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这里曾是寂寥荒莽的洪荒大野,这里曾是冰峰耸峙的瀚海雪原。高原飞云,曾在这里俯视千秋;雪域风沙,曾在这里拂动张扬。这里就是幅员辽阔、神奇壮美、资源富集、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民族和睦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伴随共和国奋进的脚步,在新时代之光的辉映下,海西州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两个重点”,集中优势力量建设格尔木盐湖绿色产业园、德令哈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园“两个标杆”,打造柴达木全域有机枸杞种植基地、冷湖绿色算力特色小镇“两个亮点”,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奏响了“产业兴旺、文化交融、宜居宜业”的高质量发展乐章。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引着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从产业四地的建设现场到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从科技创新的热土到文化自信的舞台……时间的如椽巨笔,擘画现代化建设的壮阔画卷;追赶的嘹亮号角,鼓舞奋斗者永不停歇的坚定步伐。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海西大地徐徐展开。
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潮涌澎湃,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除海洋以外的山川、河流、湖泊、戈壁、草原、森林、雪山、湿地、峡谷等全部自然风貌,特有的高原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功能,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海西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工作体系,生态管护员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变革。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雪豹、棕熊、野牦牛、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海西州域主体为柴达木盆地,素有“祖国聚宝盆”之称,已发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90种,其中钾盐、镁盐、锶矿等6种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盐湖资源尤其富集,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盐湖,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锂等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近年来,海西州聚焦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启动格尔木盐湖绿色产业园建设,全力推进盐湖资源有序开发、产业绿色发展,1000吨氢氧化锂等项目顺利建成,国内最大的万吨食品级氧化镁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生产钾肥748.96万吨、碳酸锂13.39万吨,分别增长4.8年、21.8%,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海西盐湖产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转变,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海西光富、风好、地广,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年风能可利用时间达3500—5000小时,可用于新能源发展的土地资源近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为富集、风力资源最为优质的地区之一,清洁能源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近年来,海西州紧紧抓住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全省的49.23%,跃居全省第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95%。规划建设德令哈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全国电源规模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的柴达木沙漠基地格尔木东分基地获批。如今,海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呈现“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的美好图景。
海西风光壮美,巍峨圣洁的冰川雪山,广袤辽阔的森林草原,“万山之祖”昆仑山、“天空之镜”、“奇幻雅丹”、“冷湖天文小镇”等诸多美景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诗与远方。近年来,海西州主动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设施完善、文化旅游推介、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出实招,不断打造海西文旅发展“升级版”,出台全省首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已建成一批以茶卡盐湖、大柴旦翡翠湖、乌苏特(水上)雅丹景区等为代表的景区景点,并打造了雅丹穿越、火星探险等15条精品旅游线路。全省7个游客破百万人次的景区中海西独占5席,2024年接待游客2053.69万人次、实现收入106.49亿元。如今,“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的知名度、美誉度正在持续攀升。
海西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具有“净空、净水、净土和土壤富硒”的独特优势,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柴达木生态农牧业发展优势,这里盛产枸杞、藜麦、生态牛羊肉等特色优质农畜产品,是全球最适宜发展生态有机农牧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海西州坚持提质、稳量、补链、扩输,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发布“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8种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库,柴达木枸杞等32个特色农产品通过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认证,唐古拉藏羊等4种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天峻藏羊肉、牦牛肉首次送上“雪龙2号”开启服务南极科考征程。如今,海西的有机枸杞、藜麦等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海西州冷湖地区的赛什腾山,海拔4200米,常年冷凉干燥洁净,没有光源污染,优质晴夜比例达70%,每年可用于天文观测的天数超过300天,天文观测条件是目前东半球天文观测的最佳台址。近来年,海西州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抓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纳入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有利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从政策、资金、基础要素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建设。高质量举办绿色算力及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推介会,招引绿色算力项目9个、签约金额240亿元,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国内最大口径红外光学天文望远镜等24台望远镜投入科学观测。如今,从叩问大地到仰望星空让冷湖这个荒凉的小镇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海西历史文化多元,是昆仑文化的发祥地,诸羌、吐谷浑、吐蕃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蒙古族、藏族等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海西州把建州70周年庆典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契机,全方位展示发展成就,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2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深入推进平安海西建设,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9.8%,刑事、治安、电诈、交通“四大类”指标同比下降,破案率、查处率持续实现“双提升”。海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更加稳定。如今,海西各族儿女心向党、跟党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西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栽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资源优势是我们的底气,但仍然需要海纳百川的大气和砥砺前行的勇气。近年来,海西致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出台《促进招商引资和“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着力破解区域协作、产业集聚难题。稳步推进77项重点改革任务,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公共服务事项网办率提升至93.94%,市场主体增长5.69%。实施高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坚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优先位置,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9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8.21万人次。坚持优先保障民生投入,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保持在80%以上。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国家试点,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分布更加均衡。医疗援青“大组团+小组团”实现点线面全覆盖。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为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好支撑作用”“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望嘱托为我们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海西要奋力争先、勇挑大梁”,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为我们提出的工作新要求,吹响了“坚定信心、实干争先”集结号。
海西将以“干出一番新事业、打开一片新天地”的决心魄力,着力激发干事创业的责任信心,提升抓改革促发展的能力素质,发挥行动派、实干家的带头作用,聚焦“两个重点”、建设“两个标杆”、打造“两个亮点”发展新布局,按照“坚持把发展要素经济作为海西新发展阶段下的重要定位、坚持把发展飞地经济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把改进招商引资作为调整产业布局的关键举措”的破题新思路,推动形成“浓油重盐型”产业与“风吹日晒型”产业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推进现代化新海西建设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我们决心坚定、信心满怀。
(海西融媒记者:赵伟伟)
— 推荐阅读 —
—如果喜欢,快分享到朋友圈吧—
监制:谢涛
责编: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