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学识渊博,办事严谨,不仅在许多领域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而且深受一些名家的赞赏和崇敬。不过每个人都有陷入迷茫的时候,陈寅恪也曾一度对前途感到担忧,并在一年的春天写下了自己的感怀,下面一起欣赏其诗作:
壬辰春日作
作者:陈寅恪
细雨残花昼掩门,结庐人境似荒村。
简斋作客三春过,裴淑知诗一笑温。
南渡饱看新世局,北归难觅旧巢痕。
芳时已被冬郎误,何地能招自古魂。
陈寅恪是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他出生于诗书礼仪之家,从小喜欢钻研,一生著述无数。他在62岁时曾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当时他身边的很多朋友或者奔赴海外,或者携家北上,他的妻子唐筼也劝说他早作打算,不要一直犹豫不决。
诗人内心矛盾重重,他一方面考虑到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如果轻易作出决定,就有可能遭遇困境;另一方面,他在岭南已经工作了三年,有些事情不可能说放就放,需要有人接替他的工作,可是暂时又很难寻觅合适的人选,这首诗就表达出作者当时的郁闷心情。
诗的大意是:细雨蒙蒙、残花飘飞,白昼也掩门不出;居住于人迹罕至之地,仿佛生活在荒野之中。转眼就在异乡度过了三个春秋,惆怅的心情就像南宋才子陈与义;妻子温柔娴熟,一颦一笑,都令人想起唐代元稹的继妻裴淑。
当年从北地南渡,见识了很多崭新的气象;而今如果重新北上,即使故地重游,恐怕也难觅过往行住坐卧的痕迹。可惜大好的机会已经被自己白白地浪费了,真不知该前往何处,才能寄托自己憔悴多病的余生?
陈寅恪曾患有严重的眼疾,又由于废寝忘食,体弱多病,使得他不得不经常需要助手的协助,否则就无法独立完成工作。诗人在中山大学担任教授时,他的助教有一天忽然离他而去,陈寅恪必须等待新的助教前来报到,可是经此变故,很多事情只得暂时中断。
“细雨残花昼掩门”,首句烘托出一种令人非常伤感的氛围,并表达出诗人忧郁的心情。次句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时值早春、乍暖还寒,寒雨潇潇、残花片片,诗人立在窗前默默凝视,看见眼前这一幅风木含悲的春景图,不禁激起万千愁绪,也就无心出门办事了。
颔联需要细品,根据律诗对仗原则,由于裴淑乃是人名,所以简斋不应该理解为简陋的书斋,而是指南宋著名的江西诗派才子陈与义(号简斋)。陈与义刚成名时的诗词质朴明快,后来却变得有些沉郁悲壮。
诗人自比陈才子,暗指自己在客居他乡的日子里心情起伏不定,多亏身边有一位宛如裴淑一样的贤淑才女,自己方能安心地投入工作。
“南渡饱看新世局,北归难觅旧巢痕”,颈联抒写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对前途的顾虑。诗人在旧社会饱经沧桑、遭受磨难,终于艰难地挺过来了,实属不易之事。到了新时代,虽然百废待兴,但是处处都显出一种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着实让诗人感到眼前一亮。
陈寅恪当然十分愿意结交朋友、培养弟子,更希望为新中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难觅”二字表达出诗人担心自己出身于旧时代,能否被新政权接纳。
结尾表达懊悔之意,并惆怅余生的归宿。“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曾有诗句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陈寅恪在此自比韩偓,并化用其诗句,叹息自己耽误良机,又不知何处可以存放自己那尚未安定的魂魄。
陈寅恪异乡抒怀,题写一首七律,用典无痕,含蓄隽永。诗人焦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又感到前程未卜,于是心中就像有十五个吊桶在不停地晃荡,显得七上八下。后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陈寅恪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并回到了北京工作。全文情感真挚,表达委婉,不愧为近代诗坛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