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古厝。
每一处青砖屋瓦被修缮规整、
每一个飞檐翘角被悉心修复、
每一堵斑驳的红砖墙被原状修复;
有的活化成为艺文中心,
有的成为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
有的被开辟为红色纪念馆,
有的文史沙龙活动不间断……
10月16日,记者从福州市文物局获悉,2024年度为民办实事的20处文物建筑修缮项目和10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已基本完成,将于11月15日前全部完成。
在福州,越来越多的文物建筑瑰宝被唤醒,赓续着古城千年的文脉,以新的姿态不断融入我们今天的生活。
▲被誉为“八闽奉旨第一祠”的阮公祠成为周边居民喜爱的文化场所。
越来越多古厝被“唤醒”
国庆期间,一拨又一拨游客不辞辛劳,驱车前往福州永泰的山里探宝。
在大洋镇的昇平庄,游客跟随义务讲解员,深入了解这座“国宝”的建造历史。跑马道、美人靠等凝结了古人智慧的传统建筑工艺让外地游客惊叹不已。
无论是昇平庄流传的有关孝道与家庭责任的历史佳话,还是峥嵘岁月里的红色往事,都深深吸引着每一名游客。
“昇平庄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曾是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昇平庄后人鄢守德自豪地说,如今这里不仅是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被哈佛大学、厦门大学的教授相中,在此设立专家工作室。
从濒临倒塌的“空寨”到大洋镇的文化名片,背后是一场从保护“家”到振兴“家”的庄寨保护接力赛。有许多像鄢守德一样的人致力于庄寨守护、见证庄寨复兴。
三坊七巷,除了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还被誉为“闽都名人的聚居地”,素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盛名。林则徐、林觉民、严复、冰心等一大批名人的故居不仅被保存下来,还大都开辟为专题纪念馆,向游客展示闽都的地灵人杰和文脉底蕴。
近年来,三坊七巷里又有不少名人故居被列入修缮范围,如张经故居、沈葆桢故居、陈季良故居(林则徐母家)。今年,三坊七巷大光里23号陈氏民居也得到保护和修缮。
“当从《福州晚报》上得知陈意映的娘家得到修缮时,我非常激动!这里见证了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的一生,是陈意映曾经的避难所。这样有故事的古厝被修缮保存下来,是福州人的幸运。”福州一中语文老师郑晓勤说。
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大光里陈氏民居、郑大谟故居、辛亥革命指挥部旧址、昇平庄等20处文物建筑被列入2024年度市级为民办实事文物建筑修缮项目清单,目前除法海路34号、梅花蔡夫人庙外,其余全部完成修缮。
越来越多人走进古厝
▲古琴爱好者在位于朱紫坊芙蓉弄4号的“集贤宾”内学习古琴。
在古厝里遇到英语角,在秋日里品茗听琴,用闽剧迎接二十四节气……朱紫坊芙蓉弄4号的“集贤宾”近年来人气越来越旺,是不少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文化青年拥护的一处福州古厝。
像它的名字“集贤宾”一样,这里以传统音乐戏曲文化为主题,奉行“让艺术融入生活”的理念,吸引了南音、南箫、古琴、闽筝、昆曲、京剧、闽剧、盘扣、古法旗袍、福州八音等各类非遗传承人和艺术爱好者。
近年来,“集贤宾”根据传统二十四节气,推出了多种不同艺术相融合的特色艺术节目与各种艺术文化公益讲座,年均公益活动和演出100场以上,场场爆满。“集贤宾”被授予2023年福建省新时代特色文艺示范基地。
距离朱紫坊不远的鳌峰坊李世甲故居内,每周都高朋满座。这里长期是“听鼓楼·说古厝——鳌峰文史沙龙系列活动”的开设地和鼓楼区作协作家作品分享会的所在地。
“黄檗文化与中日交流”“穿越科举长廊 细品科举故事”……鳌峰文史沙龙的主题都是聚焦闽都文化和正发生的文化新闻,沙龙的主要分享者多为青年人。
“当时想办这个文史沙龙的时候,就是想要挖掘福州热爱文史且有一定学养的年轻人,让年轻的文史爱好者来唱主角,培养他们的文史兴趣,为福州文史创作培养人才,延续福州人文精神。”鳌峰文史沙龙的创办者、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说。
以福州古厝为载体举办各类文史讲座、艺文沙龙的形式,近几年在福州越来越流行,不断走进公众视野。
如以林则徐纪念馆为依托的左海讲坛,以许厝里(三坊七巷保护成果展)为常设地的古厝大讲堂,以塔亭路68号古厝为办公地的福州古厝研究会的“古厝讲堂”。
“近年来,我明显从越来越多的文化文史沙龙中感受到闽都文化的崛起、福州人文化自信的提升。每周末,我都有听不完的文史讲座和分享,这对于我们这些地方史研究爱好者来说太幸福了!”古厝大讲堂的粉丝杜晓薇说。
▲活化利用后的刘家大院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
芙蓉弄4号、三坊七巷刘氏民居、潮江楼、怡山院等10处文物建筑纳入市文物局2024年度为民办实事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清单。
福建省首个有关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规范性文件《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印发实行……
种种举措都旨在促进和规范福州市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传承,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合理有效保护与传承。
来源: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