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春第一会上,华为等名企纷纷表态……

时事   2025-02-06 20:23   湖北  


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王峻



2月6日,武汉举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这是武汉新春“第一会”。


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武汉科技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颁发奖金和聘书。


会上,

来自企业、城区、高校、

科研机构的代表分别发言,

字里行间充满科技报国的生活情怀,

对科技前沿趋势的深刻洞察,

以及对武汉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切关心

和参与武汉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信心。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
在汉布局打造全球领先的“光能力中心”
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武汉相关单位获奖数量和含金量创历史最高,在全球有关科技创新权威排名中持续进位,胡厚崑表示,这些成绩充分体现了武汉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

多年来,华为重视基础研究,围绕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领域,坚持“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胡厚崑说,“华为在武汉将持续围绕光学、光材料等根技术开展研究,真正做到技术扎到根。”

胡厚崑谈到,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华为过去十年,持续将销售收入的15%以上投入研发,过去三年在面临严峻的挑战下,这个比重反而提高到了20%以上。以光技术为例,华为在武汉布局打造全球领先的“光能力中心”,并努力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

“武汉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华为将继续把武汉作为业务布局的重点区域,持续拓展合作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社会各方一起努力,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生态、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武汉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胡厚崑说。

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
武汉在网安产业领域有无可比拟先发优势
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科技创新的方向,同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

今年春节,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奇安信的安全智能体也深度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在为政企客户提供威胁研判等多个场景里表现卓越。

齐向东认为,DeepSeek颠覆了现有的人工智能路径,近年来,人工智能创新的学习门槛和成本的快速下降,将激发创新创业团队涌现。他认为,人工智能创新引发了更大胆的未来设想,技术应用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等结合或将变成未来产业的基础设施。

他说,奇安信将持续在武汉发展,助力推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为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护航。

齐向东说,武汉在网络安全产业领域有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奇安信在武汉投资建设“三中心、三基地”,总投资预计超过10亿,还全力支撑基地的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中央企业网络安全专项万人培训,已为61家中央企业的近6000名部门领导、安全工程师开展了实战化培训。

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周路明

武汉可导入增量要素“借力创新”

过去十年,中国在应用端创新呈现爆发的态势,从传统制造到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新能源、机器人等新赛道,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增长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形成了“应用端创新”的中国模式。


周路明说,武汉是国内最早把握走向应用端创新趋势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武汉大手笔建设以武创院为代表的应用端创新载体,通过“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打造市场化遴选机制的样板,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最大限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武汉在“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上连续进位至全球第13、全国第5,每万家企业中高企数量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


为进一步推动武汉打造应用端创新高地,加快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周路明建议:总结吸收国内外创新经验,探索应用端创新的组织方式。他认为,武汉推进应用端创新的重要环节是,通过跨区域、跨境的协同网络导入增量的人才、资金、项目、数据等创新要素“借力创新”,引进和培育更加国际化的创新主体,构建合作化、网络化和互动化的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通过放大“应用端”,带动升级“创新端”。


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子清

加快建成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的有效路径,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50%,企业R&D经费投入增速近50%,岚图、小鹏、莲花、奕派等新能源品牌破“卷”突围,去年全区新能源车产量增长超66%。


刘子清介绍,武汉经开区着力聚资源,建成华科大、理工大军山校区,落地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促成东风公司与华科大成立联合研究院,支持东风、亿咖通、鼎龙牵头组建3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同时,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推动重点企业设立研发机构239家,全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12家、四年翻一番。


该区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有效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落地全球最大吨位的一体化压铸项目,发布车规级芯片DF30、鼎龙晶圆抛光垫等多个“首款、首次、首创”成果,高价值发明专利年均增长78%,建成华科大未来院、武汉中科先进院等30家中试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6亿、每年翻一番,打造孵化集群,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布局科创空间超100万方,建成双创孵化载体28个、实现8倍增长。


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悦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

近年来,东湖高新区加快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存储芯片、空芯光纤、稻米造血等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世界领先,中国信科等企业共摘得6项国家科技奖励、60项省科技奖励,东湖科学城建设成势见效。

沈悦介绍,东湖高新区将加快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扩面提质,更大力度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湖科学城“一廊一城”核心承载区,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据介绍,东湖高新区加快资源汇聚,建好用好在岸、离岸创新中心和欧洲分中心,建成“湖北—香港科创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平台等科创资源上平台。

据介绍,该区将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科创平台联合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不少于3家产业创新平台,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开展“揭榜挂帅”。同时,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组建未来产业发展研究院,重点推进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半导体等30个未来产业项目,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

一批院士团队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聚焦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持续推进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组织优势团队抢占生物育种、生物安全、营养健康等基础前沿竞争制高点,一批“十年磨一剑”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竞相涌现。


严建兵介绍,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该校依托湖北洪山实验室,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培育产业一体化,缩短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周期。陈焕春院士、金梅林院士团队把突破重大疫病基础理论与创新防控技术、创造疫苗产品、创办高新企业相融合,创办的武汉科前生物成为我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邓秀新院士团队围绕我国柑橘无核化、鲜果周年供应等重大需求,接续推进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赵书红教授领衔的生猪育种团队创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实现全流程国产化,培育出“楚乡黑猪”新品种,孵化出武汉影子科技。


中信科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范志文

牵头联合在汉企业高校组建创新实验室

作为首批武汉市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代表,2024年,中信科移动牵头联合7家在汉企业高校共同组建星地融合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范志文介绍,卫星互联网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环节,也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中信科移动作为卫星互联网领域的核心企业,全面参与了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的构建与发展,首创“5G兼容、6G融合”的星地融合发展路径,引领了星地融合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自去年实验室成立以来,我们深入对接武汉市地方资源,各成员充分协同,聚焦卫星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合力突破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体制与地面网络融合等技术难题,推动关键器件国产化替代,探索与北斗融合创新应用,目前,实验室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他透露,实验室将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大产业协同和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把武汉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

武创院已累计成立专业研究所26家

武创院自2022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已累计成立专业研究所2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53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家;集聚领军科学家和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800余人;投资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孵化高科技企业370多家,初步构建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转化体系。

李锡玲介绍,武创院探索创新“大胆资本+耐心资本”持续接力机制,以“拨转股”方式,助推40余个早期项目迈出“关键第一步”,一年左右已有10%获得社会化融资、成功转股,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联合头部资本组建7只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总规模近40亿元。

她透露,武创院突出国家级平台源头引领,成立“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创新服务中心,2个项目获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立项。聚焦光电子产业“独树一帜”地位,推动院士团队国产仿真软件技术快速落地,联合发起成立“高端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武创院临床资源合作联盟”,发布“武创院生命科学仪器生态图谱”等,助力打造相关产业创新高地。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李庆 王峻)
编辑:罗婷 刘思宇
审核:谢礼逵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