景平平,刚毕业进入社会时找的工作肯定也好不到哪去,但就是敢拼敢干,能「自我卷起来」,听他说自己上学的时候就比较爱折腾,比如为了看小说,帮学校门口的书店老板看店,所以即便是互联网行情这么不好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立起来自己的一摊事儿。再来说说我自己,一个高考没考好的理科生,大学报的是临床医学,结果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护理专业,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觉得护士没什么「人权」,于是一怒之下坚决改行,后来也是误打误撞进了互联网做市场。坦白来说,从一个「铁饭碗」到一个「没有明天」的私企,这个过程受到的阻力和非议也不容小觑。而我最始写公众号的原因很多老读者也都知道,就是因为工作不如意,想要找个地方分散精力,因此结识了很多朋友。但现在我几乎每天加班、工作「充实」的不得了,却也依然乐意在凌晨两三点熬夜写下今天这篇文章。所以如果你问我幸福是啥?我觉得幸福就是求仁得仁。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所有的标准都是人为制定出来的。如果你内心强烈渴望着人生继续向上一步,那么即便你的起点再低,未来的成就也会不断向上;相反,如果你随遇而安,甚至不在意是否会向下一步,那么即便你的起点比别人高,未来的人生大概率也会下行。这也恰好印证了一句话:“人最终一定会选择自己最想走的那条路。”世俗的选择永远都会给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远都会给想离开的人以出口,只是都有对应的代价罢了。而越早认清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在做出相应的选择时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这本书,自始至终都在讲中产阶级的危机与商机,但在书的结尾,作者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倘若你能找到一套自洽的价值体系,来权衡两难时究竟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这会极大降低你的焦虑感。
而每次选择之后,你内心的感受,又会进一步影响你形成更确定的人生哲学。而确定的人生哲学,最终会导向INNER PEACE。”
关于自己的inner peace是什么,我想很多年轻人都未必真正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可走了很多弯路的中年人,或许会遗憾在年轻的时候并不懂得,认识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我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有哪些长板和短板,以及我喜欢和不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总是既复杂又无用,鲜少有人愿意不断地向自己追问。
毕竟从大学毕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得不置身于社会的压力之中,大家都期望通过复制过既往成功的路径,来获取社会资源,完全忽略了内在的动能,才是决定最终结果的根本因素。
正是这种由内向外的动能,决定了我们愿意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多大的责任心与热忱,也决定了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最自洽舒适。
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冲突的现实是世界里,其实很多人生的难题根本无法通过逻辑分析来获得完美的答案,尤其是这个时候,向内寻求方向和指引就变得格外重要。
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在安静的时候,问问自己,哪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更重要的。是物质上的成功,还是精神上的富足,是坚持自我,还是善于融入,这背后的每一种选择都有相应的代价,因为不同的价值观,都包含着必然的得与失。
中年均值回归的「小镇做题家」,其实也是得到了一个能力和欲望综合后的真实自己。
![]()
扫码可直接加「知趣同学」微信,备注「进读者群」,可以跟「知趣同学和她的朋友们」一起「交个朋友」。如果写作偶尔有了收入,也会在群里给大家发发红包。《2023,面对人生重压的30个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