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华堂||农村那些渐行渐远的野生动物

乐活   2025-01-23 22:15   河南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农村那些渐行渐远的野生动物
作者|闫华堂

年岁渐长,那浓浓的乡愁便在心底愈发深沉。往昔,也曾写下数篇关于故乡的回忆篇章。几日之前,在《既望文学》交流群,群友们对野生动物的探讨,再度勾起我对故乡那些渐行渐远的野生动物的追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故乡的田野里,庄稼地里有很多野生动物,像大家议论的“地猴子”,獾,狐狸,黄鼬,兔子等等,现在已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基本上绝迹。究其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地利用率高了,没了那些荒坡野滩。再加上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挖沟整渠,使野生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所以,那些活跃在田野里的生灵不见了踪影。

先说说“地猴子”,有的地方叫“地蝼猴子",还有的地方叫“地巴猴子”,我们家乡就叫“地猴子"。它叫什么学名,咱也没搞清楚。只见过它比老鼠大,比黄鼬小,棕黄色的皮毛。善打洞,秋冬季节,把大豆,花生藏在洞里。已备后用。我儿时曾有一个捉地猴子的故事。那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靠近黄河东岸的麻湾村上完小读书。黄河修防麻湾段,发布了一项通知,为了保护黄河大坝,要消灭危害大坝安全的地下动物,像獾,狐狸,地猴子,老鼠善在地上打洞的动物。一旦这些动物在大坝下打洞,须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对大坝的危害细思极恐。为了鼓励人们消灭这些动物,还提出了奖励办法,凡在临近大坝二百米以内,抓到獾,狐狸的一只奖励一元钱,抓到地猴子,老鼠的一只奖励五毛钱。听到这消息,我突然心血来潮,萌生了抓地猴子赚钱的想法,告诉了我的一同学,他也很赞同。我俩相约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去野外抓地猴子。正值秋后,地里的庄稼全收完了,来到临近黄河大坝的近处,寻找地猴子的踪影。老远就听到地猴子的叫声。也看到了它的身影。这家伙正后腿站着,前腿搭在胸前,昂起脑袋“叽叽”的叫着,我们正想靠前,这鬼东西机警的狠,“嗖”的一声钻到洞里去了。我俩很快找到了一个茶杯粗细的洞口,起初我们想用铁锨去刨,但一想不妥,就是刨出来也不一定抓到它,最后决定用水灌,同学离家近,回家取水桶,我就守着洞口,一会就用水桶提水灌洞,用了三桶水后,两个大个的地猴子像落汤鸡一样冒出了脑袋,我一铁锨拍着了一个,同学用脚踩着了一个。我俩像打了胜仗一样,一人提着一个跑到了修防段,一个地猴子奖励五毛钱,两个奖了一元钱。到了下星期天如法炮制,同样的方法抓到了三只。奖了一元五毛钱。两次共得了两元多钱,每人分了一元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是我第一次有了私房钱,买铅笔,作业本再不用跟家里要钱了,还经常花五分钱,买几块糖块含在嘴里犒劳一下自己。
再说“獾”,我见过的獾,形体上很像猪。但个比猪矮。身子圆滚。四肢粗壮。耳短眼小,前腿长,后腿短。毛色是棕黑色的。头顶处有三道白色的纵纹。通常扒洞于土丘,高坡上栖住。它的洞口有水桶口粗细。洞道很长,有多个出口。

獾是杂食性动物,对农作物破坏性很强。什么玉米,花生,地瓜,瓜果它们都吃。记的,那时到了秋季,玉米成熟了,獾就到玉米地里吃玉米,獾个小,玉米棒在棵上,它构不着,就先把玉米棵压倒,再去吃。獾还善扒地瓜。地瓜成熟了,在地上鼓裂了纹,獾顺着纹去扒地瓜。有一年,生产队里,种了瓜园,甜瓜成熟了,老远就闻到甜瓜的香味,队长正准备明天摘下来,分给社员们,夜间,獾们光顾了,专捡大个的吃。好端端的甜瓜园,让它们遭践的一片狼藉。由于獾对庄稼的祸害,农民们恨透了獾,就准备了土枪,一见到獾的踪影,就开枪轰它。也有的找到了獾的洞口,就点起火来往獾洞里扔,但獾又从别的出口逃之夭夭。
獾善打洞,扒土能力极强。记的,过去我们这里结婚兴抬食盒。这食盒有底座,圆形,直径有一米左右,分三四层,上面是盒盖。里面盛着食品或礼品。村里有俩爷们抬着,傍晚时分,在回来的路上,路旁有两只獾正撕咬在一起,他俩一看,立刻拿下盒盖把两只撕咬在一起獾扣在盒盖下,为了防止獾跑了,他俩还站在盒盖上压住,正想办法怎么抓住它们,一瞬间,两只獾就从地下扒洞跑了,他俩眼睁睁的看着獾还是跑掉了。
俺村村西,有一“朱家老坟”,所谓老坟,就是一姓氏家族先祖的坟墓的集中地。这朱家老坟面积有五六十米见方,离地高约一米五到两米左右。坟台上长满了酸枣树,蓟棵子野草等,就有很多獾洞,狐狸洞。儿时曾经去过这坟台。大人们不让靠近,说掉进獾洞里就爬不上来了。给朱家老坟增加了很多神秘感。村里的长辈人都传说,“朱家老坟烧火,曲家老坟冒烟。”曲家老坟在朱家老坟的东南方向,离朱家老坟有三四华里远。曲家老坟埋着曲死的冤魂。迷信传说,曲家老坟经常发生一些诡异的现象,白天人们才敢路过此处,到了晚上没有敢去的。那“朱家老坟烧火,曲家老坟冒烟”是咋回事呢。人们说两座坟台地下是相通的。獾能打洞,就是獾和狐狸打通的。但传说了几辈子了,谁也没亲眼见过,獾洞口处经常有扒出的新土倒是真的。要说獾对人类有点好处的话,它身上的獾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特效药。
狐狸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野生动物,过去,在乡村中,田野里,树林中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现在,尽管狐狸狡猾成性,诡计多端,也没有逃脱在农村消失的厄运。
狐狸成精,狐狸变人的故事和传说很多,人们都耳熟能详,谁也能说出几段,在此,我不必赘述。只说一下,自己身边和经历过的狐狸的事。我们老家给狐狸叫“皮子”,“皮子拉鸡”相信上了年纪的人都经历过和听说过。过去,农村家家养鸡,在自家院里用砖头和费料搭建一个鸡窝。养个五六只鸡。晚上鸡上窝,把鸡窝口堵上。“皮子”(狐狸)在冬季可能食物短缺,它们就进村入户拉鸡吃。我十几岁的时候,一天夜间,刚刚入睡,猛听到院里鸡的"呱呱”叫声,披上衣服,拿着手电筒就到了院里一看,皮子正拖着我家那只大公鸡,已经出了大门,大门是怎么开的也不清楚。我和家人追也没追上。第二天早上,我四处寻找,在村边一无人住的破院落里发现了,皮子吃剩下的鸡毛,鸡爪等。
上辈人还有一个迷信的传说,说“皮子”(狐狸)有“火皮子”和“话皮子”。狐狸一般昼伏夜出,有人晚上见过,一个皮子从嘴里吐出一火球,有乒乓球大小,吐出一下,又吞回去,吞吞吐吐把玩着。人们说那是“火皮子”。还有人晚上走夜道,有一皮子在他身后跟着他,他咳嗽,皮子也学着咳嗽,他问:谁呀,皮子也跟着说:谁呀。总之,你说啥,皮子跟着说啥。人们说,那是“话皮子"都这样传说,谁也没亲眼看到过。

黄鼬在民间的名声不太好。什么“黄鼠狼给鸡拜年",偷鸡贼呀等。但它又有点封建迷信的色彩,人们叫它“黄大仙”。总之,人们对它即厌烦,又有些畏惧的心理。过去,田野里,树林中,农村闲置的破烂院落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黄鼬拉鸡,是那时农村人们经常遇到的事。若大的鸡,论个码和体重都超过黄鼬的一两倍。黄鼬那细小的身板,怎么能把鸡拉走呢?人们迷信的说法是黄鼬的神力。其实有人观察过。原来黄鼬逮住鸡,先咬着鸡的脖子往外拖,它走,鸡失去了自主能力,只好跟着走。
黄鼬身体柔软,软骨发达,善于钻洞偷东西。六十年代生活困难,一般人家平常吃不到饺子,只有过年才吃饺子。我的邻居就发生过年的饺子被黄鼬偷走的事。他们一家年三十晚上包好饺子,准备明天早上下饺子吃。谁知,到了明早一看,昨晚包的饺子全没有了。四处寻找也没有踪迹,一家人在丧气,失落地心情下过了个年。到第二年过年,又包好饺子,他家老头把门窗关好,屋内所有的洞,缝隙都堵好,点上了好几根蜡烛,单眼瞅着,看看这饺子是怎样被偷走的。到了过半夜没动静,老头心想,也许没事吧。正在这时,有五六只黄鼬从他家灶台口里先后爬了出来。直奔放饺子的地方,黄鼬们后腿站着,利用两只前腿去抱饺子。老头大喊一声,黄鼬们放下饺子,又从灶台口逃走了。让老头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黄鼬们会从灶台口里进来的。原来,黄鼬们先上屋顶,从屋顶的烟筒进了屋内的炕洞,然后从灶台口里进来了,因为,从烟筒到炕洞再到灶台口是相通的。
还有一些有关黄鼬的封建迷信传说。儿时我听我姥爷说过,一九三七年黄河在麻湾决口前几天,村里来了几个穿黄军装荷枪实弹的军人,找到了村长说,有队伍要路过你村,要你们准备二百人的晚饭。村长问准备什么样的饭食。军人说,你们吃什么就准备什么。村长不敢怠慢,立刻准备。傍晚,军人们让把饭送到村东大场园里去。村民去送饭,到了大场院一看,惊呆了,黑压压的一片全是黄鼬。大家扔下饭,都跑了。过了几天黄河决口了。
到了冬季,黄鼬的皮毛很值钱。那时候,供销社的采购站就大量收购黄鼬皮。人们利用冬闲时节,抓黄鼬卖皮赚钱。抓黄鼬的方法就是下铁夹条子,将铁夹条子下到黄鼬出没的地方,等着黄鼬上钩。还有一种是放黄鼬匣子,这黄鼬匣子是木制的长方形匣子,一头放上诱饵,(麻雀,或鸽子)黄鼬一单钻进去,就出不来了。俺邻村一人,晚上放好黄鼬匣子,第二天去看看有没有收获。结果,黄鼬匣子不见了。最后在村南大湾里发现了。人们说是黄鼬搬到大湾里去的。
实际上黄鼬对人类是有益的。多少年来,它顶着"愉鸡贼"的骂名,却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人们考证,黄鼬的食物链中,大多是老鼠。吃鸡是偶然的。
六十年代,我中学毕业后,在家务农,在庄稼地里干活时,冷不丁,窜出一只野兔来,吓你一跳。那时候的野兔特别多,庄稼地里,树林中,道旁路边,村头庄尾,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到了冬季,野兔居然跑到村里来了。要不,怎么会有这么两句歇后语呢!一句是“搂草捡兔子,意外收获。”另一句是“年三十捡了个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由此可见,野兔多到什么程度。野兔肉以高蛋白,低脂肪深受人们青睐。而我们当地的肴兔子,红烧兔块,兔子炖鸡更是人们念念不忘的野味。
那时候,捕野兔赚钱成了一项行业。秋末冬初,地里的庄稼收完了,正是农闲季节。很多村里人都有扛着猎枪,带上猎狗满坡打野兔子的人。俺邻村有一”谋老汉”,多年来练就了百发百中的枪法。他打兔子基本上不走空。人们传说“谋老汉打兔子,一枪打俩。”怎么能呢?原来是雌雄俩兔子正恋爱着呢!
离到俺村很近有一尚家村。过去,很多人家都有驯鹰捕兔的传统。在周围村庄中很出名。人们都叫“尚家玩鹰滴”。他们远去东北大兴安岭一带,买来原生态的野鹰,这些桀骜不驯的野鹰,驯化成听人使唤的猎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饲养,驯化才能成功。

到了冬季,“尚家玩鹰滴”出动了,他们把鹰架在胳膊上,鹰腿上的锁链,紧紧握在手里。站在高处四下寻找野兔的身影,一旦发现目标,立刻松开鹰腿上锁链,鹰腾空而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俗语,"不见兔子不撒鹰”。鹰的眼睛十分犀利,见到兔子迅速从空中俯冲下来,照着兔子的头部就是一掌,这一掌下去不是击碎兔子脑袋,就是抓瞎兔子的眼睛。紧接着顺势把兔子叼走。个大,叼不动的,就守在一旁,等待主人。鹰捕着了兔子,主人就奖励鹰一口吃的。但不能给它吃多了。还有一句俗语叫“吃饱了,不拿啦”。我儿时,曾见过尚家玩鹰滴连合行动,那场面十分好看。几只鹰一齐放出去,在空中盘旋,看到兔子,飞上飞下追赶兔子。兔子虽然奔跑速度极快,使出浑身解数,也无路可逃,成了鹰的猎物。鹰捕兔子也有走空的时候那是遇上了漏网多年的老兔子。俗称“红毛兔子老跑家”。它有专门破解鹰的招式。当鹰俯冲下来,快要接近它身体的刹那间,兔子突然蹦起后腿,正好蹬在鹰的头部。兔子乘机逃之夭夭。那时候,尚家玩鹰滴收获还不小。一天下来能捕到五六只到十多只。
多年以来,兔子在田野里几乎绝迹了,尚家玩鹰滴那驯鹰捕兔的独门绝技也失传了。
我现在幻想,如果,那些消失的野生动物,还活跃农村的田野中,那将给寂静的农村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片|网络


向上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闫华堂,退休干部,喜爱文学,东营区龙居镇人,微信名称:糊涂者。


作者往期回顾:

闫华堂||也谈《狗命》

闫华堂||一张旧照片的回忆

闫华堂||社会称谓的时代变迁

闫华堂||消失的炊烟

闫华堂||黄河三宝

闫华堂||一锄头劈死了日本鬼子

闫华堂||龙居“打狼台”的传说

闫华堂||父亲的那双手

闫华堂||顺口溜——新编《好了歌》

闫华堂||民间往事




向上滑动阅览

《既望文学》编辑部:

图文顾问||一工摄影   田樱

诗词顾问||新愚公

编辑||宋军   风尘璞人  刘丽娟   一米阳光   


既望文学  征稿启事

感谢您的支持,并投稿于《既望文学》我们需要这样的稿件:
(一)推陈出新,文采斐然,体裁多样。小说、散文、诗歌、楹联、配图美文等均可。
篇幅以少胜多,符合网络时代阅读习惯。
符合法律法规和主流价值观要求,拒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拒绝反动、色情等低级题材,拒绝抄袭,拒绝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文章适宜刊出。

(二)投稿后两星期内不推送,可另投他家

(三)赞赏金额7日后到账,10元以下不发放

(四)设立“人气奖”,对于阅读量超过一千的文章,给予作者10元奖励;阅读量两千奖励20元

投稿邮箱:1062525419@qq.com(须原创首发)


小编微信号:szh1062525419




新乡村文学
文学公众号,欢迎投稿,虚假广告勿扰。纸媒若转载,请务必告知本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