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古籍“说话”!重要背景下,部委有新动作

时事   2024-12-17 20:14   北京  

撰文丨高语阳

12月16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展示研讨会”在民族文化宫召开。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卫平致辞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2023年8月起,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对外展出。这次是国家民委首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举办展览。

重要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202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工作。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一概念,是有着真切历史脉络和现实载体的实体。国家民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创新策划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自2023年8月1日开展以来,铸牢文物古籍展接待了全国各地各界3000余家团组,累计讲解场次达3800余场,观展总人数超27万人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树立标杆、丰富话语体系

文物古籍承载文明、跨越古今、见证历史。

让文物古籍“活”起来,讲好民族故事,充分发挥了文物古籍在历史叙事中自带流量的优势,讲好小文物背后的大历史;同时对断章取义歪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错误史观,针对性地进行有理、有据、有力批驳。

国家民委十分重视让文物讲民族故事。

去年6月,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双方合作,更好发挥文物考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并签署合作协议。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表示,挖掘和展示文物古籍中所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一步深化在有关文物古籍展陈、宣传教育、史籍编纂等方面的合作。”

这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是国家民委首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举办展览。

如何从首次变成无数次?如何从首都北京走向全国?

潘岳表示,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为地方筹办同类文博展览做参考。

这次文物古籍展,旨在对文博行业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展示树立标杆。通过展览展示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16日的研讨会上,郭卫平也表示,国家民委将加强指导、统筹资源,民族文化宫要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为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广阔平台、创造有利条件。

12月16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展示研讨会”召开

据了解,国家民委打破单位界限,调动专家学者和干部队伍,从民委系统15万件文物、50余万册古籍中,精挑细选体现共同性、融合性的15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同时协调各省区市给予借展复制支持。

政知君在展览现场看到,最早出现“大一统”字样的文献《春秋公羊传》的注释本《春秋公羊传注疏》,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中统元宝交钞,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在清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敬献的礼品嘎布拉碗等文物古籍,都写满了中华民族向心凝聚的历史。

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并非一日之功。展览还在不断完善充实、优化提升,并扩充了新的选题。

例如,增加八思巴给忽必烈灌顶的法器、清朝皇帝所穿的明黄色金龙蟒袍等西藏地方的相关文物图片,还增加了“铸牢展”西藏专区,讲好西藏与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资料 | 国家民委网站 “道中华”公众号 新华社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政知见
观政识局,知行见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