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春】老传统是怎样过立春的

旅行   2025-02-02 20:02   北京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不但是二十四节气的开始,也是春天的开始。每到立春到了,就意味着寒冷肃杀、万物闭藏的冬天已经过去,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正在到来。


(资料图)


在我国古代,立春是个很大的节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首先,是要祭祀春神。


“立春大如年”。立春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是春神。《魏书 礼志》记载:“立春之日,遣有司迎春于东郊,祭用酒、脯、枣、栗,无牲币。”这说,到了立春,皇帝会派遣大臣执行迎春典礼,以酒、脯、枣、栗作为祭祀用品。只是没有用牲币,够不上大祀的级别。


到了隋唐时代,立春祭祀春神的规格提升了。《隋书·礼仪志》记载:“顷代郊祀之服,皆用衮冕,是以前奏迎气祀五帝,亦服衮冕。愚谓迎气祀五帝亦宜用大裘,礼具一献。帝从之。” 


(资料图)


在大唐盛世,社会安定,百业兴旺,从皇上、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很重视在立春这天,或举行官家仪式隆重地庆祝,或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欢喜过节。在《旧唐书·礼仪志》中有一段说明:“武德贞观之制,神祗大享之外,每岁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在立春当天,大致进行四种活动——“祭春”“鞭春”“饰春”“咬春”,全国上下,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贩夫走卒,都参与其中。


此后,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千百年的变迁,祭祀春神的规格日渐下降,但形式更加多样,影响更加深远。以至于到了现代,全国各地依然有许多地方在立春举行祭祀春神的习俗,并演化成鞭春牛、探春、咬春、送春、等活动。


(资料图)


其次,是要祭祀祖先。


中国是非常喜欢寻根问祖的民族,对于自己先祖有着十分浓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对于不尊重先祖的人,人们专门发明了一个贬义成语送给他“数典忘祖”。到了立春这个重要的节日,人们总是要以各种方式来祭祀自己的祖先。


(资料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立春也形成了众多民俗习惯。立春的民俗具有“除旧迎新”的特点,戴春胜、“咬春”等等,都具有一种应景的仪式感。


“鞭打春牛”祈求丰收


在农耕社会,立春对农事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官方和民间都很重视,民间的庆贺活动更热闹一些。立春举行的活动叫做“迎春”,要报春、送立春帖子,还要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灾”。人们关心土地耕种,立春时,“鞭打春牛”习俗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了。所谓“春牛”,可能是用纸糊成的,也可能是泥做成的,然后在“春牛”肚子里装上五谷。


“打春牛”的活动开始后,等“春牛”的肚子被打破,人们会将流出的五谷分吃,期待会迎来一个丰收年。


(资料图)


立春“咬春”吃春盘


立春时的饮食同样有讲究。例如,立春要吃春饼,也有人家,会把一些瓜果糕饼做成拼盘以供食用,就叫“春盘”。春饼又叫荷叶饼,是一种烫面薄饼,取两小块水面,擀成薄片,烙熟后揭开,便成了两张饼。这是用来卷菜吃的。


还有,立春需要“咬春”。就像明朝<酌中志>记载的那样“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过去立春时,老北京有沿街叫卖‘心里美’萝卜的小贩,把萝卜沿着圈从上往下切,到最后的形状就像花瓣一样,十分好看。”高巍说,立春要吃一些与春季适应的食物,春饼里的豆芽、韭菜,也是“生发”类的蔬菜,算是节令食品。


(资料图)


民俗中立春的禁忌


一、立春之日不看病,在立春那天是不适合去看病的,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这虽说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但是也不可不遵守哟。


二、立春之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为什么非要选在这一天去理发呢?


(资料图)


三、立春之时不能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都说春暖大地,这是万物初始的时候,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建议大家去田间或者公园走走,吸收新鲜空气,感受活力与自然,为自己的新年讨个吉利。


四、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开始才能迎来来年的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五、立春之日莫搬迁。很多人都应该知道,搬家不要选择在四立八节之上,因为这是气节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动荡。



相关内容链接

北京白云观甲辰年拜岁神通知

六十甲子神图谱详解



北京白云观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


弘扬优秀传统    传承中华文明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的公众平台,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发布北京白云观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