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走那条「悲壮式学习」的路

职场   教育   2024-03-26 07:24   北京  
(图/《重启人生》)

第一次听说侯晓迪,是源于去年年初一则关于图森未来无人车内讧的消息,侯晓迪作为Co-founder&CTO被迫「出局」。不久后,媒体们开始争相报道这个最强无人车技术天才和最惨创业者
紧接着,有关2008版《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的话题再次在小范围内被提起,因为这本被奉为当代大学生必读的「圣经」,侯晓迪是最为出名的主创之一。
《交大生存手册》(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全篇)的有趣之处,除了内容足够的深刻以外,更在于它并非一份出自官方之手的生活指南,而是学长们在新生资料袋里偷偷夹带的「私货」。从开篇起,作者们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都是持负面态度,也不便于被广泛阅读。
在当今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就像廉价的零件一样被生产出来。 因为数量巨大,没人会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质量负责。
领导不会为你负责。对于一个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学校,管好科研,管好实验室才是当务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学显得无利可图。 
教授也不会为你负责。拉到足够的经费发表足够的论文,满足学院要求才是生存大计。要说管学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实验室的硕士博士,而非那一百多人大课堂里的某个本科生。

包括侯晓迪在内的作者们,大学生面对学业、人生的困惑与无助洞如观火。

他们在里面总结了大学期间常见的弯路与吃亏的教训,告诉学弟学妹们如何确立自己未来的目标和志向这样的人生观、如何看待科研团队和合作伙伴这样的价值观、要不要偷懒和出去打工这样的旁门左道……

当然,也有暗讽一年发十几篇期刊论文的教授和学生在制造学术垃圾、丢中国人的脸这样的吐槽。

最引人深思的,是侯晓迪在手册里写的名为「悲壮的学习方式」这个章节,他说吃苦耐劳的学习充其量是悲壮,无法登上真正知识殿堂的大雅之堂。

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

时至今日,距离这本手册的撰写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但这个观点似乎与当下人们所崇尚的教育模式仍背道而驰、格格不入。

因为不管是学校楷模衡水一中,还是家长典范鸡娃中产,都在走一条很难不称之为「悲壮式学习」的路。

但细细想来,侯晓迪倒也没有欺骗学弟学妹们的发心和必要,倘若我们能够跳出当下的视角,把时间与空间的纬度都拉得更广一些,或许也会或多或少对此产生几分认同。
|01 人生真正的考验在中年
从个体一生的时间纬度上来看,我越来越有一种感受,就是生命对一个人真正的考验,并不在学生时代,而往往是在其中年时期。
客观地说,社会对在校学生的要求和衡量标准相对比较单一,成绩好基本就是第一要义。
因此在这个时期,多数人除了面临学业的压力之外,没有太多其他的负担。
然而到了中年时期,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以及社会评判标准就大有不同,往往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处理能力。
首先是工作上的挑战。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本质上只有一个,就是培养人「去依附」的能力,让他能够独立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
所以说不管读了多少书,最终还是要就业。
然而,区别于读书时期只需要跟自己的惰性做博弈,职场则是一个更为复杂场景,能不能拿到一个好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自身是否够努力,还依赖周围的环境、人,以及时机等一系列客观因素。
其次是社会角色的转变,中年人往往会成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当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这种情况,所承受的压力自然不可与学生时代同日而语。
再者是人到中年后,一种肉眼可见的身体机能下降,以及思维活跃度、抗造能力都大不如从前。
尤其是当35岁的社会时钟敲响,也意味着失业的风险越来越大,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在这个时候,光会做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也能听到昔日光鲜亮丽的学霸,失业后去政府官网上哭诉为什么不能给中年人一个机会这样的满城风雨。
因此,世界对中年人的考验远不止智商这一项,还暗藏着对一个人的情商、逆商、财商的综合磨炼。
因此每每听到《两个人和一只熊》的故事,我都觉得很好笑:
两个人在山林里遇到熊,其中一个人赶紧换上跑鞋,另一个人问:反正你也跑不过熊,换鞋有何用?
换鞋那蠢货说到: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

之所以觉得好笑,是因为它的底层逻辑就不对,在山林里跑的快不快,跟一个人穿跑鞋还是普通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因为想要在山林里跑得比别人快,更取决于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行不行,以及对这片山林的地形够不够熟悉。

而这些显然是需要通过长期锻炼和学习的,并非一双跑鞋就能解决。退一步说,一个人爆发时肾上腺素分泌量,都比那双跑鞋要重要百倍。

而现在,太多的人想要忽悠家长们掏钱去买各式各样的跑鞋,并妄图在遇到熊的时候跑得比别人快。

其实人生越往后,就越能意识到人生哪有那么多对手需要战胜,如何战胜自己,比如惰性、自卑、胆怯、贪婪……才是一个人一生的课题。
|02 普通人的生存底线很高

而从历史长河的空间纬度来看,一个生活在现代的普通人,是古代达官显贵,甚至帝王将相都难以想象的存在。

首先是知识积累,当代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大概能超过半个世纪前80%以上的人,而放在一百年前就更了不得了,差不多可以进科学院当院士;

其次是生活质量,可以说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前的所有人,比如住的方面,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慈禧当年也不一定有咱舒服;再比如吃的方面,虽说榴莲、车厘子、厄瓜多尔大白虾有点贵,不能经常吃,但偶尔咬咬牙「给自己过个年」也未尝不可,这吃的可比乾隆当年下江南花样都多。

要知道一百多年前,想要顿顿吃上白米饭那都是小老百姓的奢望。

再来说说科学与科技,以前思念挚友、思念亲人得飞鸽传书,现在复兴号百公里恨不得提速到四百,这何止是古人难以想象的「日行千里」;除此之外,还能躺在床上刷抖音、叫美团、逛淘宝……

最后说说平均寿命,其实寿命的长短通常受两方面的制约,除了说跟个体本身的基因、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有关以外,其实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看古装剧里皇子公主动不动就夭折,这也不全是编剧们臆想出来的,而是那个时候的医疗技术水平就是不行。但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5岁以上,而且通常每往后4年,人口平均寿命会上涨1岁。

所以你看,当下的一个普通人,仅仅是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他的生活状态在一两百年前都是王侯将相梦寐以求的,甚至可以说是神话般的奇迹。

如果再往后推二三十年,社会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普通人,可能跟一百年前成仙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我们有啥理由对当个「普通人」而感到沮丧和绝望?
|03 要尊重客观规律

事实上,无论这一代家长如何贯彻「悲壮式学习」,孩子成年后大概率只能做一个普通人。

这里面其实蕴含着一个最朴素的定律——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的。

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都是次要的。

况且说得再直白一点,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朝着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方向发展。

比如英美的那些藤校,在奥数风的席卷下,比早些年何止是难了十倍、百倍。

再比如前几年超一线城市的房价虽高,但是风口产业中的从业者收入更高,照样能买得起的,现在房价虽然看起来是跌了点,但是之前辉煌的那批从业者如今是个什么境况,自是不必多言。

以及前段时间关于读研究生学校不安排宿舍的话题冲上了风口浪尖,如果说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又恰好在北上深读研,那每个月生活成本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另外就是学区房太贵了,补课也太贵了,而且学历贬值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我一直觉得孩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拿到基因彩票的,聪明、听话、自驱力极强,学习根本不用父母和老师费太大的劲,这类孩子未来就是要上985以及海外顶级名校的,而学校的教育就是为了把这样的孩子给筛出来;

一类真的就不是学习的料,孩子本身不坏也不傻,但就是一上课就头疼,不如趁早别逼孩子,把性格练的棒棒的、身体练的棒棒的,就很好;

剩下的一类就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盯紧点,成绩就上去了,否则成绩就下去了,这类孩子大概率很难考上名校的,但未来上普通大学不会是难事,很多学校都愁你不去上。

所以说,普通家庭真心为孩子好,不如务实地攒点钱,在接下来无数个人生岔路口处,多给他提供几个可以自由选择的选项。毕竟智力不一定会遗传,但财富大概率可以。

有天天琢磨孩子的力气倒不如自己多搬几块砖,控制自己可要比控制别人容易得多。

而如果我们能够一方面尊重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把考上名校看作是学习的终点,也不难发现「悲壮式学习」除了剥夺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得的快乐和自由时光」之外,对其人生长线收益所产生的助力,真的是微乎其微。

因为人生真正的考验,或许是从迈出学校大门与社会交手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END·

扫码可直接加「知趣同学」微信,备注「进读者群」,可以跟「知趣同学和她的朋友们」一起「交个朋友」。如果写作偶尔有了收入,也会在群里给大家发发红包。
推荐阅读:

《时代落幕,中产不必只争朝夕》

知趣同学
虎嗅、澎湃新闻认证作者,十年互联网市场搬砖女工。曾任职于百度、知乎,现关注新青年一代如何更好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