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升朝(河南濮阳)
首先,我今天喝了三杯黄酒。为啥?不是咱酒量不行吗?来客人了,喝黄酒三杯来陪客人。然后晕乎乎躺床上眯了会,起来后想写点东西。李白先生斗酒诗百篇。俺无他那大才,三杯黄酒引发一问:嘿!朋友!你科学吗?
刚翻一下资料,科学这个词是1893年由康有为先生引进过来的。那么,1893年以前,咱的先人们连这词都不知道,无所谓科学不科学。如果你硬要立一个判断的话,那岂不是咱老祖宗几千年来一直活在蒙昧之中,活在迷信之中?想一想,这个判断岂不荒唐?
因为过年祭祀祖宗牌位的缘故,本家大哥和我一同考察先人碑文,确定俺老韩家在本村中的历史年代,先辈传流世系情况。
原先,俺老韩家祖茔立有石碑三通,因历史原因,发黄水,破四旧,扩耕等原因,石碑深埋,年深日久,后只寻得一通碑。字迹磨灭严重,只凭模糊印象判断,立碑时间为大清光绪三十年,等于是公元一九O四年,当年,南方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是革命活动开始阶段。不久,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l911年),这大清不久就结束了。科学这词,才引进过来十一年。其实俺韩姓来宋寨的历史也就一百多年,原来是老家住在梁庄乡的葛寨村。但年代因为没有确切的记载,也就是不那么科学。
你想啊!如果你的家族除非是功名显赫,那国家历史档案为你家记一笔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你的先祖确实存在过。
虽然没有历史文字记载,但口头传说是有的。
这宋寨啊原来也没有,这村原来住在插花庙村的地盘上,插花庙的庙原来是我村的庙,敬的是药王爷孙思邈真人,那井就是我村的井,所以插花庙村北边那田地,本来就是我村的田地。
插花庙本村就三户人家,老李家,老吴家,老吕家。现在他们也发展成一个大村子了。
我们那村老宋家是大户,搬到现在的地方,取名就叫宋寨。人烟多年也兴旺不起来,老宋家很是头痛。地多人少,根本种不完。来了几姓外姓人,也留不住,还是人烟不旺。老宋家千方百计留外姓人入住。
这一年,时间不确定,我家老祖先,从梁庄乡葛寨赶着一群牛,去赶八公桥集,那时候农村有牲口交易市场。农活需要牲口犁地,耙地,碾场放磙,拉车驾辕,所以牛马驴骡是那时候很重要的生产资料。
就这样,我们老祖先的牛群走到宋寨村的田野土路上,两旁是庄稼苗,小牛犊没拴缰绳,跑到地里啃了宋寨村的庄稼。老宋家的人看护庄稼,拦住不让走。说你哪村的?牛啃了俺的庄稼,这不能算完。
我祖先说,那你说咋办哪?老宋家人说,咋办?这块地得卖给你家,你得要了。就是说俺得留你这个邻居。看这老乡实在是热情得没法,难缠得很。于是就答应要了这块地。
原先梁庄东葛寨村是弟兄三个,派老三爷搬家落户来宋寨。大爷爷二爷爷驻守本村。这是我爷爷亲口传讲的。算到如今也就一百多年,超不过二百年。
那位就说了,咱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讲远古几百万年,从黄帝开篇四五千年,从有文字,甲骨文字发掘出土算,据说三千来年,这中华民国一九一二年,到今天也就一百多年。历史发展也就天翻地覆了。
百十年前牛马耕地碾场,拉车驾辕,点油是棉油,莱籽油,花生油。没柴油,没电,没柏油马路,纺花织布,穿衣服穿鞋,都是自己做。读书识字?那在农村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有这资格的不多。所以一些知识都是口耳相传。住房是一块面。土坯垒墙,几层地基,架梁处垒砖垛。
现在的人讲这不科学,那不科学,朋友们哪?你想想。咱们知道科学这词才几年啊?难道咱老祖先不认识科学这俩字前,都白活着啦?
当然,科学发展这事是好的。有了电,有了油,有了汽车,火车,飞机,机器,公路,铁路,工厂,这都是好的。
但根据万事一分为二,辨证看问题的角度。古代没有现代科学理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老祖宗们也聪明着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经典古籍文化,无尽的宝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难道不是吗?
朋友!你自己想想!您科学吗?
作者简介:韩升朝,河南省濮阳县胡状镇宋寨村人。生于1972年,生长在普通乡村,自幼喜爱读书写诗作文,并深爱中医药及传统文化。2006年底结识中原油田作家协会《中原》杂志总编作家董星先生,多有鼓励和指导,深表诚挚感谢。偶有作品发表于当地刊物和网络。有数首作品被世界汉语文学出版社著作出版并收藏。
(感谢粉丝网友韩升朝提供故事素材。
各位粉丝网友及读者朋友,如果您也有类似故事想要分享,请加我微信y18639324798或投至邮箱1738450119@qq.com。
若实在不方便投稿,在文章下方的评论区留言亦可,我会择优精选,并整理发表。
此外,本公众号也接受各类故事、热点时评、书评、影评及纯文学稿件诸如小说、散文及诗歌类投稿。
所有来稿,请附作者姓名或个人简介。
上述稿件,一经发表,赞赏费用全额归作者,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