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传情20年,她见证苏东剧变

体娱   电影   2024-11-03 08:20   陕西  

意识形态是一种包装,而且是一种屏蔽了客观事实的包装,在意识形态之下,客观事实是不重要的,意识形态挂帅的基础上,站队的双方会唇枪舌剑,唯独不需要尊重客观事实,因为在讲述客观事实的时候,意识形态的妆容就不那么好看了。人们往往明里非常拒绝意识形态,然而在被意识形态包装的外部环境的歇过之下,却很难从中走出来,人人都说自己不是带有意识形态,但人人都避免不了意识形态,但抛开这一切来看待客观事实,或许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部半纪录片电影,本片叫《革命之间》,影片讲述的是两个姑娘之间的友谊,这场友谊跨越时间空间。罗马尼亚姑娘玛丽亚与伊兰姑娘赫拉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友谊却因为时间与历史的重大变故而中断,几十年过去,时过境迁,他们之间往来的书信却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两国的历史。



赫拉是在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的时候毅然回国的,此后,她便再也没有见到玛丽亚,而对于玛丽亚来说,几十年过后,苏东剧变,曾经联系这两人的苏联构筑的社会主义阵营随之解体,这一切的背后是历史也是现实,是意识形态也是人文因素。两个人跨越了几十年的通讯当中,不知不觉的见证了一段属于几个不同世界的历史。



赫拉与玛丽亚相识于罗马尼亚,赫拉之所以来到罗马尼亚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伊朗还属于沙阿王朝,这是一个由亲西方世俗化势力组成的君主立宪体制,在这体制之下,赫拉有机会来到但是属于苏联阵营的罗马尼亚留学,这看似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赫拉还是能出国的,对于她来说,伊斯兰革命没有发生的时候,自己在亲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之下,还是获益者。



然而到了1979年,当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之后,作为进步青年的赫拉愤然回国作为了革命参与者,当伊斯兰革命推翻了沙阿领导的君主体制之后,这对于伊朗普通人来说是进步的,同时也是可以获益的,但对于赫拉这样的原本的获益者来说却是一种退步,因为这个时候开始,宗教文化替代了亲西方的世俗文化,赫拉出国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了。于是,她跟玛丽亚之间的友谊就变得坎坷了,虽然两个人还在通信,但是见面却成了奢侈。



可能大家在看到这点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感叹曾经的沙拉领导的政府之下的伊朗是多么的美好令人怀念,而后被推翻后上台的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共和国则是封闭的保守的,甚至是落后愚昧的。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但是站在这种情绪之后的人们的立场才是产生这种情绪的关键。如果你的立场是沙阿王朝时期的贵族以及上层社会,你自然会觉得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共和国是落后愚昧反人类的,反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伊朗平民百姓,那么立场将会截然相反。如果不承认这一点,而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站队去批评伊朗的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封闭,这并不是客观。



同理,但赫拉跟自己的国家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作为曾经的苏联阵营的一员,罗马尼亚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见证了自己的历史,当苏东剧变发生之后,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随之土崩瓦解,这对于见证了社会主义过去的人们来说是一种世界观的崩塌。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曾经的苏联自然不会有好的评判,但是作为曾经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普通人,当支撑着自己的大后方的阵营土崩瓦解之后,玛丽亚真的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以及收益吗?这里需要画上一个问号。



时代的巨变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见证历史的时刻,只不过区别在于有的参与者是受益的一方,而有的参与者则是承受代价的一员。当有人打折自由或者民主的旗号去为自己牟利的时候,跟从者需要清醒的意识到这场“革命”的结果是不是会提升自己的生活,每一个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权益,然而那些需要付出的代价需要谁来承受,那些获得收益又该如何分配,这才是重点。



很多当代打折民主自由旗号的人未必真正的为普罗大众的权益发声,当良心可以论斤买卖的时候,真相究竟是什么就更加关键了。不同的阶级的人总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下发声,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非要给这样的客观事实披上一层意识形态的外衣则是愚蠢的。可笑的是,那些所谓的民主自由的人最不愿意讲求的就是客观事实,因为客观事实不会讲意识形态,客观事实不会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客观事实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因为讲了客观事实,一切意识形态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大潮退下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那些想要把水搅浑的人,自然视客观事实为眼中钉,因为客观事实打脸的速度远超他们精心构筑的谎言。


……

你好,再见

抽屉电影
每天为你推荐一部经典电影,风雨无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