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曾涌现过很多杰出诗人,其中有些人光芒万丈、影响深远,有些则人名不经传、默默无闻。后世赞赏才子们深厚的文学底蕴,感慨其坎坷和不幸的遭遇,并希望穿越时空,与那些在历史的天空中一闪而过的先贤切磋和探讨。
大唐诗坛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传奇,人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也能深深体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辛酸和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华夏诗坛的这些珍宝,并希望将其发扬光大,流芳万世。下面分享张继不为人知的七律,开篇看似平淡无奇,结尾却极其耐人寻味。
会稽郡楼雪霁
唐代 • 张继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飞沙。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诗的大意是:昨天夜里城中风雪交加,等到雪后天霁,诗人登上高楼,放眼眺望那一派令人陶醉的雪景,心中倍感兴奋。祭奠夏禹的高坛边,堆积了很多冰雪,宛如洁白的宝玉;当年西施浣纱之地,仿佛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面纱。
向晚时分,寒风凛冽,令人感到山寒水冷。诗人便放下窗帘,更无心观赏墙外的夕阳晚照。随着夜幕慢慢降临,远地几处灯火显得若明若暗,诗人睁大眼睛,尚可依稀地分辨出湖山的倒影,以及零散的几户人家。
提到张继,人们一定会想到他的名篇《枫桥夜泊》,虽然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作品都显得逊色不少,不过其中原因可能也是因为人们对他的诗歌了解太少,以至于张继只给后人留下了一夜钟声的模糊记忆。
张继生活于盛唐的天宝年间,进士及第后未能如愿地进入仕途,只能四处漂泊,辗转幕府,并极其渴望遇到伯乐。可是由于张继性格耿直,不屑巴结,从而很难得到贵人提携。
安史之乱后,张继也跟随众人到处避乱,当他乘船南下,来到浙江会稽(今绍兴)时正好遭遇大雪,他只好泊舟靠岸,暂时在客馆休息。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传达出诗人极其复杂的心境。
中唐诗人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骚客咏士们仕途坎坷,人生也经常处于逆境,心中一定感怀颇多。所以当他们触景生情,笔端的文字必然会融入真实情感,也会让读者不自觉地被引入一种深邃和奇妙的意境之中。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开篇写景点题,看似平淡无奇,其实一方面领起下文,另一方面也委婉地表达出一份孤寂之情,以及对故园的深深思念。
冰封雪飘,洁白的雪花宛如美玉,覆盖了远近的建筑和大地,一片冰清玉洁的场景。张继出生于湖北襄阳,虽然不是没有看见过落雪,可是当他在异乡目睹到雪后天霁的动人画面,这位来自郢楚的行客,心中岂能不感慨万千?
颔联虚实结合,诗人借用当地的风景名胜,进一步展现无边无际的雪景,“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飞沙。”大禹治水,三年不过家门,人们为了纪念其丰功伟绩,便为其建设祠堂、设立祭坛。诗人避难吴越,想到这位前贤东巡会稽、不幸而卒,更会感慨自己生逢乱世、报国无门的处境。
西施作为一位容貌出众的浣纱女,本来默默无闻,若非遇到范蠡,后世恐怕无人知晓其身世。诗人钦佩这位平凡女子可以做出不平凡的壮举,而自己寒窗苦读,又在宦途沉浮多年,却只是蹉跎了岁月,竟然一事无成。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颈联写景抒情,表达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戚之情。诗人赞叹古人,感慨今朝,又担忧前途,如此思前想后,终于情难自已。
此时北风侵肌,冰寒雪冷,诗人难以驻足户外,纵然夕阳绚烂、霞光四射,他却反而觉得黯然神伤。作者采用以乐景抒写哀愁的手法,展现出一份难以排遣的愁绪。
结尾极其耐人寻味,“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红日西坠,视野中只留下一点微明,远处的景物逐渐变得模糊,唯有山光水影依然可以分辨,更有越地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让诗人倍感孤独,心中也不禁涌起浓浓的乡愁。
张继不愧为唐代著名诗人,最后两句以景结情,余味不尽,其中既表达出对乱世的无奈、前途的困惑,更有对困境的苦恼、家园的思念。诗人本想从景物中得到一丝慰藉,结果却适得其反,心中反而更添惆怅和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