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一步,思想的武装就要及时跟进一步。
基层理论宣讲,是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强化基层思想武装的关键环节和有效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创新理念、创新路径、创新载体,运用“百姓宣讲大篷车”平台,紧紧围绕“守正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凝心聚力引领各族群众奋进新时代”这一目标,走出了一条服务大局、特色鲜明、贴近百姓、推动发展的民族地区创新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路径,铸就了海西州不断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用“群众话”传递党的声音
“百姓宣讲大篷车”现有的16名成员,都是有一定特长的农牧民群众。受众主要面向海西州各地区基层各族群众,采取“理论+文艺+网络”的方式,融“说、唱、讲、演”于一炉,精心烹制出“有理论、有生活、冒热气、对胃口”的基层理论宣讲“花色菜品”,已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来自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的基层女性文艺骨干,南措先后参演的《南八仙》《老扎西的幸福生活》《青海花儿:好日子不忘党恩》《小调:齐赞二十大》等十几个爱党颂党、珍惜幸福生活的优秀宣讲曲目,因接地气的内容而深得群众喜爱。
正因大篷车创新出百姓编、百姓演、百姓看的模式,以身边人说身边事,让众多像南措这样的老百姓得以借助“百姓宣讲大篷车”出彩,也成就了大篷车在群众中的感染力、吸引力、传播力。
海西州下功夫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泥腿子”编导、乡贤能人所长,经过系统理论培训和强化引导,组建起以“草根儿”宣讲员为主体的群众宣讲队伍,精心打造“百姓宣讲大篷车”宣讲品牌。在各个不同阶段,大篷车以流动讲台方式,以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宣讲主题,深入到全州的农牧乡村、工矿企业,把党的创新理论和群众喜闻乐见相融合,把各项工作部署和百姓所思所愿相交融,把“硬题软做”用民族民俗的文艺表演方式来展现,使“百姓宣讲大篷车”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在贴近百姓中汲取养分和资源。
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头阵”
不久前,“百姓宣讲大篷车”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往返2000多公里在海西州各个地区进行了巡回宣讲。
在格尔木市、茫崖市,“百姓宣讲大篷车”百姓宣讲员以传统曲艺、理论宣讲等形式,用花儿联唱、平弦、青海小调等精彩节目,为广大干部群众讲述身边事身边理,用“家常话”讲“文件话”,用“小菜单”讲“大道理”,潜移默化中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心中。
“百姓宣讲大篷车”在宣讲中紧扣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及时跟进编导了一批加油鼓劲的宣讲曲目,为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关键阶段、紧要时刻营造良好氛围,提供鼓舞士气、攻坚克难的舆论支持。
把年初确定的工作重点,分解后以故事化、场景化、情节化展示出来,台上展示各地区、各行业、各乡村围绕完成目标任务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台下深受感染、深受鼓舞……宣讲中,台上台下同频共振,把心聚到一起、把劲儿拧到一处,大篷车所到之处,于欢声笑语中营造出一派和谐的同时,也扮演着为海西发展增添活力的角色。
在有声有色、寓教于乐中,把海西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出来,建设产业“四地”的铿锵脚步声传递了出来;把聚焦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两个重点”凸显了出来;加快建设格尔木盐湖绿色产业园、德令哈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园“两个标杆”树了起来;打造柴达木全域有机枸杞种植基地、冷湖绿色算力特色小镇“两个亮点”闪烁了起来;赋能金属冶炼、油气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跟了上来;以发展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步伐日益加快了起来。
在海西州发展“舞台”上,大篷车与时俱进、步步跟进,正扮演着“上前台”“打头阵”的角色。
用创新让宣讲更鲜活
不懈地努力和追逐创新,让“百姓宣讲大篷车”在行进中筑起了一条极具海西特色的基层理论宣讲之路,成功塑造了“播种机”“传声筒”“连心桥”的重要角色,为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良好精神资源和效能。
海西州因势利导、趁势而为,以“宣讲大篷车”作为撬动点,相继组建了州委宣讲团、农牧民宣讲队、工人宣讲队、蒙古语藏语宣讲队、民兵双语宣讲文化小分队等多支宣讲队伍,并精心打造出“红旗峰大讲堂”“神湖源”志愿服务宣讲团等10个理论百姓宣讲特色品牌,一批“草根”宣讲员队伍也迅速扩成“矩阵”。目前,已形成固定基层宣讲员160人,确定全州首批线上基层理论宣讲员34人。
在理论宣讲模式上,海西州找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工作契合点、与群众思想的结合点、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落脚点,把党的创新理论更直接、更深入地传递到基层干部群众中。“百姓宣讲大篷车”、天峻县的“神湖源”志愿服务宣讲团、“巴音河畔”青年理论宣讲志愿队等,纷纷进基层乡村、进厂矿企业、进机关学校等开展宣讲,“马背宣讲”“帐篷宣讲”等“巡回微宣讲”,带着党的创新理论活跃在田间地头、车间班组、戈壁深处,实现了理论宣讲全覆盖。
海西州以“百姓宣讲大篷车”的创新举措为“主脉”,准确梳理出包括党建理论、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移风易俗等“宣讲菜单”,推广“一对一”收集需求的宣讲模式,构建起由群众“点单”、宣讲团队“接单”、受众群体“评单”的全链条体系,让宣讲更贴基层、更贴生活、更接地气,在深入实践中成功探索出既打通传播地理上“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广大群众心里“最后一公里”的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宣传实践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郑思哲 通讯员:张红梅)
— 推荐阅读 —
—如果喜欢,快分享到朋友圈吧—
监制:谢涛
责编: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