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2.0版”沈葆桢史迹展已通过市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沈葆桢故居还将继续开展活化利用工作。
▲专家组现场验收“2.0版”沈葆桢史迹展。
沈葆桢史迹展提升亮相
今年是沈葆桢巡视台湾150周年。6月,沈葆桢史迹展在位于三坊七巷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一进院落开展,并同时举行了纪念沈葆桢巡台150周年的系列活动。
随着沈葆桢故居后续修缮全面完成,市文物局对沈葆桢史迹展进一步优化提升,并委托福州日报社福州晚报团队策展。10月底,提升后的“2.0版”沈葆桢史迹展正式与公众见面。
▲游客参观“2.0版”沈葆桢史迹展。
提升后的史迹展从原来的一进院落扩充到二进、三进。其中,一进、二进院落展览内容为“沈葆桢生平”“千年变局”“船政大臣”“巡台抚台”4个部分,讲述沈葆桢创办船政、巡台驱寇、开发和建设台湾的时代风云和丰功伟绩;三进则展示沈葆桢和他的亲友圈书画作品。
“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大事。这次展陈内容特别充实了沈葆桢创办船政的故事和史料,系统梳理了沈葆桢在任上实施建船厂、造兵舰、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生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举措,让船政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自强之道、复兴之路的前沿阵地。”福州晚报策展团队负责人介绍说。
▲游客通过史迹展了解沈葆桢家族谱系。
展览还增加了关于沈葆桢的生动故事,如充实了左宗棠邀请沈葆桢接掌船政事业而“三顾宫巷”的故事,同时通过大型雕塑、模型还原了左宗棠“三顾宫巷”的场景。
“巡台抚台”部分介绍了“牡丹社事件与日寇侵台”“巡台驱寇与《北京专约》”“抚台方略与开发台湾”“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等内容,直观而全面地展示了沈葆桢巡台驱寇,以及开发和建设台湾的丰功伟绩。
▲提升后的沈葆桢史迹展吸引了众多游客。
连日来,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来。“这些丰富的图文材料,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鲜活、立体的沈葆桢。通过展览,我们了解到沈葆桢曾经为中国的海防建设和台湾的近代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这位福州先贤令我们倍感骄傲!”观展市民张帆说。
“这座古厝回到了它原来的样子!”
“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郑氏、刘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郁达夫的《闽游日记》记录了他对宫巷的印象。
宫巷是三坊七巷中保存明清建筑最多也最完好的一条街巷。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故居就位于宫巷26号(原11号)。
沈葆桢故居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约400年。清同治年间,时任江西巡抚的沈葆桢购置此大院并加以修葺,后为沈家后裔居住。该建筑坐北朝南,以封火墙围合,占地面积2796.7平方米,由主落、西侧落、边落三跨院组成。
▲完成整体修缮的沈葆桢故居。
沈葆桢故居的建筑主体构架保存完好,从现存构架结构和构件形式可见该建筑从明代始建,清代和民国时期均有不同程度修葺和扩建,展现了三个时期福州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可以称得上是福州古厝中传统院落式大厝的“活化石”。
“这座古厝混合了明清以及民国的建筑风格,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按原状修复,既保留各个年代的建筑痕迹,又保持古厝本身朴实的风格。比如主落二进构架风格为明代与清代风格特征共存,插屏门上方的一斗三升、横批的雕刻元素,相较于明代朴素的风格来说,更有明显的清代特征,因此对于游客能看到的大漆脱落后裸露的布坯,这次修缮就保留了原貌。”市文物局专家库成员、文修专家邱守廉说。
此次沈葆桢故居的修缮始于去年4月,历经一年多时间,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代表性古厝在今年10月中旬通过了省文物局的验收。
“这座古厝回到了它原来的样子!”沈葆桢六世孙女沈小菡说,“我出生在沈葆桢故居饮翠楼西侧房的一张清朝年间的美人榻上,成长在故居大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我在此受到了良好的家风熏陶,以作为沈葆桢后代为荣。”
在沈葆桢故居修缮的过程中,文修专家、设计施工单位多次向沈家后代咨询故居的历史原貌等,并邀请他们到现场查看,这种对文物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以及细之又细的态度让沈家后人们十分感佩。
沈葆桢曾经的起居室和早期书房“夜识斋”、亲自取名为“一笑来”的花厅,以及百年流苏树都是市民和游客关注之处。
▲沈葆桢故居内的流苏树。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沈葆桢是船政主要创始人,为驱寇抚台维护国家统一和开启台湾近代化建设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沈葆桢故居的修缮及活化利用意义重大,后续将依托故居建筑格局,统筹好保护利用、展览展示、文旅文创发展等,探索活化利用的样板。
来源: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