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经常多晴少雨,有时甚至多日都盼不来降雨,令人感觉口干鼻燥。不过偶尔连续落雨,人们又急切地盼望天晴。雨雪天气,阴云密布,又会激发诗人的想象,文人墨客们通过精妙的构思展现出非凡的才情。
宋代一位诗人虽然不及苏东坡和杨万里等人著名,可是他的诗篇却表达委婉、描写生动,也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拍手称赞。下面一起品读北宋状元的两首佳作,刻画细腻,蕴含深远,读完令人爱不忍释。
雨雪杂下
北宋 · 郑獬
雨斗雪声相杂下,飘萧密势洒空来。
北风有意待寒腊,只放飞花一半开。
郑獬出生于江西,从小跟随经商的祖父前往湖北,此后便居住于楚地。他自幼聪慧,苦读典籍,在宋仁宗年间中了状元,当时他才21岁,真乃是少年得志,前途似锦。
郑獬是北宋文坛极具特色的才子,钱钟书先生曾评价其诗文不做作、不装饰,可惜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已失佚。这首诗写于寒冬腊月,颇有理趣,展现出郑才子的不凡文采。
雨斗雪声相杂下,首句描绘了雨滴和雪花交织一起、簌簌下落的情景,可谓视听结合,蔚为壮观。这种场面只有在天气非常寒冷、空气湿度又相对较高时才会出现。读者可以想象出一派阴云密布、寒风凛冽,雨丝不断、雪片飘飞的冬日画面,路上的行人更是裹紧衣襟,叫苦不迭。
飘萧密势洒空来,次句进一步补充描写雨雪混杂的天气状况,雨雪看似并不猛烈,却又显得纷纷扬扬。作者注意到那密集洒落的雨珠和冰晶,不仅逐渐地覆盖了草木和建筑,而且还塞满了整个宇宙,给人感觉仿佛天空就要塌陷下来。
北风有意待寒腊,只放飞花一半开。最后两句颇有哲理,值得细细琢磨。作者在此运用拟人手法,意思是说,刺骨的北风正有意等待寒冷的腊月到来,所以雨情雪势并不强烈,而在未来的一些日子里,可能会降落更猛烈的雨雪,也会考验世人的意志和梅花的品质。
“飞花”是指飘雪,“一半”二字意味着雨夹雪的天气,很多雪花落地后就立即融化。诗人似乎在善意地提醒人们,雨雪霏霏的天气,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全文看似朴实无华,却显得层层铺垫,作者首先形象地刻画了腊月里的雨雪天气,“斗、交,密、洒”等字细腻生动,展现出一幅冬日的独特画面。结尾则启迪深刻,雨夹雪只是寒潮来临的预演,更强烈的暴风雪还在其后,人们必须未雨绸缪,而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晚晴
人间久厌雨,最快是初晴。
骤见碧林影,喜闻归雁声。
乾坤一苏醒,耳目两聪明。
寄语浮云意,休来污太清。
诗的大意是:尘世间阴雨绵绵,令人有些厌烦;不过雨过初晴之时,最是令人心情舒畅。经过雨水的冲洗,碧绿的树影骤然展现在眼前,又能欣喜地听到大雁回归时发出的鸣叫声。
整个乾坤似乎也在瞬间从沉睡中开始苏醒,世人更好像忽然变得耳聪目明。我要向那白云寄托自己的一番心意,不要一直漂浮在清朗的天宇中,而让晚晴的风光无法长留人间。
郑獬虽然才华横溢,可是由于他为人忠厚、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从而让他的仕途变得极其坎坷。
郑獬担任开封知府时,曾得到过宋神宗的欣赏,可是因为他反对新法的推行,又被王安石等人排挤。
此后他便相继被外放到杭州和青州,最后不仅客死他乡,而且还因家贫,其棺柩寄于寺庙竟达十多年才得以下葬,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郑獬的这首诗开篇景中寓情,表达出诗人对久雨天气的厌倦,以及对清朗时日的快意。颔联承接次句中的一个“快”字,并借助“碧林、归雁”等意象,继续抒写作者对晚晴景象的喜悦之情。
颈联抒情,想象丰富,同时又是正话反说。诗人在此暗指如果乾坤一直处于混沌状态,那么世人也总是显得蔽聪塞明。“一苏醒”三字,表达出诗人非常渴望看见君圣臣贤的朗朗乾坤。
结尾蕴含深远,值得细品,诗人以浮云代指朝堂中那些蝇营狗苟之辈,又以“休来”二字,传达出对浮云蔽日的痛恨之意。郑獬虽然屡遭排斥,却始终不改高洁品质,展现了诗人的一片赤诚,令人赞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