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苏联,捷克电影人的摇篮

体娱   电影   2024-10-15 08:20   陕西  

很多事情,一旦程式化的固定住之后,就会产生问题,流水不腐,然而一旦将一种思潮或者是其他事情固定化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机械力量,这种力量阻碍前进发展。同时也会滋生出来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很简单,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是一种阻碍,还是一种促进即可,大可不必对于一种思潮进行全方位的嘲讽,因为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这一次你在嘲讽别人,下一次可能就是别人在嘲讽你。当标准一样的时候,总有人会犯蠢。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巴纳巴斯考斯事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本片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65年拍摄上映的作品,因为电影讽刺了当时的苏联,因此被禁止放映很多年,当然,今天我们是可以看到这部影片的,但是就影片的内容而言,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确实是对于苏联的一种直接的,赤裸裸的讽刺。



《巴纳巴斯考斯事件》讲的是一个在演奏团不起眼的人物巴斯的故事,巴斯一直以来担当的是三角铁演奏者的角色,因为在交响乐中,三角铁是最不引人注目的,所以巴斯总是掐着点去发挥自己的作用。也正是这样,指挥家对于巴斯很有意见。然而某一天,一封看似寄错了的邮件却使得巴斯重新获得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机遇。



邮件告诉巴斯,从此以后,乐团的主任这一职位就是你的了,至于说为什么让巴斯担当重任,原因在于组委会想要创新,想要平等,因此,巴斯作为一个三角铁演奏家就这样成为了不二人选。成为了主人之后的巴斯可谓是春风得意,他很快的适应了这个可以昂首在前,发号施令的角色,之前对于自己非常不满的乐队指挥翻脸比翻书还快。



沉浸在官威当中不能自拔的巴斯开始了对于演奏团的革新,他开始打破原有的交响乐的站位以及乐器的用途,将原有的台前的放在了幕后,将原有的幕后的搬到了台前。巴斯这种玩闹式的颠覆使得乐团一时之间怨声载道,然而组委会对于巴斯的行为是高度认可的,也因为这样,巴斯甚至开始了一场由三角铁担当主角的演奏会,演奏会看似让现场的观众们恶评如潮,大家也都在议论,这一次巴斯肯定是要卷铺盖走人了,然而很快,组委会带来了消息,巴斯的这场演奏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巴纳巴斯考斯事件》几乎是将讽刺写在了脸上,讽刺的对象自然是被认为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的苏联政治体制。为了突出这一讽刺,影片不惜将所有的布景经过了精心设置,看似华丽的演奏大厅,给人的感觉并不似艺术的殿堂,而是一种死板呆滞的监狱,而所有人的生活也被描述成为了枯燥乏味。政府职员们的机械呆板,街上行人以及城市普通人的麻木不仁等等,这些都是对于苏联时代的夸张讽刺。为什么说夸张呢?因为这是电影。电影代表的是一种作者的视角。



而本片的讽刺的核心就在于苏联当时的音乐理念,这种理念虽然是形式主义,但是也是对于现有的秩序的一种颠覆,将原本不起眼的三角铁搬到了台前,将原本重量级的支柱大提琴彻底的忽视,这看上去很滑稽,实际上也是一种革新的选项,虽然本片对于这种行为进行了嘲讽,而嘲讽的目的自然是对于社会主义者一种诞生在资本主义之后的性的政治制度的一种挪于,但对于这种挪于,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其中的意义。



讽刺苏联的电影,无一例外将苏联的错误或者说是不好无限制放大,并以此来彰显苏联当时的死对头美国的好。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但这种手法真的完美无瑕么?如果那些信奉自由主义的人用这种方式来攻击苏联的话,或者说苏联的存在不合理的话,是不是这记回旋镖会砸到自己呢?



我们可以琢磨一下,资本主义诞生之前,欧洲社会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神权至上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是不是就像是本片当中的被嘲风的苏联以及苏联的死对头美国之间的关系呢?当然,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对于神权至上的革新,就不会有今天的资本主义产生,同理,当今天的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如果他不能进行自我革新,那么它跟十七世纪之前的黑暗时期的欧洲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苏联当时的存在,就是一种逼迫资本主义进行自我革新的力量,虽然苏联随后失败了,但是这种尝试本身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至少苏联的存在给出了当时的世界的另一种选项,即便是这种选项有很多弊端,但是也是一种不同的选项,哪个选项是完美无缺的呢?然而很多人站在自由主义的后面是看不到这种不同的,讽刺苏联没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就是完美的,并不代表资本主义阵营在当时的就是充满活力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爆发了各种左翼运动,这就是很好的说明。作为同时代作品,本片并无本质区分。


……

你好,再见

抽屉电影
每天为你推荐一部经典电影,风雨无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