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月6日环球网消息,2月5日,四川成都一女子发视频吐槽,现在的摔炮包装像奶糖,导致她不小心误食,被炸伤了口腔。
当事人巫女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摔炮是她弟弟提回来的,当时家里客厅只开了电视,没有开灯,光线比较昏暗,她感觉摔炮包装和小时候吃的香芋奶糖很像,就拿了一个放在嘴里咬了一下,“直接就爆了,当时我都蒙了,说实话当时没有感觉到痛,只感觉到嘴巴里都是火药味。”
别把“好吃到爆炸”只当个笑话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一开始,很多网友只看了新闻标题,以戏谑态度看待此事,认为当事人过于“粗心大意”“缺乏常识”,连小孩都认识的摔炮,一个大人怎么会认成奶糖?甚至有网友玩梗说,这算不算“好吃到爆炸”?
但是,看到巫女士发出的这款摔炮的包装之后,很多网友就瞬间共情了。这种类似胶囊款的条形包装,确实很像是糖果,具有相当的迷惑性。有网友还将这种摔炮的照片上传到智能搜索中识别,识别结果就是“糖果”,所以,还真不能先入为主地,觉得是巫女士自己大意了,这换了谁来,都可能会犯迷糊。
外观上看,香芋奶糖和摔炮确实存在包装相似,有网友表示颜色更像山楂糖(来源:环球网)
摔炮是春节期间常见的烟花爆竹类玩具,其主要受众就是少年儿童,如果摔炮包装得像奶糖,成为一种流行,那无疑会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这种摔炮的包装之所以具有误导性,除了颜色、形状与奶糖包装相似外,其小巧精致的外观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判。如果包装上的警示标识不清晰,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成年人尚且难以分辨,更何况是认知能力有限的孩子们。
少年儿童天生好奇心强,但辨别能力有限,安全防范意识较弱,更容易将摔炮当作糖果误食。而且未成年人反应能力比较慢,遇到突发的危险可能也不太会处理,更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所以,这事不能仅仅当个新奇事或是笑话来看待,应该正视背后隐藏的安全问题。生产厂家在设计摔炮包装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误食事件的发生。
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的摔炮包装确实很像糖果
也有网友解释称,摔炮这样设计包装,是为了防潮以及防止运输过程中被压爆炸,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与包装不应存在误导性也并不矛盾。根据相关国家标准,烟花爆竹类产品应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志和流向登记标签,标志应附在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上,包装上应有“烟花爆竹”“防火防潮”“轻拿轻放”等安全用语或图案。但是从网友们晒出来的摔炮包装来看,很多厂家都忽视了“安全提示”这一重要的元素。如果一种包装设计只考虑到了厂家的便利,却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那么这种设计肯定是不合格的,更不应该成为流行的“热梗”。
擦炮摔炮属于高危险性烟花爆竹产品,其包装绝不能忽视视觉辨识度这一重要安全指标,更不能为了吸引儿童购买,刻意地做得花哨可爱,跟食品包装高度相似。监管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对摔炮包装的安全评估,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包装要及时予以纠正,消除安全隐患。同时也要及时发布安全提醒和警示,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
短视频平台上还有把摔炮说成糖果的恶搞视频(来源:短视频平台截图)
安全不应该为好玩让路,卖给孩子们玩的东西,安全永远都要放在第一位。现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还有不少人拿这种摔炮伪装成糖果整蛊,拍成搞笑段子,有些还收获了不少流量,这其实都是相当危险的行为,很容易引发公众的误解和模仿。
平台也应该及时对这一类的内容加强监管,及时处理,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只有人人对安全问题更敏锐、更上心、更重视,将各类安全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才能让孩子们安然地享受欢乐童年,远离危险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