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巍峨耸立的昆仑山,犹如大地的脊梁,守护着这片土地;广袤无垠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草原与戈壁相互交织,展现出别样的雄浑壮阔;盐湖在阳光下如梦似幻,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在这片独特的自然风光里,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聚居于此,共同绘就了一幅多彩的民族生活画卷。
海西,作为全省区域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和全国唯一的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典范之地。早在2005年,海西就凭借其在民族团结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2022年,海西更是连续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这是对海西在民族团结工作上的高度认可,也见证了海西各族人民为民族团结进步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这片30.0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族儿女亲如一家,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书写着海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经济厚土 “育” 团结情长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我州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各民族群众都能参与其中,共享发展成果。
枸杞产业是我州的重要生态产业、绿色产业,更是富民产业。每年8月,被誉为“柴达木粮仓”的都兰县便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1.4万公顷的枸杞林里,来自当地回、汉、藏等民族的采摘工们熟练地穿梭在枸杞林间,手指轻快地采摘着果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都兰县宗加镇村民张大姐开心地说:“以前农闲的时候没什么收入,现在好了,枸杞成熟的季节,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近年来,都兰县将枸杞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1.33万公顷以上,先后培育出15个枸杞产品企业品牌,还衍生出枸杞蜜、枸杞饮料、枸杞酒等8大类40余种枸杞精深加工产品。这些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大动力。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海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各族群众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纷纷投身旅游产业。开民宿、办农家乐、做导游,大家在吃上“旅游饭”的同时,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村的藏族小伙扎西,利用自家的牧场办起了牧家乐。他为游客提供骑马、射箭等传统的草原娱乐项目,还热情地邀请游客品尝藏族特色美食,如酥油茶、手抓羊肉等。扎西笑着说:“以前只靠放牧,收入有限。现在办了牧家乐,游客越来越多,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而且,大家一起发展旅游,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如今,茶卡镇依托109国道发展通道经济,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等多元化业态于一体,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深入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享受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服务。
平安底色 “融” 更紧
平安,是民族和谐的基础、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觉得特别踏实,特别有安全感。” 家住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的哈斯巴图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德令哈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好,晚上大家都喜欢去公园里散散步、跳跳舞、打打球、健健身,日子过得可舒心了,幸福感满满!”
2024年,海西州立足“稳疆固藏”战略要地、经济产业发展高地、“四省通衢”交通重地的州情实际,持续深化政治建警,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创新“专业 + 机制 + 大数据”警务机制和勤务模式改革,稳步推进“防风险、除隐患、降发案、保平安”“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等系列专项行动,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措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维护了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下,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24年,全州各类警情、案件压降成效显著,刑事、治安、电诈、交通“四项重点指标”分别同比下降22.5%、40.2%、50.9%和5.66%,破案率、查处率分别同比上升12.7%和2.81%,保持了“四降两升”的良好态势,全州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形势持续向好。
“这个酒对身体不好,的确不能多喝,你妻子也是关心你,两口子也要好好沟通,不要吵架,家和才能万事兴。”在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甘南村陈某某的家中,调解员语重心长地劝说陈某某及其妻子,化解陈某某酒后经常与其妻子争吵的纠纷。
在基层,像陈某某家一样的纠纷数不胜数,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已然成为基层工作的一大难题。为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海西州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海西实践,深化警、企、村共建共治共享,创新“三元共治”“三和调解”等工作模式,整合法院、检察、信访、公安、司法、教育、卫健等多部门资源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实体化、实战化运行,坚持“预防在先、防范在小,早发现、早处置”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民族团结 “味” 更浓
“小区路面平坦了,楼道整洁美观了,社区真正把服务做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以前有事找社区,现在有事找网格员,不仅离我们近,而且解决问题也快。”谈起近年来的新变化,天峻县新源镇城西社区的居民们赞不绝口。
天峻县新源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镇,居住着藏、汉、回、蒙古、土族等9个民族,总人口15300余人,而城西社区作为新源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汇聚了多个民族的居民,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
近年来,天峻县新源镇城西社区党支部以“八瓣格桑花”探索社区服务“邻聚理”党建品牌为引领,聚焦城市基层治理中痛点难点问题,持续在建机制、强队伍、优服务上下功夫,实现服务“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面对面”转变,全面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在这样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中,一场场增进民族团结的活动不断开展。
在天峻县新源镇城西社区组织的一次中秋活动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万玛多日杰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月饼的手套、模具等材料。活动现场,各族居民围坐在一起,按照制作流程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和面,有的忙着包馅,有的认真压模……忙得不亦乐乎,活动现场处处洋溢着团圆的喜悦。
“在这场活动中,大家不仅体验到了制作美食的乐趣,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玛多日杰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就像80多位各族群众欢聚在城西社区的石榴籽活动室制作月饼一样,无数幅画面,成为海西州各族儿女亲如手足、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鲜活例证。
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传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海西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修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配套制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17个单行条例和6项地方性法规。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0个、教育基地2个;创建全省示范区(单位)29个、教育基地15个、青少年教育示范点13个;创建州级示范单位327个、青少年教育示范点45个;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实践基地12个;打造州级“石榴籽家园”96个,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更加稳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海西儿女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帮互助,共同谱写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海西融媒记者:边红霞)
— 推荐阅读 —
—如果喜欢,快分享到朋友圈吧—
监制:谢涛
责编: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