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一头牛牵出一条致富链

文摘   2024-12-08 10:30   甘肃  

冬日,走进崇信县黄寨镇甘庄窑洞养牛示范点,一排排窑洞牛舍格外惹眼。上千头平凉红牛膘肥体壮、毛色油亮,或悠然嚼着饲料,或慵懒晒着太阳。哞哞的叫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曲”。

曾几何时,窑洞是黄寨镇甘庄村百姓遮风挡雨的居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家搬进了砖瓦房,窑洞被大量闲置、废弃。如今,它们摇身一变,成了红牛的“安乐窝”。甘庄村巧用闲置资源,高标准建起现代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区。

“过去养牛为耕地,现在可是实打实的致富牛!”甘庄村养殖大户侯卓说,“政府补贴力度大,养一头牛补1500元,产犊再补1500元,窑洞养牛还有500元额外补贴,饲草也补贴250元。我从2022年开始养牛,如今红牛存栏70多头,年纯利超15万元。”

侯卓指着连片的窑洞接着说:“这窑洞啊,背风向阳、冬暖夏凉,牛住着舒坦,出栏能提前60天。关键是改造费用低,牛粪还田肥沃土地、滋养玉米,秸秆反过来喂牛,妥妥的生态循环!我这儿每年稳稳出栏40多头牛。”

为让牛产业“牛”起来,黄寨镇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坚持养殖小区、窑洞养牛和农户散养协同推进,新改建振兴、鼎盛等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形成了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格局。维修加固废旧窑洞495孔,建成窑洞养牛示范点8个。培育养殖大户60余户,打造千头牛示范村3个,配套种植饲草玉米1.4万亩,全镇牛饲养量达1.5万头,镇域内处处充盈着牛产业振兴富民的新景象。

如何让“牛养殖”变成“牛产业”,进而带动“牛经济”?在崇信,县上有着清晰的“路线图”——系统布局牛产业全链条拓展延伸,坚持龙头带动延链条,招商引进芮和香商贸、振兴生态牧业等龙头企业,自主培育陇香城寨牛肉食品加工公司,建办了熟食加工厂、肉牛分割厂、红牛体验中心、饲草加工厂4家链上企业,实现鲜牛肉精深加工增值。

黄寨镇党委副书记朱元龙介绍:“镇上围绕平凉红牛产业链精雕细琢,打造集研发、生产、包装、展销于一体的牛肉食品加工厂,现代化生产车间、两条熟牛肉加工包装生产线火力全开,真空预冷、杀菌、包装设备一应俱全,2023年一经投产便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活力。”不仅如此,引进的甘肃芮和香商贸有限公司研发卤香牛肉、休闲熟食、牛肉干等十多个爆款产品,熟食牛肉均价百元一斤,线上淘宝直营店、4家线下实体店双管齐下,还牵手安徽“味之源”代加工,产品远销四海,备受消费者追捧,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

壮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关键命题。黄寨镇着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建立白新庄村“加工销售大龙头+养殖小龙头+合作组织”、甘庄村“公司+合作社+农户”、大麦沟村“合作社+饲草加工+玉米烘干”等联农带农机制,采取村企合作联营、资产入股分红、订单代销加工模式,年加工转化饲草4.6万吨,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4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走出了一条“大手牵小手、携手共致富”的新路子。

朱元龙还算了笔细账:就拿甘庄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来说,县红牛公司携红牛入股、合作社凭基础设施入股、农户拿废旧窑洞入股,按公司55%、合作社45%配股分红,合作社收益再按 1∶1∶8分给合作社、村集体、社员。这般精细运作,村里累计出栏红牛903头,村集体分得红利12万元,农户人均增收3160元。

如今,崇信红牛产业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蹄疾步稳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未来,崇信县将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凭规模、品质、品牌、标准全方位升级,争当平凉红牛产业“排头兵”,让“牛经济”一路长红。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祁玉洁 段睿珺

编辑:赵婧


微信号丨gssnynct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农业政策法规; 报道三农工作动态; 提供农业市场信息; 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以及省农业农村厅党建动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