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就像廉价的零件一样被生产出来。 因为数量巨大,没人会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质量负责。 领导不会为你负责。对于一个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学校,管好科研,管好实验室才是当务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学显得无利可图。 教授也不会为你负责。拉到足够的经费发表足够的论文,满足学院要求才是生存大计。要说管学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实验室的硕士博士,而非那一百多人大课堂里的某个本科生。
包括侯晓迪在内的作者们,对大学生面对学业、人生的困惑与无助洞如观火。
他们在里面总结了大学期间常见的弯路与吃亏的教训,告诉学弟学妹们如何确立自己未来的目标和志向这样的人生观、如何看待科研团队和合作伙伴这样的价值观、要不要偷懒和出去打工这样的旁门左道……
当然,也有暗讽一年发十几篇期刊论文的教授和学生在制造学术垃圾、丢中国人的脸这样的吐槽。
最引人深思的,是侯晓迪在手册里写的名为「悲壮的学习方式」这个章节,他说吃苦耐劳的学习充其量是悲壮,无法登上真正知识殿堂的大雅之堂。
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
时至今日,距离这本手册的撰写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但这个观点似乎与当下人们所崇尚的教育模式仍背道而驰、格格不入。
因为不管是学校楷模衡水一中,还是家长典范鸡娃中产,都在走一条很难不称之为「悲壮式学习」的路。
两个人在山林里遇到熊,其中一个人赶紧换上跑鞋,另一个人问:反正你也跑不过熊,换鞋有何用? 换鞋那蠢货说到: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
之所以觉得好笑,是因为它的底层逻辑就不对,在山林里跑的快不快,跟一个人穿跑鞋还是普通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因为想要在山林里跑得比别人快,更取决于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行不行,以及对这片山林的地形够不够熟悉。
而这些显然是需要通过长期锻炼和学习的,并非一双跑鞋就能解决。退一步说,一个人爆发时肾上腺素分泌量,都比那双跑鞋要重要百倍。
而现在,太多的人想要忽悠家长们掏钱去买各式各样的跑鞋,并妄图在遇到熊的时候跑得比别人快。
而从历史长河的空间纬度来看,一个生活在现代的普通人,是古代达官显贵,甚至帝王将相都难以想象的存在。
首先是知识积累,当代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大概能超过半个世纪前80%以上的人,而放在一百年前就更了不得了,差不多可以进科学院当院士;
其次是生活质量,可以说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前的所有人,比如住的方面,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慈禧当年也不一定有咱舒服;再比如吃的方面,虽说榴莲、车厘子、厄瓜多尔大白虾有点贵,不能经常吃,但偶尔咬咬牙「给自己过个年」也未尝不可,这吃的可比乾隆当年下江南花样都多。
要知道一百多年前,想要顿顿吃上白米饭那都是小老百姓的奢望。
再来说说科学与科技,以前思念挚友、思念亲人得飞鸽传书,现在复兴号百公里恨不得提速到四百,这何止是古人难以想象的「日行千里」;除此之外,还能躺在床上刷抖音、叫美团、逛淘宝……
最后说说平均寿命,其实寿命的长短通常受两方面的制约,除了说跟个体本身的基因、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有关以外,其实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看古装剧里皇子公主动不动就夭折,这也不全是编剧们臆想出来的,而是那个时候的医疗技术水平就是不行。但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5岁以上,而且通常每往后4年,人口平均寿命会上涨1岁。
所以你看,当下的一个普通人,仅仅是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他的生活状态在一两百年前都是王侯将相梦寐以求的,甚至可以说是神话般的奇迹。
如果再往后推二三十年,社会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事实上,无论这一代家长如何贯彻「悲壮式学习」,孩子成年后大概率只能做一个普通人。
这里面其实蕴含着一个最朴素的定律——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的。
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都是次要的。
况且说得再直白一点,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朝着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方向发展。
比如英美的那些藤校,在奥数风的席卷下,比早些年何止是难了十倍、百倍。
再比如前几年超一线城市的房价虽高,但是风口产业中的从业者收入更高,照样能买得起的,现在房价虽然看起来是跌了点,但是之前辉煌的那批从业者如今是个什么境况,自是不必多言。
以及前段时间关于读研究生学校不安排宿舍的话题冲上了风口浪尖,如果说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又恰好在北上深读研,那每个月生活成本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另外就是学区房太贵了,补课也太贵了,而且学历贬值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我一直觉得孩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拿到基因彩票的,聪明、听话、自驱力极强,学习根本不用父母和老师费太大的劲,这类孩子未来就是要上985以及海外顶级名校的,而学校的教育就是为了把这样的孩子给筛出来;
一类真的就不是学习的料,孩子本身不坏也不傻,但就是一上课就头疼,不如趁早别逼孩子,把性格练的棒棒的、身体练的棒棒的,就很好;
剩下的一类就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盯紧点,成绩就上去了,否则成绩就下去了,这类孩子大概率很难考上名校的,但未来上普通大学不会是难事,很多学校都愁你不去上。
所以说,普通家庭真心为孩子好,不如务实地攒点钱,在接下来无数个人生岔路口处,多给他提供几个可以自由选择的选项。毕竟智力不一定会遗传,但财富大概率可以。
有天天琢磨孩子的力气倒不如自己多搬几块砖,控制自己可要比控制别人容易得多。
而如果我们能够一方面尊重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把考上名校看作是学习的终点,也不难发现「悲壮式学习」除了剥夺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得的快乐和自由时光」之外,对其人生长线收益所产生的助力,真的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