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川航3U8925航班因乘客携带的充电宝冒烟,紧急备降桂林。这一事件再次将锂电池的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有网友直呼:“一定要加强安全宣传啊,太吓人了”。也有人表示:“就有那么些人飞机上不让用充电宝的时候偷偷用”。
尽管航空公司和机组迅速处置,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但我们仍需反思:为何充电宝成了航班安全的“隐形炸弹”?在携带和使用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事实上,在如今共享充电宝覆盖率极高的环境中,随身携带多个充电宝是否还有必要?
一、事件回顾:从冒烟到安全备降
根据川航发布的信息,11月30日,3U8925航班起飞后,一名乘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出现冒烟情况,客舱瞬间烟雾弥漫。机组果断采取应急措施,飞机于18:38备降桂林,处理完情况、安全确认后再次起飞,当晚21:29,航班顺利抵达厦门。
这一事件幸而未造成更大损失,但它背后潜藏的风险值得我们警惕。
近年来,充电宝引发的航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据公开报道:
• 2019年9月,南京飞厦门航班因乘客携带的充电宝起火备降;
• 2023年8月,拉萨飞上海航班因充电宝掉入座椅缝隙被挤压冒烟备降武汉;
• 今年2月,菲律宾皇家航空一航班因乘客充电宝爆炸备降香港。
这些案例反复警示,充电宝若未按规定使用,对用户自身安全以及公共安全存在重大威胁...
二、使用充电宝的五大安全隐患
(一)购买不合规产品
不少人为了省钱选择无3C认证的充电宝,这些产品常因电芯质量低劣、保护电路缺失而存在短路风险。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充电宝亦要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厂家信息、防伪码以及3C标志等内容。
(二)托运充电宝
根据民航规定,充电宝只能随身携带,严禁托运。但有些乘客疏忽大意,将充电宝遗忘在托运行李中,而托运过程中若因重压或撞击导致短路,后果不堪设想。
(三)飞行中违规使用
飞行过程中,部分旅客私自使用充电宝为手机充电,甚至为充电宝本身充电,极易因过热引发冒烟甚至起火。更有案例显示,充电宝掉入座椅缝隙被挤压时,短路的可能性大幅增加,也警醒乘客要严格遵守使用规范。
(四)忽视环境与存放要求
将充电宝放置在高温、潮湿或暴晒环境中,容易造成电芯失效或外壳变形。狭小空间和长期挤压也可能触发短路,成为飞行安全隐患。
(五)忽略充电宝异常信号
当充电宝出现发热、变形、异响等异常状况时,部分旅客仍选择继续使用,是非常危险的。出现这些信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尽快处理。
总之,尽管充电宝为现代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在出行时,理应减少携带数量、选择安全产品、严格遵守航空规定,既是对自身负责,也是对公共安全的尊重。记住,飞行安全无小事,每个细节都关乎生命的守护,更是对公共安全的保障。
----/热门文章 H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