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王峻
会上,
来自企业、城区、高校、
科研机构的代表分别发言,
字里行间充满科技报国的生活情怀,
对科技前沿趋势的深刻洞察,
以及对武汉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切关心
和参与武汉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信心。
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周路明
武汉可导入增量要素“借力创新”
过去十年,中国在应用端创新呈现爆发的态势,从传统制造到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新能源、机器人等新赛道,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增长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形成了“应用端创新”的中国模式。
周路明说,武汉是国内最早把握走向应用端创新趋势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武汉大手笔建设以武创院为代表的应用端创新载体,通过“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打造市场化遴选机制的样板,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最大限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武汉在“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上连续进位至全球第13、全国第5,每万家企业中高企数量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
为进一步推动武汉打造应用端创新高地,加快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周路明建议:总结吸收国内外创新经验,探索应用端创新的组织方式。他认为,武汉推进应用端创新的重要环节是,通过跨区域、跨境的协同网络导入增量的人才、资金、项目、数据等创新要素“借力创新”,引进和培育更加国际化的创新主体,构建合作化、网络化和互动化的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通过放大“应用端”,带动升级“创新端”。
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子清
加快建成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的有效路径,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50%,企业R&D经费投入增速近50%,岚图、小鹏、莲花、奕派等新能源品牌破“卷”突围,去年全区新能源车产量增长超66%。
刘子清介绍,武汉经开区着力聚资源,建成华科大、理工大军山校区,落地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促成东风公司与华科大成立联合研究院,支持东风、亿咖通、鼎龙牵头组建3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同时,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推动重点企业设立研发机构239家,全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12家、四年翻一番。
该区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有效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落地全球最大吨位的一体化压铸项目,发布车规级芯片DF30、鼎龙晶圆抛光垫等多个“首款、首次、首创”成果,高价值发明专利年均增长78%,建成华科大未来院、武汉中科先进院等30家中试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6亿、每年翻一番,打造孵化集群,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布局科创空间超100万方,建成双创孵化载体28个、实现8倍增长。
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悦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
一批院士团队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聚焦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持续推进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组织优势团队抢占生物育种、生物安全、营养健康等基础前沿竞争制高点,一批“十年磨一剑”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竞相涌现。
严建兵介绍,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该校依托湖北洪山实验室,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培育产业一体化,缩短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周期。陈焕春院士、金梅林院士团队把突破重大疫病基础理论与创新防控技术、创造疫苗产品、创办高新企业相融合,创办的武汉科前生物成为我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邓秀新院士团队围绕我国柑橘无核化、鲜果周年供应等重大需求,接续推进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赵书红教授领衔的生猪育种团队创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实现全流程国产化,培育出“楚乡黑猪”新品种,孵化出武汉影子科技。
中信科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范志文
牵头联合在汉企业高校组建创新实验室
作为首批武汉市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代表,2024年,中信科移动牵头联合7家在汉企业高校共同组建星地融合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范志文介绍,卫星互联网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环节,也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中信科移动作为卫星互联网领域的核心企业,全面参与了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的构建与发展,首创“5G兼容、6G融合”的星地融合发展路径,引领了星地融合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自去年实验室成立以来,我们深入对接武汉市地方资源,各成员充分协同,聚焦卫星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合力突破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体制与地面网络融合等技术难题,推动关键器件国产化替代,探索与北斗融合创新应用,目前,实验室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他透露,实验室将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大产业协同和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把武汉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
武创院已累计成立专业研究所2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