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吴文斌 张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是以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资源区划为主导方向的国家级公益性农业综合研究机构。近年来,资划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耕地科技创新的使命职责,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发展,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2022 年 9月,资划所作为农业农村系统2家单位之一入选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研究所党委高度重视,在部院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系化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将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贯穿人才发现、培养、引进、激励等各环节,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推动高水平耕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人才评价分类类别
合理的人才分类是评价的首要问题。资划所涉及学科多,既有自然学科,也有社会经济学科,按照人才主要从事的科技活动特点明确人才类别。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指面向我国耕地保护利用重大需求,牵头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的科研人员,侧重科研攻关组织能力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效;基础研究类人才主要包括开展耕地领域前沿基础和交叉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侧重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和高质量学术贡献;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主要包括从事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的科研人员,侧重技术突破、集成和产业贡献;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主要包括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才,侧重服务支撑能力和社会贡献。在实际操作中,人才分类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也兼顾一定的动态性,确保人才类别分得准、稳得住。
——精准人才分类评价指标
精准的评价指标是评价的关键问题。资划所改变了过去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简单做法,分类精准设置人才评价指标,进行差异化评价。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主要评价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科研攻关组织能力、科研成果水平和应用时效等。基础研究类人才主要评价其原创性成果和高质量代表性论文,不简单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高低等作为评价指标,根据代表作发表期刊影响力和所在分区的排名,结合论文引用次数、同行专家评价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主要评价技术标准、高质量专利、成果转化产业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效等,不以发表论文、取得专利和申请国家项目经费数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主要评价高水平农业科技咨询或战略政策研究报告、政策建议、发展规划、规章制度等。
——创新人才分类评价方式
完善的评价方式是评价的重要举措。资划所针对不同人才类别,科学设置评价周期,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避免频繁评价。如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的评价周期与任务周期相统一;基础性研究类人才考虑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基础研究之间的差异性,评价周期设置为 3-5 年,对于从事原创性、非共识科技创新的人才,经中期评估可延长评价周期2-3年,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让人才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同时,加强研究所用人主体责任,发挥政府、市场、学术团队、社会组织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评价充分听取任务委托方、成果采用方意见,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基础研究类人才评价探索引入国际同行和外部小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评价将专家评价技术水平、市场评价产业价值、用户评价技术应用效果相结合;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评价注重政府和社会评价,充分听取行业用户和服务对象的意见。
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湖面上,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团队成员乘坐快艇去采集湖水样本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中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近年来,资划所在人才发现和引进中采用代表性成果评价以及国内外同行评议方式,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全职引进各类人才38名,做到因岗精准引进,引进人才的培养方向更清晰,培养周期显著缩短。在人才培养方面,资划所通过实施“人才建设年”,以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人才工程为抓手,进行分类施策,不同类别人才更加明确个人与研究所学科方向的关系,更加清晰个人科技创新和学术价值目标,通过创新团队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人才有序流动,提高人岗匹配度,使得创新团队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科研协作能力明显提升,让各类人才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人才使用中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规划编制、重大科技专项设计、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承担中“挑大梁”;推荐基础研究类人才在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中心、耕地保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中“当主角”;强化在实践中培养,选派社会公益研究类优秀人才到上级部门培养、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畅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近5年,先后有1人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9人入选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20人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计划。
杨亚东研究员在西藏调研
——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薪酬奖励中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人才不仅要引得来、用得好,还要留得住。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方面,资划所按照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研究类分类施策,不同人才类型设置不同指标数,按照不同类别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对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长期在基层生产一线或从事长期性基础性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给予倾斜,对于从事科技支撑、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不对外语应用能力做限制性条件。不同的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更加公平、公正,得到平等发展机会。同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职称评审设立青年通道,为 40 岁和35 岁以下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晋升机会。试点改革以来,有 7名“85”后晋升研究员,4 名“90”后晋升副研究员,4名博士后因业绩突出打破编制限制晋升为副研究员。同时,优化薪酬制度体系,按照不同人员类型确定绩效工资分配方式,鼓励优绩优酬。对从事基础研究类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参考国内同类人员收入水平,提高稳定性薪酬保障水平,让人才坐稳“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出大成果。科研绩效考核综合考虑不同人才类型,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和权重,突出对聚焦研究所职责使命、主责主业的考核,把指标量化考核和职责使命履行考核相结合,引导人才将科技创新落实到服务“国之大者”。
——坚持系统设计,加强组织领导
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工作中,资划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机制,由人事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科研部门广泛参与,建立统筹、调度、保障、评价、宣传上下联动、协同一体的工作闭环。加强改革方案系统设计,聚焦人才评价“如何评、谁来评、怎么用”等关键问题,开展广泛调研、座谈交流,摸清现状、找准问题,提出可操作解决方案。同时,以人才分类评价为牵引,推动研究所项目申请、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薪酬制度、考核绩效等制度优化改革,确保制度衔接一致。
——坚持目标导向,加强党建引领
资划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聚焦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任务要求,针对人才对象分布广泛、层次多样、思想开放的特点,充分发挥所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嵌入到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的全过程,加强人才政治引领,筑牢人才思想根基,增进人才对党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引导人才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研究所改革中。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及时发现和消弭在改革中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教育和引导科技人员正确处理好改革中可能存在的多方面利益冲突;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全所大会等宣传试点改革工作政策,形成人人关心改革、人人支持改革、人人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为高效完成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协同推进,加强统筹协调
科技人才评价改革需要科技资源分配、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科研经费管理、薪酬制度等多方面改革同步发力,凝聚改革合力,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助力高水平耕地科技自立自强。所内部门之间加强统筹协调,对目标任务、政策兑现、经费保障、人才服务等定期调度,确保同频共振,推动试点改革工作的落实。所外单位注重与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局办上下联动,形成步调一致、同向发力的工作管理体系。同时,强化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报道,推广试点工作积累的好经验做法,发出资划所人才工作好声音。
实践证明,研究所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离不开良好的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征程上,资划所将聚焦耕地科技创新的使命职责,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强所之本,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化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大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