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可顺:来碗临清汤吧

民生   2024-09-30 23:33   山东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济南作家徐可顺散文集《马上相逢》出版。该书是他三十年笔耕的汇集,记录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身处清照故里时所见的山水、人情及风俗作者中青年时期的行迹所至、所观、所想、所念。本书第三辑《视界》收录有《来碗临清汤》一文,写得情真意切,真挚感人。现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来碗临清汤吧


在一次采风笔会上,遇一临清的文友。他脸色微黑,不笑不说话,透着善意与腼腆。同为山东老乡,相约同舍而宿,话题自然天南地北,不着边际,却最终并轨在那碗临清汤上。

“来临清不喝汤,等于白白来一趟。”我重复起上次去临清时听到的那句话。

这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谁说不是呢。汤是我们临清人的拿手绝活儿,当地人没有不会做汤的。临清汤观之清如水,品之初淡而渐浓,有‘三绝四百’之说。三绝,就是水、料和手艺;四百,就是‘百样选料、百法烹调、百种味道百方滋补’。”

“水有啥绝的呢?”他自问自答,以前,临清人吃水分两种,一种是河水,另一种是井水。河水是从运河里挑来的,路远辎重,费时费力,但比井水甜,好喝,老人说属阳;自家庭院井里的,是井水,味涩咸,属阴。”

他说起这个,我就明白了。记得小时候,常常看到母亲舍近求远,去村东头的绣江河里挑水。母亲说,河水不光甜,还能败火,谁家孩子害眼了,早上起来,去河里洗上几次,保准好了,根本用不着去看医生。我现在又知道,这河水还挺有学问,宋词淙淙,细述着它于发源于一代词宗李清照故里的百脉泉群。

“你们那也兴挑水吃吧。”

“嗯。”我不假思索,应了一声。

在临清,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职业。早些时候,临清古城里的人,常去运河里挑水,这活儿,非有力气不行。这样,就催生出挑水的行当。那些家里有壮劳力的,兄弟们多的,就靠这挣钱。他们一大早就推车去灌水,然后用担长(扁担)挑着,大街小巷里转悠,喊着“卖甜水来”,时间一长就与一些常年用水大户形成了契约关系,定期送水、结账有一个月结一次账的,有一季或半年结一次账的,还有一次一结的。这些人,进门边喊“甜水来啦”,边掀开人家的大水缸,两只梢(水桶)一前一后倒进去。我家呢,生活并不富裕,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要上一两担,专门招待亲戚客人,做个汤啊,泡个茶呀,好喝又体面。这样的场景上,母亲常常这样重复:“多喝点汤,活水做的;尝尝这茶,河水沏的。”

文友说 :“活水做汤,汤花也奔放。

“奔放?”我一时挺纳闷。

他说,拿西红柿鸡蛋汤来说吧,用活水做,蛋花就开得张扬,像出水芙蓉亭亭游立于汤水中,芬芳着,颜色更好看。这就像不同地域里长出的藕瓜,长相差不多,但口感不一样。哦!我似乎得到启示,省城的吴家堡大米,一生靠黄河水滋养,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大米,就是甜润有嚼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进而咂摸起,家乡情结浓重、少小离家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为何会在《故乡行》中对临清汤赞赏有加了;真切体会出他 90 大寿时,重拾家乡豆腐汤、奶汤萝卜、清汤黄瓜、冬瓜海米汤、柿子疙瘩汤清汤核桃腰之余味的初衷来。

“你去过挑水胡同吗?东西走向的,就是那些挑水人聚住的地方。在临清,像这样起名的街巷胡同,很多,什么竹竿巷、筐市街……”

“哦,你说的这些,咋有点像我们济南呢。”济南明府城里也有这样一条街,东西走向,老城里的人常去泉边挑水吃,来来往往,这条只容两人并肩过的石板路上,就温乎乎的,整天不见干,当地人就叫它水胡同。说起来,这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迹啊。随着社会进步,挑水做饭的场景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当然,随同走进时光深处的还有曾风靡一时的铁匠铁艺、穿梭乡间的磨剪子、抢菜刀的叫声,还有三十多年前高考前夕,同学们曾吃过的临清产健脑补肾丸,还有新临清香烟……

“下一个就是用料了。这食料还真没啥说的,普通得很,黄萝菜(白菜)、萝卜、鱼、肉之类的,都能入汤。为了追求汤之‘四百’境界,俺当地人可没少费心思。你尝过秀才双清汤吧,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啊,两个秀才走在临清的清和桥上,突然肚子叫起来。正巧一位少妇挑担走过,擦肩之际,秀才发现筐里装的是黄瓜和青萝卜后筐里还有活蹦乱跳的鲜鱼。俩秀才窃喜,之乎者也地拽词:想讨来充饥。谁知,那少妇也斯文得很:‘且慢,待我等用桥名为题作诗,过了,我自然应允。’有戏!一秀才摇扇一抖,念道:有水也念清,无水也念青,去了清水边,添米便成精。另一秀才慢抬脚尖,踱出一步:‘有口也念和,无口也念禾,去了和边口,加斗便成科。’此时,俩秀才四眼一起看向少妇,就见那少妇担一放,手指绣花鞋:有木也念桥,无木也念乔,去了桥边木,有女便成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一智力对答,被一厨师借诗发挥,用黄瓜、青萝卜搭配鱼丝做成两道味道各异的汤:黄瓜鱼丝汤和萝卜鱼丝汤,是谓‘秀才双清汤’。”

“第三步,那是纯手艺活儿,说实话,我就讲不透了,正如乡人所言,厨师的汤,唱戏的腔,糕点师傅的方,只有好好揣摩的份儿。套用文学语言,就是贾平凹先生讲课时说的,文学艺术的创作,靠讲授,只能获得一般知识,其精髓,其微妙之理,只能去悟。

“就说那毛(蘑)菇汤吧,一般是要经过洗、切、炒等多道工序,但毛菇炒去水分多寡,就决定着汤味。在当地,有这么个说法:穷人吃肉,富人喝汤。汤之多少,成了办红白喜事、招待客人的尺度。席上汤越多,客人越显尊贵。所以酒席定标准,一般常说成是定'几点水’。开席了,菜不够了,你尽管要,厨师会成人之美;可是,要让厨师上个汤,那就是难事了。因为,在我们老家,厨师进创房(厨房)第一件事就是制汤,没有味精等调味品的年代,汤就是调料啊。我们家平时做汤,很简单,但逢年过节招待亲戚客人了,那是非父亲掌勺不可的。”

我问:“我们相距几百里地,为啥临清汤食这么讲究啊?”

“这都缘于那条大运河。”他说,“临清是因河而兴的几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上,不论漕船、商船,还是官船,一路负重南下北上,来往穿梭,这就把南方的风俗人情,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形形色色人流、物流、信息流、财富流等,通通漂运到了临清这个有'小天津’之美誉的商业都会和漕运咽喉,以至于乾隆帝七下江南,六过临清,先后撰书《临清叹》和《临清歌》,并在凤凰岭下刻石而立其名句'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至今佐证着临清的盛世繁华。在这清明上河图般成的'临清汤’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是啊,人世间一切文明都是大河的文明,流动的文明,交融的文明;先人逐水而生,傍水而居,这些都是水文化!河密码,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本。珍惜生命中遇到的每一条河流,当是人类延续的规律。

第二天醒来,文友问:“你做梦了?”

我说 :“你咋知道的。”

“你说梦话了。”

“说的啥?”我略转身,顺手抹了下嘴角处的涎水。

“真好喝啊。”

随了提醒,望着窗外那缕缕金色束线,我又想起了“临清汤喝一口,有些赖着不想走”的民谣,回忆起清汤入口如饮酒的爽味:汤味先由舌尖传导至舌根,继而弥漫上腔,咽部,而后勾起味蕾,充盈胸腔,淡浓薄厚,消火去腻,缭绕着胃口大开。



来源:临清宣传

房屋出售:临清御龙湾小区两室两厅急售,京华明德实验高中学区房,带装修拎包即可入住,价格美丽。电话:15376832217

说临清
临清人说临清事——说临清!临清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尽在说临清!
 最新文章