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弓戏是安徽省地方戏、全国稀有剧种之一,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起源于皖东沿江以北的含山县,且以弓弦(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得名“含弓”。含弓戏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隶属于滩簧声腔系统。
清道光年间,艺人迫于生计渡江南移集于以米市著称的芜湖,他们兼收并蓄,无论是用民歌俗曲演唱的小戏,还是用弹词和其它戏曲演唱的正本折子戏,均广采博撷,遂使“含弓”唱腔日益丰富且独具特色;再使用“含山腔”,尤其大量土语叹词的夸张运用更是妙趣横生。含弓戏以其古朴典雅的优美曲调、细腻淳朴的演唱、清新的唱法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扎彩,又叫纸扎,是一种用篾条扎成骨架,再用彩纸、丝绢裱糊成形的传统工艺品。含山扎彩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它特有的乡土特色和时代特征深受人们的喜爱。
含山扎彩历史悠久,起源于盛唐,昌盛于北宋,流行于明清,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含山扎彩以竹篾、铁丝为骨架,辅助材料有木板、芦苇、麻条、色布、彩纸等。扎彩通常无固定式样,也无统一尺寸和色彩,全凭手艺人的悟性和精巧构思。含山民间扎彩工艺把地方性代表风格与毗邻地带的扎彩形式相融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诸多形式竞发的格局,扎彩工艺以扎制龙灯为主,并伴有花船、花灯和杂灯。
“鳊鱼不扁、鱼肉两鲜”的封扁鱼,是含山独有的地方特产。封扁鱼制作技艺是含山县民间独有的传统工艺,工艺保留了细小的鱼鳞、鱼皮和鳊鱼完整的体型,在腌制、封肉和泡卤的过程中鲜味流失少,其成品香味浓郁、口感独特。封扁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封扁鱼制作讲究“四秘”之法:切秘、腌秘、晒秘、食秘。制作封扁鱼首先要在鳊鱼颈部破口10厘米左右去除内脏,然后清洗干净趁鲜腌制。腌制时讲究“三搓二揉”,盐多了太咸,盐少了容易臭。然后用老卤浸泡2-3天,沥干鱼腹内卤汁后将调味后的猪肉填塞鳊鱼腹内,配上生姜、葱花,还有酒。鱼瘦而肉馅肥,再伴着酒香,刚刚蒸出锅的封扁鱼总是香而不干。最后用纸把刀口封上阴干,将肉馅与香味封存。
鲍义兴早点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一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36年,由徽州人鲍绍义在运漕创办的鲍义兴茶楼开始,经营早点和茶。
鲍义兴早点制作技艺独特,选料、配料考究,手工制作工艺精湛,制作出的早点如小笼汤包、烧卖、鸡丝煮干丝等,形美味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其小笼汤包选用上等面粉,加水糅合后擀成薄皮,包入用猪腿肉剁成的肉末、姜末、盐和猪皮熬成的肉冻等拌成的馅料,蒸熟后皮薄透亮,入口汤多味美。鸡丝煮干丝则将白干子切成丝,加入鸡汤、鸡丝、姜丝、银耳、虾米等佐料,文火炖透,干丝软而有骨,味美汤鲜。这一技艺历经传承,不仅保留了传统制作技艺的精髓,还结合现代加工技术和设备,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鲍义兴早点成为了一道独特的地方美食,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和温暖的记忆。
戴氏正骨法距今有160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含山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戴氏家族骨疗史可上溯百余年,据传,其曾祖因搭救两名太平军军医而受其传授技艺,代代相传。”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关戴氏骨疗法:采用传统中医药治疗,配合特殊的手法整复、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筋骨损伤,恢复快,痛苦小;戴氏使用的雷火神针疗法,治疗筋骨损伤后遗症,腰肌内湿劳损有很好的效果,采用安徽省骨病专家戴勤宣先生制作的中草药方剂“生骨汤”治疗各型骨折及系列方剂治疗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康复治疗;并结合现代医学开展四肢骨折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脊柱内固定、肢体延长和修复VSD技术等手术,疗效获得广泛好评。
在非遗的每一针每一线 每一曲每一舞中
流淌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
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关注非遗 传承非遗
让文化的河流得以绵延不息
让世界因多样而更加绚烂多彩
责辑 |吴玥
审核 |陶凌
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1074575436@qq.com(投稿亦可),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