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望昆仑,守昆仑

政务   2025-02-11 11:41   青海  

图片

余亮亮(右一)正在看测量点位。

余亮亮(右一)与工友们相互配合检查铁轨。

2月7日,记者驱车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一路南行,辗转跋涉三个多小时,到达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下车后四下环顾,昆仑山脉白雪覆盖,寒风像刀片一样刮过脸颊,迎风行走着实难受。

尽管如此,望昆线路车间线路工区的职工们每日的铁路巡检工作照常不误,而当日首先要检查维护的是海拔4868米的世界最长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为了确保上道巡检质量,带班负责人、望昆线路车间工区副工长余亮亮有个固定的工作习惯,就是从工区向巡检点出发前,都会在工区院内,把巡检所需的工机具都清点、检查一遍。

“道尺、弦线、钢板尺、钢轨测磨仪、廓形尺、塞尺、检查镜、检查锤……”到达作业地点,余亮亮和他的搭档、现场安全防护员吴楠楠仔细清点着巡检工具和设备,再次确认无损、无漏后,与工友们合力将“家当”依次卸下。“像我们日常上道所带的维护机具大都有13种,其中最沉的至少有200多公斤,全部都得靠人力装卸,是有些费力气,但我还是习惯在每次巡检前再把它们都过一遍,这样上道作业心里更踏实。”余亮亮说。

“说到底,还是为了绝对的安全,我是现场安全防护员,亮哥这么做,我觉得有必要。我们一次上道11人,除了我在铁道旁观察周围的情况,其余人都要拿‘家伙’作业,缺一件或是有损坏的,必定会影响作业质量,一旦有检查维护不到位的情况,那就事关列车运行的安全了。”吴楠楠说到。

“已收到上道指令,大家有序上道,开始作业。”吴楠楠站在铁轨旁,尽力睁大眼睛观察着周围的情况,余亮亮和工友们小心翼翼地将软轴捣固机抬上铁轨,又各自拿好工具,从隧道入口处开始巡检。“此处轨道水平轨距正常,继续向前检查。”“扎西多杰,你用廓形尺测一下我看的这里。”有着十余年线路工作经验的余亮亮躬下身子,近乎把脸贴在轨道上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指导其他工友。

进入隧道,高海拔和低气温的双重“功效”,让人哪怕站着不动,都哆嗦着直喘,而余亮亮和工友们相互配合干得起劲,“现在条件好多了,上道作业可以随身背着便携式制氧机,缺氧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嘛,而且干活不仅得用脑用眼,还得出力气,身子活动起来也就感觉不到冷了。”余亮亮告诉记者。

一次上道作业至少2小时,余亮亮和工友们时常面对极端气候,却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斗志让天路隧道畅通无阻。在年轻同事们眼中,余亮亮是个直爽、幽默的老大哥,入路十余年,今年是他守望昆线的第7年,“2小时的作业对我来说没啥压力,十来个小时咱也干过。在这里,大家干工作的态度都一样,只要铁路上有火车跑,我们的检修就不能停。虽说连着有6年没在家过过春节,但和大家伙在一块工作生活,不管是平日还是过节,我们都感觉有滋有味。”

“那是,亮哥是我们这的乐呵人,老的少的他都能聊到一块,有时候工作累得不行,他一个玩笑,就能让我们一身轻。”吴楠楠说,他“冷”的时候我也见过,有一次我碰见他跟儿子打视频,也就超不过3分钟,而且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话。“儿子从小就跟我不亲,现在上二年级应该也懂事了,问几句他回我就行了。”余亮亮说。

“我知道,确实是我陪他的时间少,上次陪他去学校还是一年级入学的时候,他班级的家长委员会活动我一次也没参加过,没事,他妈妈在呢。”此刻,这个38岁,说话一向又快又亮的大男人有些“卡壳”了。“我还是第一次见你这么含蓄啊,小余。说来也确实不容易,孩子上小学得六年,也正是成长的关键阶段,父亲时常不在身边,娃娃心里难免多少有点郁闷,别每天光给媳妇报平安,哪怕是隔着屏幕,也多给儿子说说暖心话。”线路工区工长李永林安慰到。

“我咋会不想儿子呢,他的学习、身体、爱好,我啥都想管到,可一年里,我能回去的时间也就三分之一,与其让我担心他,不如让他‘嫌弃’我,再大点,我相信儿子会理解我的。这都十二点多了,走,去尝尝我们食堂的饭菜,吃完我还得和吴楠楠把下午去玉珠峰站和昆仑山站巡线的工作安排一下。”余亮亮对记者说。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余 晖 才让东珠

— 推荐阅读 —

青海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电站去年完成上网电量1.41亿千瓦时创新高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到朋友圈吧—


监制:谢涛

责编:李阳

编辑:意玉峰
图片

图片

图片

海西发布
发布权威资讯,提供贴心服务,倾听社情民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