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校地合作是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是教育主阵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科技成果产生的集中地。高校和地方在成果转化上是供需关系,地方企业发展难免会遇到人才和技术瓶颈成为人才技术需求方,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集中地和技术成果的策源地成为人才技术供给方。基于供需双方的平衡互通关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就产生了“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或者“企业出单,高校接单”等模式,地方政府作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推动进一步形成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校地合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在追求各自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合作模式,目的在于互利共赢。高校与地方各自具备优势资源,且在发展中具备极强的互补性。高校与地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方式,可以将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资源与地方的产业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实现互惠双赢。
共建互利共赢。通过校地共建,对于高校来说,高校可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提高科研队伍的生产创造效率,提高科研成果的输出能力;对于地方来说,高校大量高素质人才输送到地方,为地方可持续发展输入新鲜血液。通过校地共建,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互利共赢,也促进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合作优势互补。在校地合作共建中,校地双方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合理匹配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与技术优势,将高校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与发挥出来,与地方的产业优势、发展胜势和向心阵势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校地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优势互补,也达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优势资源共享。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不仅是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地,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地,更是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地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地,更是人才施展抱负的支撑地。校地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与整合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校地共享,发挥了高校与地方各自的优势,也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校地合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瓶颈
校地合作虽然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发展的问题和瓶颈。
校地合作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有待加强。校地合作的顶层设计还需完善,校地合作多以项目制为主,以项目促管理,缺乏整体长远的校地合作规划,特别是研究整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功能发展规则不够,整合力不强。校地合作的组织保障不够得力,校地合作聚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高校与地方在项目管理机制、方法和工作推进力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还需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项目管理沟通协调能力。
校地合作的项目选择与经济发展不够契合。高校与地方在合作过程当中,双方主体在合作机制、合作项目、合作领域等方面还未有机结合,合作上多为政府机构与学校资源的简单集聚,社会等其他资源未有效纳入合作框架中,高校与地方的优势资源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有些地方企业所亟需的人才和技术不能够从单个的高校求取到,项目选择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衔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导致校地合作的效果差强人意。
校地合作的方式和水平有待提高。校地合作的方式还是比较松散。高校项目决策更多的是以学校自身的发展为导向,与地方经济发展还不够融合;合作形式还处于学校出人出科研、政府出地出钱这样简单粗放的项目合作模式。校地合作的层级水平不高。合作方式零散且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一流社会服务上做的还不够;校地合作项目载体平台建设较多,但真正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助推经济增长和品牌化效应的项目还不多。
校地合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以校地合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科学谋划,运筹帷幄,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
聚焦顶层设计,创新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校地合作要实现全方位深度融合,要促进高校科研水平上台阶,实现项目落地成果转化,促进地方产业发展,还需要解决运行中的制度、机制、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长效机制的建设来加以保障。校地合作的具体落实还要坚持问题导向、项目导向、需求导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地合作机制,对一些欠缺的机制,还需继续深入研究,确保机制落地见效;已有的实践机制还需在原有设计上进一步落地落实。在合作项目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创新机制,稳固长效的校地合作机制,使项目平台真正产生社会效益,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校地合作互利共赢。
聚焦项目选择,打造政产学研输出模式。在政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中,政府充当中介,企业是终端,高校院所是中枢,校地合作的目的是高校的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实践转化为生产力。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就需要在企业、高校院所等主体间搭建起协作机制,各成员之间还需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教育、科研、生产等职能优势的运用。校地合作应以地方与高校为主导,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是高校发挥服务地方作用的最有效方式。校地合作要大力提高高校科研转化能力,通过高校的科研和文化输出,持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校地合作双方还应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通过校地合作实现产学研高效输出。
聚焦合作方式,建立优势资源共享体系。高校和地方要想更好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就要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高校和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无形资源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过程中,明确权责体系,推动各方参与制定资源共享制度和规则。通过推动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步探索出更多的资源共享途径,最终实现深层次、全方位、多渠道、无边界的资源共享,更好地促进校地间的优势资源整合。
来源:大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